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我在无锡参加了一场特别的活动。

“聚贤惠锡、荣耀锡商”纪念荣德生先生逝世70周年暨荣氏梅园建园110周年活动。

荣氏家族怎么没落了(为什么是荣氏家族)(1)

无锡统战部门这两年着力打造“聚贤惠锡”品牌,举办“聚贤惠锡”系列活动,亮点颇多,而这次活动恰在中秋之际举办,群贤毕至,齐聚无锡梅园之巅,当晚凭高眺远,桂魄飞来,一天秋碧,遥望蠡湖如画,不由神思飞扬。

荣氏家族怎么没落了(为什么是荣氏家族)(2)

摄影:应威

无锡荣氏家族,是毛主席称赞的“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家族在百余年创新创业史中形成的荣氏家族企业家精神,是助力荣氏企业历久弥坚、稳定发展的成功密码,是无锡这座城市的骄傲,更是中国工商文化的瑰宝之一。

当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企业是全球经济较量中的重点。

高层这几年来一直在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但是,其实如今很多东西我们是从西方学来的,包括企业经营,也包括关于企业家的很多理念,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在哪里,要如何弘扬?

我觉得,无锡的荣氏家族给了所有中国企业一个很好的启示。

因为他们办企业, 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企业的命运,和一座城市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兴旺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曾几何时,中国需要什么,荣氏家族就挺身而出做什么;

这份胆略和胸襟才是我们当前最需要汲取的精神力量。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面粉厂、棉纱厂,就是为了从吃、穿两门入手,击退当时横行中国市场的洋货。其实,按照两兄弟当时的人脉和能力,做洋行的买办又何愁不能赚钱呢?

做企业的这份艰难,后人是很难体会的。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政治局势的变化,荣德生的实业报国思想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强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当时,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到达上海,苏省立宪公会会员开欢迎会于张家花园安恺第,荣德生亦参加欢迎会并与孙中山合影留念。辛亥革命成功这一伟大事件,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且是推动荣氏兄弟发展实业、经世报国的强大动力。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全国兴起了抵制日货运动。荣氏兄弟抓住机遇,继续扩展企业,使荣家企业在抵制外货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们派人赴欧美订购机器,将设备、技术、人才一并引进,在无锡建立公益铁工厂,并先后在上海、济南等地购置土地准备建厂。经过几年的筹划,他们在上海建起了福新七厂、八厂,在无锡和济南分建了茂新三厂、四厂,在无锡和汉口分建了申新三、四厂。

对于荣家兄弟不断克服困难、扩大实业、永不满足的动力和雄心,荣德生说:“对外竞争,非扩大不能立足。近年失业者增多,无法找到工作。如此一想,非扩大不可。在别人看来,贪心不足,力小图大,风险堪虞。实皆不明余志也!”

这样的眼光和策略,与传统的“一朝官府一朝商”的境况有天壤之别。

以往商人因为对官府的依赖,在其发家致富后不再热衷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是将更多的精力花费于官场的奉迎,捐纳功名,进行各种方式的政治投资。

从胡雪岩到盛宣怀,莫不如此,只有荣德生成为第一个“异类”,以一个非常纯粹的企业家形象出现在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星空之上。

抗战时期,中国的物资供应吃紧,荣德生把申新纱厂、福新面粉厂搬到陕西宝鸡,在战火纷飞中,挖出窑洞进行生产。林语堂看过之后说,这是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可惜新闻记者从没报道过,“重庆及地周围有很多地下工厂,但没有一个在规模上超过申新的窑洞工厂。”

当时的宝鸡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一片荒原,荣氏企业的到来起了引领作用,到1941年,宝鸡新建的工厂已经达到200多家,成为西北工业重镇,大批工厂的兴建,改变了当时中国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某种程度上,也改善了大西北脆弱的农业经济。

1941年,日商觊觎荣氏纱厂,由汪伪实业部派员与荣德生商谈,要他将申新一、八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当即遭到严词拒绝。铮铮铁骨,时人莫不钦佩。在荣德生的影响下,荣氏企业中没有一个厂同日伪“合作”,亲属同仁中也没有一个人向日伪屈服。

1948年,国民党统治已成土崩瓦解之势,有资产者纷纷离开大陆,荣氏家族也面临抉择。在一片离沪声中,荣德生专程从无锡来到高恩路住所,明确表示:“不离开大陆”。他还在无锡《人报》上公开表示“不论形势如何变化,我决不离锡。”他说:“我若一走,几万个小烟囱将无法出烟,因此我决不离锡一步。”

荣德生不但自己留下不走,而且坚决制止了申新三厂个别主持人企图将2万纱锭拆运台湾的错误行动,并指示将合丰公司已经运抵台湾的54只马达全部运回上海。他密令各厂:“今后方针,以维持原有局面为原则。”凡已迁往香港、台湾、广州的设备和物资,“应一律从早出售或搬回”。

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永远相信中国。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永远支持中国。

荣德生之子荣毅仁,被誉为“红色资本家”,他在中国需要的时候,同样像自己的父辈一样挺身而出,率先公私合营。后来,荣毅仁在回忆公私合营过程时说,家族产业渐行渐远,商人们不大舍得,这是正常心理。自己支持公私合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跟风。他说, “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经常接触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负责人,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在局势最紧张的时候,党的每一次分析,党的每一个政策,毛主席的每一句话周到又全面,稳重又果敢,说到了就做到了。”

同样是这位“红色资本家”,在1979年为了响应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创办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当时国家只给了两千万的启动资金,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三千多人的职工没有专属的办公室。但即便如此,这个公司仍旧艰难地坚持了下去,成为了当时中国第一个对外对开放的窗口。

荣毅仁提出设立中信,实际上是“自讨苦吃”,文革结束后,在当时的条件下,本来荣毅仁是可以选择去当个部长的,但是他就是要“拣酸果子吃”,在当时的环境下,以他本来“资本家”的身份,提出发展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义务,是具有相当之风险的。

他在设立中信时所强调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和“科学经营管理”,在“文革”中曾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受到过严厉批判,是经济领域中令人忌惮的提法,而这些,恰恰成为中信发轫的灵魂,用荣毅仁的话说,“实际上使中信成为在当时背景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企业的一个试点。”

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永远相信中国。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永远支持中国。

读懂了这些,才能读懂荣毅仁,读懂他在中信的那些纵横捭阖,气象万千:

率先在日本资本市场发行100亿日元债券,推动江苏仪征化纤项目上马;

在国内第一次以租赁方式为北京出租公司进口400辆汽车,使北京的“的士”业大为改观;

第一个涉足房地产业,在北京兴建供外商使用的写字楼;

第一个把视野投向海外,在11个国家兴办了20多家企业……

办实业赚了钱,就要回馈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这是荣氏家族的信念。荣德生热衷于兴办教育、造桥铺路、捐建图书馆,60大寿之际,还把众人送的礼金悉数捐出,在无锡五里湖上造了一座宝界桥,荣德生晚年对同乡史家钱穆说:“五十年后,无锡人记得我,也许就是那座长桥而已。”

何止是这座长桥?

可以说,数代荣氏家族企业家一直情系桑梓、乐善好施,办教育、造公园、修道路、建桥梁、疏水利、广赈济,积极造福家乡父老,在无锡所做的公益慈善事业不胜枚举,创办和兴建的许多学校、景区等设施沿用至今。

特别是那座熠熠生辉的无锡梅园。

荣德生一生钟爱梅花,用十几年时间在无锡筑造梅园,虽是私人营建的花园,但一改旧习,免费开放,任人游览,而梅园之后,无锡的一些工商巨子也相继在湖边造园,1918年杨瀚西建鼋头渚,1927年王禹卿建蠡园,1930年陈梅芳建渔庄,他们精选材料,对太湖、蠡湖周边的清丽山水进行中西合璧式的“润色渲染”,共同早就了富含无锡特色(真山真水)的太湖园林风景。

直至今日,在谈到江南园林之际,“明看苏州,清看扬州”,后面硬是多了一条“民国看无锡”,成为今日无锡人之骄傲。

总之一句话,做生意不容易,而做成像荣氏家族这样,在中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很多。

梅园那朵开了110年的梅花,也可以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东西。

梅花,极具中国特色之花,既包含了“独先天下春”的创新意识和开放 心态,又蕴藏着“清气布久远”的经营理念和家国情怀,可以说是荣氏家族关于为人、为商、为事有机统一的辩证思考。

以梅花为象征的荣氏企业精神,发源于传统儒商“精进”、“诚信”等特点,并与无锡“尚德”、“灵动” 等文化特质紧密相关,同时还深受时代启蒙思潮影响,蕴含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至诚至深的爱国之心,勇毅勇敢的奋斗之志,好善好义的济民之情,这一切凝聚在一起,成为荣氏家族最鲜明的特征。

当年荣毅仁去世之时,王石在一篇纪念文章里写道:荣家遵循的是最简单的商业原则“诚信”,荣德生毕其一生践行着诚信不欺,他曾手书对联曰: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

现在的无锡梅园,还悬挂着荣德生老先生的题诵豳堂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据钱穆当年观察到的荣德生,“余私窥其个人生活,如饮膳,如衣着,如居住,皆节俭有如寒素。余又曾至其在城中住宅,宽敞胜于乡间,然其质朴无华,佣仆萧然,亦无富家气派。其日常谈吐诚恳忠实,绝不染丝毫交际应酬场中声口,更不效为知识分子做假斯文态,为俨若一不识字不读书人,语语直吐胸臆,如见肺腑。”

联想到现在的一些所谓巨头公司,动不动游艇豪宅,甚至还干出了出卖国家机密换取外国金主认可的丑事,在这样的先辈企业家面前,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我们理解,任何时代的企业都不容易,当年面对重重阻力,荣氏家族仍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他们走的这条路,是跟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并不完全相同的一条路。

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企业的价值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想让股东价值最大化,就要让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优秀的企业,就是能够为资本带来更多财富增值的企业。

而荣氏家族,则用实际行动走出了另一条路,另一条“与时俱进”,充满着“创新精神”的道路。

企业的运转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供应商、员工到消费者,再到政府,企业的发展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付出带来的,绝非仅仅是股东和资本的功劳。

和那个时代很多的大老板相比,荣德生就像一个“异类”。荣德生就曾公开表示,自己不是“资本家”,而是“事业家”。既然是事业家,就是要做“重活”、“笨活”,苦练内功,这看起来是一条缓慢的道路,没有花团锦簇和立竿见影,但惟有在“耐力赛”里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拥有更强的御寒储备。

中国企业家在新时代挑战中的原力觉醒,可能就藏着无锡梅园的梅花之中。

荣氏家族的故事需要被重新认识,梅园的精神,也需要更多企业家去体会,去感悟。

毕竟寒气传递过来的时候,恰是梅花吐蕊,为天下布芳馨之时。

本文作者 | 刘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