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论文?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好论文可以是学术性较强的论文、也可以是较为规范的论文、更可以是兼具情怀的论文。但作为好论文之前,论文首先是一篇文章,所以也要保证其文章语言的“好”。然而,在审稿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作者的论文语言存在较多语病、用词不当,甚至语言逻辑不通等问题,不知如何修改;或者作者虽然清楚自己论文的语言存在问题,也明白C刊论文的语言很好,但是不知C刊论文语言“好”在哪里,是如何做到的,所以导致范文模仿也不成功。

因此,本文以论文的语言修改为例,选择一篇初稿处于普刊水平,但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CSSCI来源期刊的文章,从语言表达的易读性、规范性、逻辑性等三个角度来分析C刊论文的语言“好”在哪里,以及如何修改使普刊论文看起来更像一篇好论文,从而成功发表(为保护作者隐私,以下讨论均已匿名化处理,且仅供学术交流,暂不提供案例资料或论文下载)。

一、语言表达的易读性:过渡语的设置

语言表达的易读性,主要体现在论文的学术语言要尽力让人读懂,至少有读下去的动力。如果论文的语言缺少让人读下去的动力,那么论文被拒稿率毫不意外会很高。而若要保证论文有让人读下去的动力,我们便需要在语言上“动些手脚”,比如通过设置过渡语强调论文接下来是要说什么内容以及从几方面来展开,强化论文语言视觉上的提示,从而保证论文的易读性。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通过对比作者修改前后的文献综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

(1)从修改前的内容,比如“自1979年以来,傅雷翻译研究逐渐兴起,傅雷的翻译风格一直备受关注”等来看,作者有通过段首句引出接下来是要讲“文献梳理”,但直到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这是基于语料库的傅雷翻译风格实证研究的有益尝试”以示文献梳理结束,中间全部是文献梳理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有价值,但易读性不高,比如关于“傅雷风格”研究的发展脉络不易感知,需要编辑自己做二次梳理来判断已有研究都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的,本文与已有研究有哪些不同,导致论文的不易读性。

(2)而经过修改后,作者将段首句更改为“傅雷的翻译风格研究先后经历了两个主要的阶段,传统式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风格研究”,也即在原有内容仅提示“接下来是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文献梳理从哪几方面展开”的提示性说明,介绍作者接下来将从“传统式研究”和“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两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之后又使用“传统式翻译风格研究主要有....”、“基于语料库的傅雷翻译风格研究也随之出现,主要有....”等二次提示编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增加了编辑读下去的动力,同时保证了论文的易读性。

学术论文常见检索字段(学术语言的3个标准)(1)

二、学术语言的规范性:专业术语的使用

学术语言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专业术语的使用。论文的专业术语,指的是在学术领域对某些特定事物或概念的统一的学术称谓。而专业术语的使用,一方面体现在论文是否使用了专业术语,另一方面体现在论文的专业术语是否使用规范。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通过对比作者修改前后的正文框架,我们可以发现:

(1)从修改前的框架内容来看,作者正文的标题部分未使用专业术语,部分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比如,“研究内容”这一词语可以在论文中使用,但作为标题有失妥当,因为从“研究内容”的实际内容来看,这部分仅有一段,且这一段内容主要是为了介绍下面几部分主要是分析的哪些内容。而在实证论文中,通常这一段内容是在过渡段中呈现的,无需单独作为一部分来写。再如“研究范围”“理论框架”这两部分,作者是想介绍本文以哪些变量及借助哪些理论研究的哪些方法步骤进行研究,与“研究方法”部分内容重叠,单独作为两部分来写,显得零散,且不符合实证论文的写作规范。此外“....检索统计”术语使用不规范,不适合作为标题关键词使用。

(2)而经过修改后,作者强化了专业术语的使用,比如使用“研究语料及方法”从而整合原有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理论框架”等部分;使用“研究结果分析”替换“法汉代词检索统计”这一非专业术语等等,从而规范了论文专业术语的使用,论文整体呈现更为专业。

(3)

学术论文常见检索字段(学术语言的3个标准)(2)

三、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段落语句的顺序安排

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段落之间、语句之间是否具有递进逻辑,是否遗漏关键语句使得语言表达不连贯,是否重复论述而使语言显得啰嗦。而要确保语言表达的逻辑性,需要在保证语言表达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通读文章的每一句话,比如从标题到段落、以及段落内部的语言表达是否连贯通顺,具有逻辑。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通过对比作者修改前后的部分标题及段落内容,我们可以发现:

(1)从修改前的段落标题来看,作者第一小节的内容是利用“词汇指征-意合度”来研究“语篇衔接连贯”,但段首句写的“形合和意合是两种基本的语言组织手段”并没有突出“语篇衔接连贯”,或者说“语言组织手段”与“语篇衔接连贯”是什么关系,现有内容中没能体现出来,导致标题到段落内容的递进逻辑不强;其次,从修改前的段落内容来看,作者先介绍了“形合”和“意合”的概念内涵,其次结合主要研究内容“法译汉”中的相关法语和与汉语的相关概念,推导出本文将采用“代词和连词的使用频率”这一指标。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但在推导的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刘宓庆和吕叔湘的观点,但第一句话似乎是在重复解释“汉语代词类型少、使用频率低”,而第二句话指出了“汉语不用代词,即使因此显得句子结构不完整,也不搞形式主义”,看上去语意也是连贯的,但这句话对“衡量指标”的推导并无实际作用,并分散了衡量指标的推导过程,导致段落的语言表达不连贯。

(2)而经过修改后,作者将段首句替换为“翻译语篇的衔接连贯,我们经常使用形合和意合两个概念”,从而在引出“形合和意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解释了“通过什么内容来分析语篇衔接连贯”,保证了标题到逻辑的递进逻辑;其次,作者直接删除了“刘宓庆和吕叔湘的观点”,而修改后的内容并没有因为这两个观点的缺失,而影响段落整体的连贯性,反而更突出“衡量指标”的推导过程,使得段落内部整体更紧凑、逻辑性更强;最后,作者补充了“对原文本及三译本中的连词、代词频数及占比做了检索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来引出后文的表格,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段落之间的递进逻辑。

(3)

学术论文常见检索字段(学术语言的3个标准)(3)

作者:岳鑫鑫(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一编辑部主任)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论文##论文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