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张少华于2021年3月23日上午11时10分因病在京去世,享年75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张少华是从多少岁开始入演艺圈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少华是从多少岁开始入演艺圈的
演员张少华于2021年3月23日上午11时10分因病在京去世,享年75岁。
张少华这个名字,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或许还有点陌生。但她参演过的许多作品,却是响当当的“流量”代名词。
年轻时,她和赵丽蓉同台搭戏,出演过《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知名评剧作品。后来,她演过《蓝宇》《五月槐花香》《半路夫妻》《梅兰芳》《北风那个吹》《大宅门》《武林外传》等热门影视剧。
2005年,凭借在电视电影《秘密》中的出色表现,张少华捧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奖。在此之前,导演李安曾邀她出演《卧虎藏龙》玉娇龙母亲一角,但最终错过。
几年前,《母亲的战争》在上视电视剧频道热播时,解放日报记者曾专访张少华。她对记者直言:“对于扮丑,我没有任何顾虑。我年轻的时候也不漂亮。”
或许因为她的长相,也或许因为她演的“妈妈”角色深入人心,许多人习惯用“老戏骨”来称呼她。而那次采访,她也通过本报说明自己其实是“40后”,而非网络上一直误传的“30后”。
如今,这位老演员离去了。愿天堂没有病痛。
附张少华专访:“丑”娘的“美丽”
年轻时,她和赵丽蓉同台搭戏,是著名的评剧演员,出演过《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评剧作品。
后来,她是《蓝宇》中的牛妈,《五月槐花香》中的冯妈,《半路夫妻》中的江大妈,《梅兰芳》中的宋妈,还是《北风那个吹》里牛鲜花的妈妈,《大宅门》里李香秀的妈妈,《武林外传》里李大嘴的妈妈。
在影视剧中演了一辈子配角,她终于在一部热播剧里演了一次绝对主角剧名叫《我的丑娘》,依然还是演“妈妈”。
最近,《母亲的战争》在上视电视剧频道热播。剧中,她和奚美娟上演两个“母亲”之间的“大战”。当然,还是演“妈妈”。
她当之无愧地被誉为 “妈妈专业户”,每一个“妈妈”都演得不重复。
“百变妈妈”,唯求认可
记:在《母亲的战争》中,你饰演一位捡垃圾的妈妈,跟您以前饰演的妈妈角色有什么不同?
张:《母亲的战争》是一部好剧,也是我和导演刘新继《空巢》《全家福》后合作的第三部戏,据说是按照我写的剧本。刘新导演是一个非常聪明、智慧的导演,拍戏很严谨,我很欣赏他。如果说这次我演得好,全是他的功劳。现在社会上,名导演宣传多,名气差点的导演就很受冷落。一部戏出来,也是以演员为宣传卖点,挺不公平。
记:在这部剧中您和奚美娟演对手戏,您怎么看待这场属于“北京妈妈”和“上海妈妈”之间的飙戏呢?
张:我和奚美娟认识也是通过刘新导演的《空巢》,那部戏中,我们只碰到了一场戏,有点遗憾。到了《母亲的战争》中,导演找的这个点也好,让我有了一次向奚美娟老师学习的机会。我自己的感觉是,南方观众会更喜欢她演的母亲角色,北方观众会更认可我演的母亲角色。我希望这部剧播出后,南方的观众会喜欢我多一点,北方的观众会喜欢她多一点。
记:业界称您是妈妈专业户,您怎么看?演了这么多“妈妈”,您觉得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张:我一直都演妈妈、或者姥姥、奶奶,我这个年龄段也只能演这些角色。我自己觉得没什么难度,只希望我演的观众爱看就是了。
我演过很多的母亲角色,所有的母亲都有共性,比如善良、平凡、无私奉献。但每个妈妈又各有各的不同,因为故事不一样,展现的面也不一样。每个角色我都挺喜欢的,因为我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我没有选择,我首先要对得起选我的导演们对我的信任。只要信任我,我就努力去完成角色。我从来不想演那么多“妈妈”是不是重复的问题,我更看重机遇。一个演员遇到一个好本子,是非常幸福的事。
记:《我的丑娘》去年热播,您演得非常好。对于扮丑,您怎么看?
张:《我的丑娘》收视率能那么好,也是我没预料到的。我去广州的时候,广州观众认出了我,对我很热情。我原来想这个戏大概在北方有市场,没想到南方观众也认可了。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对于扮丑,我没有任何顾虑。导演为什么选我,就是因为我长得丑吧。我年轻的时候也不漂亮,现在更是又瘦又小还沧桑(笑),从外形上比较接近我的丑娘。当然,我本身不是农村人,化妆时特意化黑了不少。
记: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是,您在《铁梨花》中演了一位高贵霸气的母亲。您怎么看这个角色?
张:《铁梨花》拍摄之前,导演与投资方就赵老太太的人选问题起了矛盾,投资方想找个外型接近的老太太去演,导演觉得如果阔老太太的角色都是某些演员演的话,太类型化了,他说张少华也能演,并且坚持找我演。我跟导演并不认识,他这么信任我,我想我也一定要给导演争气,不能给他减分。所以我也做了大量准备,背台词、抄剧本,这是笨办法。但我老了,这样可以帮助记忆。
评剧演员,“跳槽”影视
记:您当初为什么会去学评剧,是因为从小就有表演天赋吗?
张: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演戏是什么,评剧是什么。我们那个年代,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有余钱有环境给小孩读什么兴趣班之类的。当时就是因为家里穷,需要给家里减轻负担,才去考了评剧学校。没想到就考上了。那年我13岁。
记:后来为什么“跳槽”演影视剧?从网络资料来看,您的影视剧作品好像是从1993年的《武夷仙凡界》开始,之前您一直在演评剧吗?
张:我首次“触电”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我所在的评剧院出资拍了一部胶片电影,电影内容是剧院自己排演的一出戏,后来就拍了很多影视剧。表演形式是相通的,李保田、陈小艺等都是戏曲演员出身。
记:2005年,您得了上海电视节的最佳女主角大奖。那个奖对您意味着什么?得奖后,工作有什么变化吗?
张:也没有什么变化。我得奖前后没什么不一样,我一个老太太,也没有什么人要追上来写我。2008年我还凭借一个中日合拍的影片《纯爱》得摩纳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奖是导演带回来的,到了北京在饭桌上给我的。外界也几乎不知道,不像蒋雯丽得奖的那次,媒体从她上飞机起就开始一路报道。怎么说呢,我这个老太太人情世故比较简单,有戏就拍,其他不管了。
上海电视节拿的那个最佳女演员奖其实也是个配角。我第一次演女主角是《常回家看看》。我们的影视创作很少有老太太为主角的戏。
记:您是否觉得当下我们太缺少这类以老人为视角的影视剧?
张:这个我倒也没想过。影视剧创作首先是用来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其次是投资者利益的回报。如果都是老头老太太的戏,从商业角度而言,也会失去中青年观众,后者应该是主流观众吧。那人家投出去的钱怎么收回来呢?
记:《母亲的战争》后,您接下来的工作有什么新的安排或者计划吗?
张:眼下大的活没接,就在北京录一些节目或者给一些戏当一下串场人物。我对工作从来没有过具体计划,都是顺其自然。演员这一行本来也就是自由职业,有人找你拍戏了就拍,没人找就休息。
只是演员,并非明星
记:作为一个演员,您既没有经纪人,也没有助手,这是为什么?
张:我入行时是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助手,也没有所谓的经纪公司,所以我也没这习惯。老话不是说了么,生命在于运动。自己年纪越来越上去,如果再不自己动手,那真的会越来越不能干。再说叫了助手,助手的来回路费以及在剧组期间的吃住用度等,都要增加剧组的负担,我挺不愿意给剧组里添麻烦。当然,我也不是说将来肯定不找助手了,毕竟年纪上去了,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再找吧。
记:对于现在的年轻演员,您有什么建议吗?
张:没什么特别建议的。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的东西比我们多得多,比我们全面,他们知道的东西更多,塑造人物也比我们有更多优势。
记:据说您当时有机会参演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演玉娇龙的母亲,为什么错过了呢?可惜吗?
张:那个时候李安导演我见过了,服装也做好了,他们先去新疆拍戏了,我的戏份在黄山,说是等他们两三个月拍完新疆的戏就通知我。我自己也挺兴奋的。但当时没签合同,也不知道具体哪一天他们会回来,等到他们回来临时通知我要拍的时候,我又正好在北京拍一个电影,已经签了合同,而且我的戏份又很重,剧组不放人,也只好错过了。这说明那个福分不属于我。
记:您高寿依然健康演戏,有人总结您是十二字养生经“心态好,做善事,常锻炼,不挑食”,是这样吗?
张:9月初的时候,我得了肺炎,眼下已经大好了,不过还处于半休息状态。身体好可能是因为我心态比较好,我是比较典型的北方老太太,什么事都不太往心里头去,按照比较糙的说法就是“没心没肺”。我也不太爱竞争,如果别人要争,我就让。没有什么欲望,也比较看淡名利。再说,名利这东西,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到手也会飞。
网上有错误的信息说我是“30后”,其实我是“40后”。我不想说自己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因为现在一进剧组,大家就流行问属相和星座,来预判是否合得来。我既不懂星座,也不原意用属相来跟任何人有“不合”,如果非要我说,那么我属大象,我和所有人只想好好合作演戏就够了。
记:演了那么多戏,很多观众也记住了您,有明星的感觉吗?
张:我没有当明星的感觉,我最希望得到的评价就是观众说“你是一个好演员”。演员这个职业,只是相对而言和大部分人的工作内容不太一样,但如果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个观众眼熟的演员,就自己和老百姓区别开来,那就太不该了。做人,还是别找不着北。
(原文刊载于2010年12月24日《解放日报》 记者李君娜 实习生 李忆南)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金定根摄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李君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