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说明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类型,如果把说明目的比作过河的话,那说明方法就是能够过河的桥梁。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10种。说明文往往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阅读说明文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说明的内容。
一,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
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试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言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的时间便精通了俄文。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止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眉目就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注意,运用分别类方法,所列举的各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事理,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事理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这种方法对有些事物解说会更地观、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有的着重说明作用,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持。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做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自由。采用一种还是几种,采用这种还是那种,可以灵活选用。
二、命题规律
说明方法几乎是说明文阅读的必考内容。其考法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指出文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二是说说文段中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好处。第一层相对简单,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第二个层次还要说出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要解答好这类题不仅要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还要掌握几种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比如,列数字可使说明更准确,更有科学性;举例子可增强说服力;打比方可使说明形象、生动,更容易让人理解等。
三、备考策略
1.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用说明等)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找出文段中的说明方法,再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四、例文导读
万种风情说雾
雾不像大雪那样壮观,也没有小雨那种缠缠绵绵的风情,从来不刻意地打扮修饰自己,身上没有一朵花,一道纹,也没有一缕芬芳,而是以自己乳白的本身弥漫于天地之间。①雾里观赏景物,别有一番情趣,宛如读一首意境高深、含蓄深远的诗,只可意会,很难言表。②它使微瑕变成了无缺,使遗憾变成了完美,使人的思维纵横驰骋,产生回味无穷的联想。古诗人王质在《游东林山水记》中写道:“长林远树,出没烟菲,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 ③这里的菲指的即是雾,意思是说山林中的雾霭好像是久别相逢后的喜悦;宛如亲人恋恋不舍的离别;整齐得犹如排成一列的大戟;纷乱得恰似蓬松的头发,其想像丰富,惟妙惟肖。4
其实雾就是贴近地面的云。凡是登临过高山名巅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境遇,从山上看去,山上白云缭绕,山峦林木隐没其中,但当你登上山顶,云却没了,置身于茫茫雾海中的你,仿佛有身临仙境,飘飘欲飞之感。
雾形成的因由不同,名称也各不一样: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白天吸收了大量太阳辐射的地面,入夜以后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不断放出热量,地面降温后,使地表附近的大气层温度很快下降,于是空气中多余的水汽便开始凝结,这样形成的雾叫辐射雾;当移动着的暖而湿的空气逼近较寒冷的地面时,逐渐冷却凝结形成的雾叫平流雾;当冷暖空气交锋时,在锋区形成的雾叫锋面雾。5可以看出,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目的是增加水汽含量,所以平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便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6
雾是一种很重要的自然现象,与未来的天气变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通过对雾的形成和消散的观察,总结和积累了许多观察雾天的丰富经验,各地流传着大量观雾察天的谚语,这些谚语今天看来在当地的天气预报中仍有参考价值。如“黄梅有雾,摇船不问路”是说黄梅期的雾,预示着未来的天气阴雨绵绵。“雾大不见人,大胆洗衣裳”“满天大雾盖,当天日头来”“清晨浓雾重,天气必久晴”“雾里日头,晒破石头”,这些都预示着未来是晴朗天气。7
要点精析·点拨技巧
①比较说明。通过与大雪、小雨等的比较,突出雾朴实、乳白本色的特征。
②打比方说明。生动、形象说明雾里观赏景物的情趣。
③引用说明。引用古诗人王质对雾的描述,说明雾使人产生回味无穷的联想。
4作诠释说明。对王质描写雾的语句作解释。让读者易于理解。
5下定义说明、分类别说明。分别介绍了什么是辐射雾、平流雾和锋面雾。
6作诠释说明。解释蒸发雾形成条件及特点。
7举例说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雾与天气的关系;引用农谚说明雾与天气的关系。
点拨:下定义和作诠释常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说明;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说明。
点评:作者说明雾的三个方面:雾的美好、雾的名称,以及雾和天气的关系,运用分类别的方法,层次清晰,结构分明,作者恰当运用打比喻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再加上古诗词和谚语的引用,使文章极具知识性的同时,活泼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