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怡
马奇诺防线是始建于1929年,到1940年基本完成,造价50亿法郎(20世纪30、40年代法国货币),被视为牢不可破的堡垒。广义上的马其诺防线,指的是北端延伸到法国—比利时边境尽头的敦刻尔克,南端触及法国和意大利交界处尼斯的一整条边境防御线,涵盖了法国和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五国的全部陆上边界。狭义上,则是指以梅斯西北50公里处的隆吉永(Longuyon)为起点,沿莱茵河方向环绕阿尔萨斯—洛林突出部,最终抵达瑞士贝尔福附近的390公里东北前沿防线。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除去财力有限、因之不可能在整条国境线附近都设置高密度的永备工事外,还须考虑到更高层的战略设计:1920年法国与比利时签署军事盟约后,法军进入比国境内与德军交战成为既定方针,因此在法比边界北段仅须设置少量小型要塞群和碉堡;另外为方便控制萨尔区,在该段留有一处缺口;与中立国瑞士的边界线附近也没有设置太密集的要塞和炮塔群。两大核心区分别以梅斯、劳特尔为中心,对应洛林和阿尔萨斯。
1939 年,英国士兵在马其诺防线比利时段的坚固堡垒前
大要塞群则是整条防线上规模最大、结构也最复杂的工事;由于建造成本极高,即使是在核心区段也只装备了22座。大部分大要塞群系在整座掏空的丘陵内部施工,露出地面的部分顶部覆盖有3.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理论上可抵御420毫米巨型臼炮炮弹的命中。它由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半沉式炮塔、步兵地堡、炮兵地堡以及观察碉堡组成,各单位只在工事深处(通常超过地下20米)有通道相连。与小要塞群相比,大要塞群最突出的特征是设置有独立的榴弹炮塔,分别安装有81毫米迫击炮(射程3.2公里)、135毫米短管榴弹炮(射程5.7公里)和75毫米加农榴弹炮(射程9—12公里),各有独立的扬弹机和升降机,每座炮塔最大备弹量可达1000—2000发。尽管为了照顾隐蔽性,这些火炮的射界往往相对窄小,但已足够覆盖300米宽度的正面。每个大要塞群周边都围绕着层层叠叠的铁丝网、反坦克路障、半沉式炮塔和小碉堡,内部可容纳500—1000名守备人员,有柴油发电机提供可维持一个月的电力,并随时可通过地下铁路和公路获得人员补充。
马其诺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
以所有要塞群中规模最大的哈肯贝格(Ouvrage Hackenberg)为例,它分为一南一北两片仅在地下连通的堡垒区。北区布置有1座并联半沉式炮塔(分别装置双联机枪和反坦克炮)、1座81毫米迫击炮堡垒、1座135毫米短管榴弹炮炮塔、1座三孔75毫米加榴炮半沉式炮塔。南区布置有1座半沉式机枪塔、1座并联半沉式炮塔、1座81毫米迫击炮堡垒、1座135毫米短管榴弹炮炮塔、1座75毫米加榴炮半沉式炮塔以及1座三孔75毫米加榴炮半沉式炮塔。两个堡垒区相连的侧翼另外附属有5座步兵地堡,包括一门安装在半沉式掩体内的75毫米加榴炮,外侧的反坦克路障和壕沟附近还设有观察哨。即使是只有一个堡垒区的费尔蒙大要塞群(Ouvrage Fermont),也设置有2座半沉式机枪塔、1座半沉式步兵地堡、1座81毫米迫击炮堡垒、1座75毫米加榴炮半沉式炮塔、1座三孔75毫米加榴炮半沉式炮塔以及1座观察哨碉堡,可谓武装到牙齿。
总的来看,马其诺防线是一道重视杀伤步兵、阻滞装甲车辆甚于充当反攻基地的防御体系,每座半沉式炮塔或要塞群之间的距离通常不超过800米,以形成密集的中近程火力网。由于严格遵循凡尔登会战以来的西线堑壕战经验,它的视线不佳,无法部署大口径火炮;在莱茵河沿岸的防线上,半沉式炮塔的防护墙直接暴露在对岸敌军的目视范围内,增加了被击毁的概率。但最致命的一点是,由于对比利时的盟友情谊过分有信心,法比边境虽然部署了少量内置榴弹炮的地堡,但反步兵火力点和反坦克路障的密度与阿尔萨斯—洛林突出部相去甚远。而正对阿登森林的方向,由于贝当认定其不可能用于突破,几乎没有像样的防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