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取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成为高中课本必修课,在网上引起热议,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考地球同步卫星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地球同步卫星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入选高中课本有感)

高考地球同步卫星题

郭沫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取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成为高中课本必修课,在网上引起热议。

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也众。很多专业人士也纷纷下场,各抒己见。这是一件好事。既让人们更详实解读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诗词,也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畅所欲言。

《再别康桥》是一首很美的抒情诗,是徐志摩经典传世之作。作者以唯美的词句对景的写实和情的抒发有机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美的追求。同时以优美而伤感的基调表达了作者理想破灭和情感失落带来的哀愁和无奈。作者在诗词中虚实相融,将格律诗和自由诗形式有机结合,也奠定了这首诗在新派诗词中的地位。称一声经典毫不为过。

郭沫若先生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先上原文。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 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 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 力哟! 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有人说读这首诗,就象在呐喊。读不出诗的韵味,更缺乏美感。如果抛开一切,单从文字上解读,它确实不如《再别康桥》的优美和哀怨。

但是,诗歌、散文和小说都是作者对社会认知和人生感悟的表达。脱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精神追求阅读文学作品,就如同盲人摸象,不能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更不能理解其作品的深层含义和精神实质。

郭沫若先生的这首诗歌创作于1919年9、10月间。中国近、现代标志性事件“五四运动”刚过去4、5个月;新文化运动席卷中华大地;反帝反封建反殖民运动是时代最强音。郭先生在日本医学部留学,欣闻祖国变化,怀着满腔热情毅然回国。在轮船上,面对太平洋的惊涛骇浪,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他借景抒情表达了新生事物对旧时代的呐喊,将自己触入时代背景,要无情地摧毁旧文化和落后腐败的旧政权和生产关系,更要创建一个新的时代。这里没有更不需要温情和哀怨,只有时代青年的呐喊和愤怒,只有砸烂旧时代创造新时代的激情和力量。

郭沫若先生首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然后才是文化人。参加南昌起义时,他是国民政府的中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妥妥的统治阶级高官。二十多年后,功德林第一战犯杜聿明被俘时也只是中将;新中国开国上将陈明仁将军,起义时虽是上将军衔,实则是四平之战后,蒋某人对他明升暗降的奖赏。否则也扛中将衔。可见,郭沫若先生当时在国民政府地位之高。为替劳苦大众谋求幸福和未来,毅然决然将枪口指向自己所在的阶级,这是怎样的魄力和勇气啊!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没有优美词藻,没有脉脉温情,更没有小资的多愁善感;只有对破坏和创造的呐喊和力量。如果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温婉动听的情歌,它就是劳动人民砸烂旧时代创建新时代的号子。虽然没有动听的旋律,却能唤起人们的信心和力量。

再者,1919年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人们对白话文也才开始接纳。这首诗以惠特曼铺陈排比的句式发出新时代青年的时代强音,其作用和影响真不是近十年后徐志摩的抒情诗能比拟的。

现今的中国,青年一代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少年历史使命感是当务之急。通过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相关文学作品,了解民族苦难和奋斗史是最好的方式方法。

因此,窃以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排在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之后,做为高一必修课很好很有必要。而《再别康桥》作为选修课之一也实至名归。

在网上竟看到有人说:这种纯粹呐喊式的诗歌,看一眼就够了。我一天可以写出十几二十首来。我只能送你一句:无知者无畏!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风险更是机遇。你若能在时代大潮中抓住时代的脉络,用诗歌唤起人们更大的热情和力量,你就是这个非凡时代的文化精英。中国的文学史上必将有你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歌是最精炼的文学作品。以最少的语句给人最深的震撼。让读者和作者达到情感共鸣并实现代入感,才是好作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将作者融入地球边上的巨人,用太平洋全身的力量要推到地球,实则是推翻一个旧世界的腐朽秩序。不断破坏又不断创造,就是说破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秩序。最后五个力的排比更是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破坏和创造力的追求和向往。更体现了时代青年扛起历史使命和责任的勇气和果敢。今天的青少年也应该有这种历史使命感。打破现有的不合理的美帝一家独大的世界秩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世界潮头之颠!

最后以主席的词与青少年和网友共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