毕业季来临,今年千万毕业生,将走向社会。

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租房。不少求贤若渴的地方,纷纷抛出橄榄枝,在住房租购补贴上开出诱人的条件。

然而,有毕业生抱怨,条件背后设置了不少隐形门槛。即使符合条件,也难以享受补贴政策。

明明是引才的利民政策,为何引来众多吐槽?

毕业生租房补贴拿几年(毕业生住房补贴)(1)

福州市人才公寓。图源:新华社

01

成本分摊

主编发现,不少地方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中,住房租购补贴资金不全由财政负担,企业也需承担部分,比例不尽一致。

在河北昌黎县,规定工资未列入县级财政拨款的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租住人才住房的租金由个人负担30%,政府负担40%,用人单位负担30%

在海南三亚,根据2019年印发的《三亚市人才住房保障实施细则》,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的住房租赁补贴分别为2000元/月和1500元/月,购房补贴为2.4万元/年和1.8万元/年。住房租赁补贴和购房补贴累计发放均不超过3年。

这笔钱由谁出呢?

其中规定:在三亚市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人才,住房货币补贴资金由市财政和用人单位按照1:1的比例承担。

上述政策的依据是海南省2018年印发的《关于引进人才住房保障的指导意见》。政策出台背景是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起步阶段,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此意见。为吸引更多人才建设海南,政策确定了丰厚的补贴标准,同时规定各级财政承担一半补贴资金,用人单位承担一半。

但政策出台后,却遇到了未曾意料的阻碍。

02

补贴到手难在哪

对三亚用人单位而言,招聘一个租房的本科生,每人每月多出来750元的成本;购房的本科生,每人每年多出来9000元的成本。这笔钱对小微企业、初创企业而言,难说吃得消。

2021年10月,三亚市住建局发布通告,调整了企业承担人才住房货币补贴费用,表示“因部分企业受疫情影响收益不佳,存在一定经济负担。为了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经各相关部门研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人才,承担该项费用部分的企业可由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发放。”

一番下来,实际效果要打不小折扣。如果没有企业承担的一半,那么财政承担的一半呢?

事实上,要拿到这一半,也并不容易。海南省规定,人才要获得补贴,个人没有直接申请权,而是需先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通过用人单位向属地人才服务平台申报。补贴资金下发到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向申请人发放。有企业嫌麻烦,替员工申请补贴的积极性不高。

2022年1月开始,海南申请租房补贴,所需资料增加了租赁证这一条。租赁证有其必要性,从现实来看,租客们申领住房补贴也更难了。办理租赁证,许多房东不愿意配合,尤其是自建房,租赁证还须提供社区和街道办的盖章证明,证明房屋权属符合规定。

03

政策应考虑实际

人才引进政策,体现了各地对人才的重视。住房补贴政策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毕业生初入社会,父母的经济来源断了,自己经济能力也有限。一笔不错的租赁补贴和购房补贴,如同甘霖。仅今年以来,三亚的引进人才租购房补贴发放了五批,1800余人受益。

与此同时,好政策落地,让住房租购补贴惠及更多人,仍有改进空间。

有的地方办事效率不高,一再申请,资金却迟迟发不下来;有的设置了不合理的门槛,手续繁杂,将人拒之门外。有的政策初衷虽好,效果却适得其反。例如将部分成本摊到企业头上,可能导致企业在合同中要求毕业生主动放弃该部分权益。有的企业干脆不招毕业生,反而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策要考虑到现实。正所谓,守多大碗,吃多大饭。不能先抛出一个金橄榄枝,人来了以后,发现条条框框甚多,与实际获得大相径庭。让毕业生更多享受到切切实实的利好,才是引才、留才的关键。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柴归

*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