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这一句话,贯穿了由陆毅主演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电影。是啊,世界上每一次大海战都会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是胜利的精彩,还是失败的惨淡,赌注都在那一场海战的结果上。

甲午海战国人的痛苦(甲午海战带来的深思)(1)

图源百度

我们大中华,地大物博,作为雄立了几千年在东方大陆上的一个巨人人,结果却被我们的邻居日本,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国家打败了,这是何等的屈辱!!!这还不够,紧接而来的是更大的屈辱,那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深不见底,正一步一步的吞噬着大清,大清离灭亡之日,不远了。

影片一开始,镜头带我们看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遗迹,镜头追溯回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影片一开始,李鸿章上奏,请求派遣留学生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得到被慈禧太后批准。

甲午海战国人的痛苦(甲午海战带来的深思)(2)

剧照

一群背负使命的小孩欢声笑语,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想着学有所成,报效大清,为国效力,这一幕好像充满一片生机与活力,看起来大清的前途一片大好,可现实真的会如此吗?黄海战争把这个美好的幻想给狠狠的打碎,给了清政府一个惨痛的教训。

正如那句话所说,海上炮响之时,就是大清灭亡之日。此话绝不是说说那样简单,这是一句明明白白的现实话,含着众多的无奈与绝望。黄海海战的失败并不是偶然,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果把大清看做一棵大树,那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许许多多慢慢变黄的枝叶,硕大的枝冠,装着的,是数不清的斑斑点点的叶子。底下根部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早已经悄然发生着质变,它浑然不知在腐朽的路上越走越远。

当初被送外留学的小孩,都已经学成归来,朝廷也购买了一批先进的船舰,致远舰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威震一方,当时朝廷的海军实力可谓世界一流水平。

可笑的是,军舰却被当做慈禧太后的私家船舰,为她运南方荔枝,堂堂海军,不被朝廷所重视,北洋水师整整七年,未添新舰,弹药严重不足,多次上奏请求填补弹药空缺,也无济于事,弹药以次充好,在黄海海战中,军费大部分被贪官污吏私吞,装进他们自己口袋,供他们去挥霍。清朝政治上在固步自封,骄傲自大,不思进取,更有后宫插手国家大事,犯了自古大忌。清朝的没落,跟这一件事脱不开关系。

甲午海战国人的痛苦(甲午海战带来的深思)(3)

慈溪准备六十大寿

甲午海战国人的痛苦(甲午海战带来的深思)(4)

电影截图

甲午海战国人的痛苦(甲午海战带来的深思)(5)

电影截图,当时海上已经开始不平静

慈禧太后,位尊权高,插手政治,本人自身贪生怕死,贪图享乐,自私自利,鼠目寸光。比如,只顾准备自己的六十岁生辰大寿,把大量军事经费用于打造颐和园,却不肯购买一艘“速射军舰”。

据当时资料表明,当时打造颐和园的费用,足够购买当时世界先进的新式军舰20艘,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战队。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我想,倘若有那20艘军舰,北洋水师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小小的日本,断然会对中国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历史也会因此被改写。

可现实就是那么残酷,没有如果。

北洋海军经费严重不足,船舰的老化,新式军舰买不到,弹药装备又严重不足,甚至有八艘战舰上仅仅只有三枚炮弹,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在这短短七年间,被大大降低。李鸿章曾言:“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的地方就相当不错了”。这话直接了当的说明清政府的腐朽。

来,我们来反观这一时期的日本,日本天皇有雄心,有谋略,实行军国主义,对外不断扩张,对侵略中国做了比较周全的计划,号召倾全国上下财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战队,购买新式军舰,甚至他每天只吃一顿饭,只是为了节约军事经费。两国对待海军的态度显而易见,清政府决策者轻视,使之海军实力一天天衰落,而日本天皇重视,日本海军日益强大,为侵略中国埋下基础。历史告诉我们,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战队是多么的重要啊!

影片镜头转到,黄海大战正在激烈的上演着,以邓世昌为首的战士们奋勇抵抗,血战战场,一边上演着激烈战争片,一边是慈禧太后在宫里,无事般,慢悠悠的在看戏,甚至还打起瞌睡来了。此般情景,让看的人心里拔凉拔凉的,痛心疾首。大战正在进行中,当权者居然还在事不关己似的,享乐中。

甲午海战国人的痛苦(甲午海战带来的深思)(6)

电影片段

正如那句诗所写那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大清高层都如此腐败,怎么能不叫人失望?大清如何不被历史所淘汰?光绪虽然是个皇帝。但是堂堂皇帝却被身边的人蒙骗,挂着皇帝的头衔然而却没有一点实权,所谓皇帝,也只不过是被拔了牙的老虎,被架空了权力,在拥有实权的慈”禧太后面前,没有一点皇帝该有的威严。这是一个皇帝的悲哀,这是一个注定悲催的结局。

有些人,生错了时代。比如邓世昌,铁骨铮铮,有着一腔爱国热情,满心报国,然而生不逢时,面对清朝政府的贪婪与不作为,只能愤懑的生气道:45岁了,本来这是报国之时,然而国又衰落,朝廷腐败,官场腐败,军队腐败。这一席话,透露出邓世昌对大清深深的痛心与无奈。

在黄海战争中,邓世昌诠释了,舰在人在,舰亡人亡的理念。面对日本的挑衅,“致远号”冲锋在前,所向披靡。在遭到重创,没有弹药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和敌人同归于尽。“致远号”被击沉后,他也毫不犹豫跳进茫茫大海,以身殉国。战争是多么残酷啊!

1895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败后,中华失去了1800公里国土,光绪痛声嘶哭:“反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当时的种种状况都告诉我们,大清必亡。大清的腐朽已经是深入骨髓,缝缝补补,也无济于事,挽救不了大清的腐朽。或许,最有力也是最无奈的行动,就是用鲜血祭奠了。

看完整部电影,我对清末政府的腐朽表示痛心疾首,对以邓世昌为首的战士们表示佩服。做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