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秭归县第一中学位于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坐落在世界闻名的三峡大坝上游1.5公里处的西陵峡畔,背倚峡江群山,面对高峡平湖,享有“坝上库首第一校”的美誉。学校创建于1941年,已有71年的办学历史。1984年被确认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之一,2001年被命名为“宜昌名牌学校”。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以及校园文化的活动开展,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高一学生的风采吧。

01

屈乡校园 追梦之地

书香校园建设之我见征文比赛(文明校园创建征文作品展)(1)

高一 屈皓晴

“西陵峡畔,屈原故里,有一个美丽的校园。”这就是我逐梦的新起点——坝上库首第一校秭归一中。

走进一中,美丽的校园之景映入眼帘:中心广场高高的航天标志,让我心潮澎湃;两旁耸立的香樟,茂密苍绿,它们见证了一中的历史,记录了一中奋斗的历程;错落有致的办公楼、逸夫楼及教学楼,三者浑然一体,背倚峡江群山,面朝高峡平湖,显得静雅、大气,这定是读书的圣地、求知的沃土。

教学楼里书声琅琅,教学楼对面的石壁上长满了爬山虎,浓郁而富有生机,像一块绿色的幕布,使人清新愉悦。教学楼旁那幅牌匾上赫然刻着“百年树人”四个大字,它引人深思:求索之路,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这需要岁月的积淀,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学会做人是人生永远的必修课。

从教学楼通往食堂的路上,银杏树叶被悄悄染上了金黄色;道路一边是艺术走廊,艺术大师们的成就展示和名言给我们熏陶和启迪。这条路叫尚美路,一边通向美味飘香的食堂,一边通向高雅艺术的殿堂。这条路大俗大雅,是我们逐梦路上别有的风景。

沿着教学楼旁的台阶,我来到操场,看到操场围栏上的两句标语:“祖国在我心中,我从这里走向世界。”是啊,只有趁着青春年少,炼就一身强健的体魄,长大后我们才能走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这句话又包含着朴素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无论我们走得多远,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一中的标志性建筑,是教学楼和逸夫楼之间的屈原雕像。雕像上的屈原面容憔悴,有忧国忧民的深沉;他目光坚毅,眺望远方,似乎在追逐自己的美政理想,似乎在指引着学子们前进的方向。他身旁的石壁上雕刻着《楚辞》、《离骚》、《橘颂》等旷古佳作。一中学子在这里驻足,或吟诵、或讨论、或深思,屈乡学子和屈原超越时空的对话场景更是校园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一中的美丽,还美在黎明时刻。清晨六点,我睡眼朦胧地来到校园,眼前之景让我清醒振作:一轮旭日从长江东面冉冉升起,橘红色的光芒倾洒在平静的江面上,泛起粼粼波光;霞光拂过校园错落有致的大楼,拂过苍绿的香樟,拂过一中学子灿烂的笑靥。我们开启了崭新的一天,开启了奋斗的一天。

一中的美丽,更美在夜静时分。晚自习课间,学子们可以在教室外的走廊眺望江面夜景。偶尔我们可看见灯火璀璨的游轮从平湖悠哉行过,我们可听见悠扬的汽笛声从江面上滑过,这声音抚慰着着学子们或忧伤或迷茫的心灵。初三寒假的一天晚上,我曾在江边散步,夜幕中,仰望我们的校园,教室里灯火通明,那是高三的学子们正在追梦。那灯光,那么温暖,那么明亮,让我心生无限向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天,我已经如愿以偿来到向往的校园,开始了自己追梦之路。我相信在这个美丽的校园,在这个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我一定会不负韶华,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指导教师:袁玉兰

02

大美一中,文明校园

书香校园建设之我见征文比赛(文明校园创建征文作品展)(2)

高一李昱桦

雄伟的三峡大坝之上,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校园。背倚峡江群山,面对高峡平湖,它以辛勤奋进的姿态养育着无数屈乡学子。

作为2019级的高一新生,我初来乍到,高中的校园并不那样熟悉,但这并不妨碍我用一颗滚烫炽热的心去热爱它。

当我的足迹踏遍这一方文化净土,眼前的建筑物每分每秒都牵动着我的视觉神经。天问广场矗立航天雕塑,熠熠生辉;桂花园香飘十里,金蕊夺冠;八字图矮丛成字,鞭策警心,观景台目收雄伟大坝,静美水库。数百颗常绿乔木,使校园流溢着斑驳的树影,各种各样的四季花木,使校园浮动着沁脾的暗香。树鼎彰显着几千年青铜器的厚重与霸气,树鼓回荡着战场短兵相接的威武和勇气,树牛弘扬着大美一中的园丁们只顾耕耘,不求索取的高风亮节。一中校园以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取着日月精华,“传承屈原文化,培育创新人才”的校训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得到奠基。

多得难以辨数的台阶是秭归一中带给我的第二印象。长长的一阶,高高的几级,拉长了我们的校园故事。这里有与时间赛跑的足迹,有课余时间闲庭信步的乐趣与惬意,还有经风雨洗礼,烈日灼晒后留下的驳杂的历史痕迹。走进学校,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力,还有顺着晨风循来的琅琅书声。每一个朝霞初绽的早晨,或是每一个尚未吐白的清早,率先于朝阳降临大地的,总是那一阵热闹的声音,它们渴求,它们蓬勃,它们热情,点燃着每一个朴实又华丽的梦想。操场上的每一粒尘土,我都对它饱含深情,因为有一刻,我又记起了汗水轻滑过手臂的日子,烈日随意摆弄着身后的黑影,那些迎着骄阳,迎着风雨,不畏成长的稚嫩面孔,又镀上了一层坚韧的盔甲。那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是高中三年无涯学海最甜蜜的时光。与同伴们咬牙挺过的每一个身体极限是青春苦与乐的见证,也是我们青春荣耀的铭记。

食堂里的烟火气息与学习生活是如此的贴近,劲道的面条,花花绿绿的炒饭,还有热气腾腾的包子。我想学校的美真的并不只是在于学习氛围的浓厚,也在于那些学习之余片刻欢乐时光的写照。看见食堂阿姨认真洗碗,匆忙摆动锅勺的样子,心想,这不正是家的感觉么?

李商隐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雄风清于老凤声。”我愿年轻的屈乡学子,永远自豪,永远骄傲,永远奋进在这新时代。 指导教师:袁玉兰

03

兴秭抱负,流传千年

书香校园建设之我见征文比赛(文明校园创建征文作品展)(3)

高一 宋潇晗

俗话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秭归一中,正是这一方水土,滋养着一代一代的一中人,于此展翅高飞,为着兴秭报国培育了一批批创新人才。

文化,在此便起了巨大而潜在的育人功能,它是一种无所不包的闪烁着理性光芒的依依气韵、淡淡情调和融融氛围。

“祖国永远在我心中,我从这里走向世界。”这是校园操场一名“铭言”。祖国、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这些词、这句话早已镌刻于每个人内心深处,家国情怀植入我们心里!此刻,与世界相联的文化视野,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更显相得益彰。

其中,杜镇远半身像才更是校园独致的文化。作为新滩人,他凭借自己的才智,成了“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巨擘”,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立下赫赫战功。以其命名的图书馆,在不断激励一中人,铭记老前辈,铭记兴秭抱负,于此立下鸿鹄之志,然后不断为之奋进,成就自己的理想。

“夔龙山麓书声琅,凤凰翼侧弦歌长。”校园前倚夔龙山公园,后瞰长江;观景台目收雄伟大坝,静美水库;天问广场矗立航天雕塑,熠熠生辉;教学楼前,历届高三学子认领的大树郁郁葱葱,“摩云”、“擎天”紧贴着故土,昂首向上。

绿化工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让成型的树木成为校本课程,让无声的花草相伴学子成长,在静谧的氛围中陶冶情操。让学子们立下的诤诤誓言,随着莽苍大树,化作兴秭抱负,这就是秭归一中的独特的文化。

秭归一中是坝上库首第一校,也是屈乡名校,学校以“勤奋、严谨、求是、创新”为校训,以“传承屈原文化,培育创新人才”为育人理念。这些标语高高地树立在教学楼上,每每夜幕降临,灯幕亮起,在四周静谧的夜空中格外显眼;面朝三峡大坝,坐落于平湖之上,屈原文化浸润下的校园就如同几十年前毛主席指点江山一般,心怀人民的福祉,不忘教育的初心和愿景。

学校相当重视传承屈原文化,把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文化传承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计划中来。屈原文化教材,屈原作品诵读,开展屈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还成立了“楚风”诗社,以屈原为师,不断激发着屈乡学子们的伟大抱负。

每逢盛夏端午,学校都会举办屈原文化艺术节,“弘扬端午,缅怀屈原”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使学生们更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求索”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屈原忠君爱国的精神。“润物细无声”地使兴秭的抱负联络着屈原文化,并不断促进,传承下去,流传千年永不朽!

我们在这里点燃青春的火焰,我们在这里传承文脉的精髓,这就是我深深眷念着的高中生活。

( 指导老师:王艳妮 )

04

传文明以报国兮,屈乡人之使命

书香校园建设之我见征文比赛(文明校园创建征文作品展)(4)

高一 乔岿同

旧时楚地一曲“兮”字,唱响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承了这一方水土的深厚文明底蕴。而千百年来流传到今,这文明的精华全都浓缩于一个地方——秭归一中。我有幸以高一新生的身份进入此学府,感受其精神文明。

2019年八月下旬,我跨进了秭归一中的大门。还没来得及感受高中学习的新鲜滋味,就开始了为期8天地军训。新生在军训阶段总是有诸多的不适应,我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可结果却是在这里真刀真枪地实干。汗水淌过眼睛,疼痛不已;高温推搡身体,摇摇欲坠;蚊虫叮咬肌肤,瘙痒难忍。在这八月艳阳高照流金铄石之下,中暑、脱水是时有的,在家里好几个月养尊处优的我们一时间感到被颠覆了,曾有的期待变成了大失所望。觉得好好学习就行了,干嘛要白受这遭罪?学校也真是不近人情!

可渐渐的,我们习惯了这样的苦日子,苦到极致便能回味以甘甜。在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后,我们看到了阳光下的可爱;在培养了自己的吃苦精神后,我们体会到了汗流浃背的酣畅;在学校的“铁面无情”背后,我们更是看到了老师悉心照料学生的温暖。在八月三十一日的学校阅兵仪式中,我们获得了满满的自豪感。于是我们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初步理解了“勤奋、严谨、求是、创新”八字校训的含义。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可背后却能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

那时,我脚下的土地叫楚,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个影响世世代代楚国后世的人——屈原。屈原以爱国诗人闻名于世,可在他身上具有的,不仅仅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不单单是“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的忠君爱国,还有他的精神文明。

他少时出身于贵族家庭,却效仿先人刻苦读书,携书去往山洞苦心钻研《诗经》,这是他的勤奋。他也有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坚定态度。这是他的严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他的求是。突破《诗经》局限,立骚体,写楚辞,这是他的创新。

甚至在政治上,在不顾上宫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阻拦下,依旧大胆创新,主张楚齐联合,共同抗秦。但这次他失败了,这是他唯一失败的一次,最后失败的一次。在面对昏庸无能的楚王,可怜万万楚地子民的艰难,痛惜家国快要破灭之际,他以身殉国。

但屈原的精神从未消亡过,它化身为秭归一中的校训——“勤奋,严谨,求是 ,创新”。我了解了这八字背后的兴亡成败,忠肝义胆。但我深知,只知道这些精神文明,并不能改变什么,能改变的,只有将文明校园建设起来,把精神文明传承下去,这样才能完成先人的遗愿,才能完成我们屈乡人的使命。

而我们高一新生,在这凝聚着屈原魂的秭归一中里,在这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我要庄严神圣地接受高中学习与生活,要把传承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担子挑起,同全体师生一道共同建设文明校园。我更坚信,屈乡子弟的精神光辉旷古烁今,我们将在现在发光发热,将于未来引领而望。

建校园以承精神兮,少年人之重担也。传文明以报国兮,屈乡人之使命也。发图强以崛国兮,中国人之责任也!

( 指导老师:姜建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