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典诗词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喜怒哀乐皆成诗。如杜甫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的喜悦,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煜亡国被囚后的愁苦,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当然,不同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直白,有的含蓄。像本文为大家分享的这首《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就是一首表达思想感情较为含蓄的词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出自宋代词人苏轼之手,是苏轼组词作品《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第四首。
据记载,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担任太守的徐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所以苏轼便曾率百姓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那么得雨后,苏轼自然又要与百姓再赴石潭谢雨,这首词便是苏轼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创作而成的。而根据此创作背景,就不难得出苏轼当时是因农民的喜悦而喜悦。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首先,词的开篇“簌簌(sù)衣巾落枣花”,即苏轼的衣巾上落满了枣花。乍一看,这句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落笔。对于枣花的坠落来说,它发出的声音本就细小轻微,但苏轼却能听到。这便说明苏轼当时的心境是澄澈的,四周的环境是幽静的。
倘若再结合苏轼此行的目的,那么这份澄澈的背后便是发现内心的喜悦。其意境颇似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不过与王维诗中春鸟打破这份幽静不同的是,苏轼这里是“村南村北响缲车”,即村子里响起来的缫(sāo)车声。虽然缫车声意味着到了农忙时节,但却也是百姓丰收的象征。因此,对于地方长官苏轼来说,缫车声就是他内心的喜悦声。
同理,紧接着的“牛衣古柳卖黄瓜”,亦是如此。即在阴凉的古柳之下正有农家在叫卖着黄瓜。可见在词的上片,苏轼并没有直白地表露出他此行的心情,但是通过簌簌的枣花声、响腾的缫车声、卖瓜的吆喝声,苏轼内心无尽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然后,我们再来看词的下片三句,“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它的意思是说,谢雨路途遥远,加上喝了酒,人便有点昏昏欲睡,恰好又是在太阳正高的时候,所以便口渴起来想要喝些茶来解渴,于是便试着随意敲开一户农家讨茶解渴。
其实下片这三句与开篇一样,依然是看起来平淡无奇,实则是蕴含着丰富信息的。即因为丰收,农家都在忙作,所以就算苏轼再口渴,他也只能是“试问”,也就是不确定家中是否有人。另外,这个“试问”,还透露出了苏轼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和睦关系。也就是说,就算家中有人,苏轼也是诚恳寻求茶水来解渴,而不是强取。
其实熟悉苏轼的人都知道,苏轼在徐州期间是颇有政绩的,可以说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措施。诸如这首词背后的徐门石潭祈雨一事,还有建苏堤、筑黄楼、种植青松、访获石炭等等。最后,回到这首词,它的核心情感,便是为百姓的喜悦而喜悦。尽管全文无一“喜”字,却处处道出了喜悦之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