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梁家湾子
1952年壬辰年11月初三(公元1952年12月19日,生肖属龙),我出生在宁夏吴忠市秦渠南岸的余家寨子,这里是父母结婚借宿的地方。现在吴忠市利通区秦渠秦桥南头,利通南街以西到吴忠烟厂以北的区域,这里已经建成了公园。
1952年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家父在吴忠梁家湾子分到2间房子和2亩地,我们家从余家寨子搬到了梁家湾子。这个村里的人都姓梁,外姓人家很少,我们是外来户。经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我们这里成了板桥公社梁家湾子大队,把梁家湾子村的人分成了梁家湾子大队第1生产队和第2生产队,我家和一部分梁姓人家和刘家湾子的刘姓人家组成了梁家湾子大队第1生产队。余家寨子和余家湾子(吴忠塑料厂南这一片)成了梁家湾子大队第3生产队。
1969年8月,我17岁参加了工作离开吴忠,今年已经整整50年了,我在这里出生,我的少年是在这里渡过的。这里有我的童年,少年生活的记忆,有美好的,有苦涩的。虽然我们家在1976年搬到了吴忠城里了,但我家的老房子一直保留着。每次回到吴忠,总要到我的出生地梁家湾子看看,到我住过的老房子看看,到邻居家坐坐,和儿时的玩伴们聊聊天。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建的需要,在2012年底,那里的房屋、良田、菜地都不存在了,曾经这里是吴忠著名的粮仓和优质的蔬菜种植地。不知何时,这里的地名也改叫梁湾了。
2012年吴忠市政府决定城区扩建,征收梁湾1、2、3、4和9队的房屋和农田,拆迁于2012年7月到9月,我的出生地梁湾被推为平地,2013年后,这里成了轰轰烈烈的建筑工地。现在这里修建了宽广的马路,秦渠拜也铺了地砖,建成了公园,我家的位置建设了吴忠三中(南湖校区),还有金湖湾安置小区,御湖名居和香缇半岛、秦韵家苑等商品住宅小区。在秦渠南边,富平街东边,秦韵家苑的北边还建了一座基督教堂,我记忆这是吴忠市区的第一座基督教堂。特别是将乃光湖建成公园,在乃光湖公园东边建成一个消防和地震疏散广场。记得1964年宁夏发生地震,我们都睡在外面的临时帐篷里有一个月左右。
现在的梁湾大概是秦渠以南,金积大道以北,京藏高速以东,利通南街以西的这一块区域,其核心是以乃光湖公园为中心(图1)。
我们原来的家就在吴忠三中(南湖校区)。土改时我家分到的2亩地就在金湖湾的西边。吴忠三中(南湖校区)的东边到乃光湖公园这一块是过去的梁家湾子(梁湾2队);吴忠三中(南湖校区)的西边到同心街和金湖湾这一块区域叫刘家湾子(这一地名已消失,梁湾1队);过了秦桥,利通南街以西到梁家湾子的这一区域解放前叫余家寨子和余家湾子(这2个地名已消失),1958年人民公社成了,这里是梁湾3队;金积大道以北乃光湖以南的这一区域是梁湾4、5、6、7队,梁湾5队过去叫余家岔子(这一地名已消失)。
图1 梁湾区域图
记得在秦渠南,富平街西,吴忠三中(南湖校区)的北面还有一座10多米高的土塔(我们小时候叫它墩墩子),过去的人们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这座不知建造于何时的塔,大概在1963-1964年左右的时间倒塌了,好可惜,比我小的人都不知道这里有过一座塔。
1967年以前梁湾这一区域有很多的湖,后全国农业学大寨,把这些湖都填平改成了田。1967年前,现在的吴忠三中(南湖校区)和金湖湾中间还有鱼塘和一个湖(我们都叫“小湖子”)。湖里长着芦苇,夏天有很多鸟(我们叫“咯咯鸡”)在里面做窝,生蛋,湖里还有很多的野鸭子和鱼。我们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湖里打粽叶,一部分留在家里蒸甑(jing)糕(甑糕,就是用宁夏山区的芨芨草编织的筐子里铺上粽叶,再加入糯米、红枣或蜜枣,用绳子困扎,放在铁锅里蒸制而成),其余的拿到街上去卖。到了冬天芦苇割掉后,湖面结冰,我们会坐简易的滑冰车,和小伙伴在冰面上滑冰玩。春天天气暖和了,湖里的冰融化了,秦渠还没有放水(一般是5月1日放水,浇地和插秧),湖里的水逐渐地干枯,我们会把湖里有水的地方逐个围起来,把水泼干,抓到好多鲫鱼和鲤鱼,多的能抓到10多斤,一部分留在家里吃,剩下的拿到街上卖。没有水的湖底还有很多的小螺狮和泥鳅,这些我们都是不吃的,拿来玩。
北方的冬天都下雪,到了下雪天我们和小伙伴会用筛子抓麻雀在煤炉上烤着吃,还结伴到田里套鸽子。我们小的时候,男孩子都在自家的屋檐下做几个鸽窝,养几只鸽子玩。由于不经常喂食,他们饿了就会自己飞到田里觅食,我们就看准了它们经常去觅食的地方,把多个用马尾巴的毛做成的扣套拴在一根绳子上,埋在土里,在周围散上粮食,还把一只扎着翅膀不能飞的鸽子放在哪里做诱鸽,我们就在远处玩,看着哪里的动向。一旦有鸽子被套住,我们会飞快地跑过去抓住它们,有时它们也会逃跑。它们还是很聪明的,有时它们也不会上当去吃我们散的粮食,不容易套住它们。记得每年总会套住几只,有的留着自己养,有的拿到集市(逢3、6、9日是集市)去卖,有时鸽子的主人看到也会把自己的鸽子赎回去。1969年我参加工作离开家时,家里的屋檐下还有10多只鸽子,只是没有人喂就逐步地被人抓走或飞到别人家里了。
儿时的记忆是美好,青涩的。时光如梭,50年的发展、变迁,当年的平房,稻田、菜地、鱼塘、湖泊都已成了城市的一部分。这里的年轻人们有的读书去往了全国各地,或在当地经商、工作,都做着适合自己的工作,年纪大的都成了失地农民,国家给了一定的补助,办理了养老基金,住进了有自来水、天然气和冬天集中供热的楼房里,每月领取养老金安度晚年。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迁没有人能够阻挡,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不管我们做什么,但我们从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长大,我们所经历的生活环境将印在脑海里,永不会磨灭。
2019年9月2日记于杭州礼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