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当今国际化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挖掘国际学校办学特色,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与京领创新人才课题组联合多位哈佛、剑桥、牛津、北大、清华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的“国际学校百校调研”于7月正式启动。

校长领导力是此次调研的重点环节,国际学校校长作为掌舵人不仅需要具备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师能力的素质,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力、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优质教育教学人才的鉴别与吸引能力。校长领导力是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次百校调研团队专门对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进行了专访。

南京泰晤士学校坐落于南京燕子矶新城,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始创办学之地,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K12学校。办学至今,先后获得IB世界成员学校、剑桥国际课程中心、NCC教育课程中心、万物启蒙实验联盟校等权威认证。

学校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创设浸润式双语学习环境,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全人教育,积极构建以同理心和协作力为驱动的泰晤士创新文化,将中国文化底蕴与国际多元思维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勤学多思、崇德尚善、守正笃实、知行合一的未来人才。

嘉宾介绍

实施教育公平为成长型思维而教(以持续不断的教育创新)(1)

李康华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

李康华是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IB国际文凭组织亚太区DP大学预科项目、MYP中学项目教师培训员、学校授权访问小组成员、TOK认识论课程中文主考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学硕士,深耕国际教育领域近二十年,曾在广州、深圳、上海的多所国际化学校担任学术领导职位,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全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京领:您能简要谈一谈学校的办学使命和愿景吗?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南京泰晤士学校于2018年9月开办。开办之初,董事会就提出了办百年名校的愿景,希望以创新的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并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工一起制定了我们的使命宣言:南京泰晤士学校致力于创建鼓励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社区,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启潜能,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心的公民。

在学校二期顺利完成之前(未来两三年),我们的定位是——小而美、小而精的教育模式,将招生规模控制在500人左右。办学两年,学校的三个IB项目都获得授权,除此之外,我们也获得了剑桥A-Level项目、以及IFD项目的授权。

从办学第一年开始,在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就开启了泰晤士教育公益项目。2019年7月,我们举办了泰晤士首届以教育创新与终身学习为主题的乡村教师公益培训项目。全国20多个省的50位乡村校长和老师前往我校参加公益培训,所有费用(包括交通住宿)全部由学校董事会承担,我们邀请了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华东师大等国内外教育专家来我校给乡村教师授课。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是以在线的形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90多位乡村校长共同参与了与十多位IB领域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教育对话与课程共创。泰晤士也将与这些学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持续为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助力。通过这一公益活动,我们希望以先进的课程经验和教育方式让教育不发达地区的老师和学生受益,以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公平。

京领:南京泰晤士学校建校至今已有两年,您认为这期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办学两年,南京泰晤士学校受到了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极大认同,办学质量取得了较大进步,完成了从0到1、从无到有的蜕变。

从规模来看,学生数量已经由100多人增长到为如今的400多人。学校也初步形成了“以同理心和协作为驱动”的创新文化,招生政策、语言政策、全纳教育等政策和制度逐步完善。两年内获得了IB国际文凭PYP、MYP、DP三个项目的授权,成为IB一贯制学校。

京领:您认为学校目前最让您引以为傲的一点是什么?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全人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取得进步的同时,能拥有幸福的童年。

记得有一次我们的外方校长询问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问他周末生活过得如何?那个小男孩说,周末的时候他不开心,因为想回到学校。我们的孩子们非常享受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操场上、大草坪、图书馆,他们展示出了年轻生命应该有的活力,他们充满激情、自信地表达自我,享受童年的快乐。

我始终认为,孩子天生就是学习者、探究者。在泰晤士,孩子学习的能动性得到尊重,他们能重拾自信,点燃学习热情。家长们也反馈道,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好奇心和自信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想强调的是,这其实是教育本来应该有的形态。

京领:您认为南京泰晤士学校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它在办学方面与公办学校或者外籍子女学校的差异或者优势是什么呢?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作为一个以中国学生为主的IB学校,与应试导向的公立教育体系相比,优势当然是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与教学方法。我们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让他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IB课程是真正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国内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但是在现有的应试体系之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有很大挑战的。而国际课程的灵活性和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IB是一个成熟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这体现在其课程设置、评估方法、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

我们也特别强调终身学习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的培养,这些技能的培养落实到每一个课程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率。

与纯粹的国际学校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学生在接受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的同时,不会丢掉中文作为母语的优势以及中国文化身份。

在南京泰晤士学校,我们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对于儒释道等中国文化的课程有着系统性的衔接课程体系。从幼儿园到高中,学习中国文化课程是阶梯式循环式的。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我们让孩子去诵读唐诗宋词、论语、道德经等古典名著,产生感性的理解;到了初中高中,我们鼓励孩子以研究的形式,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对中国文化做理性的思考。我们鼓励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反思,通过文化比较、通过深度研究的形式,建构学生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

京领:学校除了IB课程之外,还有一些比如像生命教育课程,还有学习技能课程等,您能谈一谈这些比较有特色的课程吗?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从课程架构上来说,我们学校课程体系是三位一体的。核心当然是国家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国家课程的要求,实现课程的融合,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

第二个层面就是IB国际文凭的课程框架。在IB课程体系下,我们尤其强调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学习、概念驱动、协作式学习、形成性评估和总结评估的平衡等等。

第三层面,我们通过持续的创新,建立了生命教育、儿童哲学、探究一小时等校本特色课程。

南京泰晤士学校尤其重视生命教育。我始终认为,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孩子更成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生命的使命与价值,生活得更幸福,所以我们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课程。

从2018年建校之初,学校就建立起生命教育的课程框架。我们的生命教育涵盖了各个方面,比如生命与死亡教育、性格教育、幸福教育、灾难教育、性教育等等。比如,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就对开始孩子进行性教育,用“泳衣法则”这样简单易懂的方式,教会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生命教育体系中涵盖了生涯教育,每个学期学校设有职业体验日,让孩子们系统地了解不同的职业及其发展方向。在初高中阶段,制定生涯规划课,通过MBTI性格测试等方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同的自我认知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和大学,并根据大学的要求进行选课,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也注重孩子终身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可能会隐性地培养孩子的能力。比如在数学课上,我们培养孩子的逻辑运算能力,在语言课上培养交流能力。我们希望不仅让学生隐性地获得技能,也希望能够显性地教给孩子这些终身学习技能。

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进行自我管理,我们会教给他 smart goals,教会他制定个人学习目标;我们教给孩子康奈尔笔记法,强调问题和总结;以及如何做参考资料索引、做研究,如何进行合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ATL学习技能课的一部分。

我们还尤为重视哲学思辨教育,这也是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一。儿童哲学对应幼儿园和小学,哲学俱乐部对应初中,高中则是认识论。

儿童哲学是我们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门课,儿童哲学不是要教给孩子哲学术语和理论,而是要让孩子逐步学会在探究团体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有效率的沟通。儿童哲学通常是从有趣的视频、绘本故事开始,由老师引导,让孩子自由地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要尊重他人的意见,有逻辑、注重证据地讨论。

我想,每个老师都是孩子理性思维的启蒙者。理性思维作为人的自由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每个老师都可以负起启蒙之责。因此,我们把儿童哲学的哲学思辨交给每一个老师,不仅是哲学课,在历史、地理、语言课上,我们都鼓励苏格拉底反诘法的课堂讨论,以协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

当然我们的校本课程还有很多,比如艺术体育STEAM等方面。我们还特别重视个性化教育。

在我看来,未来教育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教育,教育是要把每个人培养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工业时代,教育是一条流水线,让每个人掌握一样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希望教育回归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的本质,将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未来,我们希望实现每个学生一份个性化的课表,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来看,我们设立了探究一小时项目,每周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让孩子们有机会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项目式的深度学习。孩子喜欢编程,这一小时就用来编程;孩子喜欢艺术,便会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艺术创作。

京领:您认为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是什么呢?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我特别赞同德鲁克关于领导力的理解。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发展,领导力也是促进人的终身成长。领导力就是赋能,就是激发人的能动性,实现生命的终身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是领导者,每个人都需要领导力的培养,都要领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领导自己的人生。学生更是如此。

因此,我们学校特别重视领导力培养,我们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展了国际领导力课程。每年9月份,剑桥大学的教授都会到我们学校,为九、十年级的孩子上这门课。我们的老师也会接受剑桥、伦敦大学学院的领导力、课程设计与实施等专业培训。

京领:以您的经历来说,您认为校长在学校里面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我觉得作为校长,有两点特别重要。

首先,领导的前提是尊重,领导者要有一个更宽广的胸怀,充分尊重别人。领导不是去简单地管理别人,而是在尊重人的前提之下,让人得到成长。做到知人善任,让每个管理者都可以到合适的岗位。

在泰晤士,我们倡导所有的岗位对所有人开放,每个老师都有机会去挑战自我,申请某个职位,教学岗位和非教育岗位之间也可以流动。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而且可以做到最好。

第二点,作为校长来说,要有战略引领作用。领导者要有一个更高远的视野,在学校大方向的把握和战略规划上发挥作用。对于我个人而言,学术是更擅长的部分,所以亲自参与学校的课程规划、IB项目一体化建设以及校本课程的建设等。

学校领导团队的战略规划与反思特别重要。每个学期都需要让每一位管理者仔细思量学校长远和短期目标以及面临的挑战,并规划如何做得更好。最好的领导力的展现是集体智慧的发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集体能动性。一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但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智慧,那么学校就可以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做得更好。

京领:您认为什么是一个好的教学团队呢?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一个好的教学团队当然是一个有共同的目标追求的团结协作的团队。形成好的团队最重要的是文化。文化体现之处首先在于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并努力创新,积极进取。

文化来源于哪里?源于制度。有好的制度才能形成好的文化,我们希望以制度管理学校。学校的各项制度,从招生到招聘到绩效考核,再到语言政策、评估政策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年都会梳理学校的各项政策,对其进行修订。

我们共同制定了员工契约,以学生利益和成长为先。当然,老师也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我们希望在学生得到提升和发展的同时,老师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更好的老师。

我们也特别强调,家长是终身学习共同体中很重要的一员。我们开设家长工作坊、帮助家长在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支持方面得到提升,又可以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学校家委会在教育资源上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比如给孩子举办讲座、提供一些职业体验支持等等。

京领:您认为在目前的国际化教育领域,国际学校的校长有没有什么普遍面临的问题呢?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作为国际学校的校长,当然会面临中外不同的制度、文化与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需要去协调家长、中外教、管理层、教育局、董事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想,在中国办国际化教育,尤其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

首先是教育理念冲突与课程融合的压力。要落实国家课程,便会有来自教育局对于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活动设置、评估考试等方面的要求,在这些方面,IB课程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和期待。那么,如何把这些要求充分融合,通过灵活变通的方式,让学校既符合国家课程的规范,又能够满足IB的要求,还让家长满意。这很有挑战性。

另外,优秀的师资团队也是另一项挑战。国际课程对于老师的终身学习、英文水平都有着一定的要求。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稳定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

京领: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您会如何去定义创新性人才呢?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创新型人才是兼具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兼具感性与理性,能发现问题,又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时代的要求,适应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创新型的人才。

现如今,知识更替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在未来,每个工作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既然创新性人才是时代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我们会针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我们开设创意一小时项目,个性化地培养学生。在IB课程框架下,每个学生在教育的不同阶段,都有机会通过学习成果展、个人设计、拓展性论文等方式进行深入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为未来的创新打下基础。

教师团队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我们要求所有的老师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我校尤其重视教师职业发展,每一学期都有教师职业发展日。在学期伊始,每个老师都要提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职业发展日进行展示和分享。这种探究型的终身职业发展能够让每个老师都不断地去学习和提升,成为最好的老师。

京领:对于学生而言,您认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升学结果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首先这其中一定存在某种矛盾。考试作为一种筛选机制,会有一个经济性的考虑。高考一直以来就被诟病,一些教育问题也与高考制度不无关系,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和从业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高考改革非常难。

所以考试或者人才筛选既要有准确性、有效性,又要是简便的、经济的。在如此要求之下,考试必然不能够充分地考察一个学生的全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高阶技能。

IB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尽可能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完成IBDP科学课学习的学生要进行不同侧重的三次考试,还需要独立地做实验、收集数据并完成研究论文。美国一些大学开启了教育评估的更大胆的改革。他们建立专属的委员会,摒弃了原来量化考试成绩的要求,为每个孩子建立云端档案,持续性地记录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通过科技,我们未来可能会建立更准确更全面的评价机制。

京领:您认为中国大陆国际学校数量未来还会继续增加吗?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我对于国际教育的信心是始终不变的。受疫情影响,家长担心未来出国留学的安全性,很多国际学校的招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我想这会是短期的现象。我相信科技和人类的集体智慧,疫情一定会结束。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不可能脱离世界。中外在经济、科技和教育方面的交流不会停止。中国高等教育受制度和文化的束缚,在短时间内做出巨大的变革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未来我们对国际胜任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之下,让孩子去体验不同的文化,接受国外的高等教育,这个市场是肯定不会变的。

京领:您认为未来什么样的国际学校会最受家长欢迎呢?

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未来已来,我们需要让孩子适应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所以,最受家长欢迎的学校将一定是是能够坚持创新、拥抱新科技,融合中西教育之所长,兼备国际胜任力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学校,是培养人、关怀生命、助力全人成长、启迪自由的学校,是尊重和鼓励多样化发展,能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快乐成长的学校。这听起来似乎很遥远,但我坚信这才是教育的本真状态,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少一点功利主义,为建构更健康的教育生态、为每一个孩子的启蒙与进步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