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画电影《虎皮萌企鹅》中,企鹅莫里斯要给他的鱼儿子重新打造一个玻璃小屋。只见他捧起沙子倒入容器内,加热一段时间后就吹出一个玻璃球。
你会不会以为这真的只是童话故事里的幻想?事实上,制作玻璃的原材料,还确实是沙子,或者说,是沙子中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
只不过,沙子的熔点高达1200摄氏度,像电影中莫里斯那样,靠普通燃料加温是达不到这么高温度的。
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现场,在爆炸点附近就发现了玻璃状的物质。这就是核弹爆炸时产生的高温使沙漠中的沙子熔化,凝结成了玻璃状的物体。因为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名为“Trinity”,因此在核爆现场产生的这种玻璃又被称为“Trinitite”。
在爆炸后的弹坑中散落着很多这样的玻璃碎块,多为橄榄绿色。因此,在一些艺术创作中,人们会用绿色来代表核污染。比如在动画片《辛普森一家》里,辛普森从核电厂拿的燃料棒就是绿色的。
实际上,燃料棒被放在合金管中,一般呈银白色。
闪电击中地面时产生的瞬间高温也有可能形成玻璃,被称作闪电熔岩。产生这种现象的前提是地面土壤中的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0%,氧化铝大约在20%左右才行,所以闪电熔岩多数都产生于沙漠之中。
闪电熔岩含有很多气泡。久远时代的闪电熔岩就自然保存了那个时期的空气。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气体,了解该地区的气候历史。
靠闪电来制作玻璃,随机性太大。不过,古埃及人早在4000年前就开始制作玻璃了,估计这和他们地处沙漠的地利条件有关。那时玻璃一般用于制作首饰或者酒具等,属于奢侈品。
2000年前,古罗马人掌握了低温制作玻璃的工艺。随着制作成本的下降,产量上升,价格也不再高高在上,玻璃制品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了。
玻璃窗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兴起的。在那之前,人们都是用窗帘来遮挡风雨。不过,因为那时还不能制作大块的平面玻璃,需要把窗户分割成很多小块。为了美观,人们会用不同颜色的玻璃来搭配,甚至组成图案。后来,表现宗教故事的彩绘玻璃窗逐步发展为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色。
我们中国在约2000年前,也有过人工制作玻璃的记载。但后来这种技艺失传了。直到1000多年前的宋元年间才又开始制造玻璃,只是成品的质量一直不如人意,一盛热酒就会碎。相比之下,我们在陶瓷方面的工艺日趋精湛。用陶瓷制作餐具、酒具实用又美观。在很多方面,陶瓷都能够完美地取代玻璃。估计就是这个原因,玻璃工艺在我国迟迟没有得到发展。
英国科普作家马克·米奥多尼克在《迷人的材料》一书中指出,或许正是因为中国的玻璃技术落后于西方,没能同步发明望远镜和显微镜,才使得17世纪时西方的科学发展独领风骚。
比尔·盖茨曾经在博客中专门推荐这本《迷人的材料》。他称赞作者米奥多尼克“诙谐、聪明”,所写的文章读起来浪漫又轻松,充分展现了其专业资质和水平。
米奥多尼克是英国皇家工程学会会士,担任伦敦大学学院材料科学教授,曾入选《泰晤士报》"英国百大影响力科学家"。他热衷于科普材料科学,担任过多部科普纪录片的主持人。
他所撰写的这本《迷人的材料》荣获2014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并被《纽约时报》评为“2014年值得阅读的一百本书”之一。
除了玻璃之外,他在书中还介绍了钢、混凝土、纸、塑料、瓷器及巧克力等9种材料。他会提到这些材料的起源,也会谈到他们的现状和发展,对于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等等。
阅读《迷人的材料》,打开科学世界的新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