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似乎过热……但是我认为,这只是因为我们正在过一个干燥酷热的地区……姑且把答案视为“无”吧……一直到它真正的问题显现出来,我们才知道是更好还是更糟……
是与否……彼与此……一与零,在这种基本的二元划分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整个人类知识。电脑内存是个很好的例子,其中所有的信息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保存的,它里面只有一和零。
通常我们无法看到,除了是与否以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因为这不合乎思考习惯。这第三种可能性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引领我们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我找不到一个特定的形容词,所以想借用“无”这个字。
“无”不是表示一无所有,“无”只是说没有等级,不是“一”,也不是“零”,不是“是”,也不是“否”。它表示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超越了是与否的等级,因而它所强调的就是不去问问题。
如果答案不适合这个问题,就是“无”的现象。意思就是,无论回答是或否,都是不正确的,因为答案超越了是或否的问题。
在人类每天用科学所探究的自然界中,“无”的存在是非常明显的。但正如其他事情一样,我们的头脑被训练用传统的方式观察世界,所以对它视而不见。比如说,我们一再被灌输,电脑电路中只有两种状态:一种电平表示一,一种电平表示零。这真是可笑。
任何一位电脑工程师都知道有另外一种运算方式,当把电源关掉的时候,你的一和零在哪里呢?这时,电路系统会呈现“无”的状态。它既非一也非零,而是一种用一和零无法解释的状态。在许多场合,用电压表可以读到“接地波动”信号。工程师从中读出的根本不是电脑电路的信号,而是电表自身的波动。断电后的状态来自一个比一和零一统天下的信息空间更广阔的信息空间。这时,问是一还是零已没有意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状态,也是无法用一和零解释的。
习惯于二元思想的人会认为,自然界中“无”的状态是一种特定场景下的“花招”,或者认为其不重要。但是在所有科学研究中都会遇到这种现象。而自然不会耍花招,自然的答案也从不会不重要。所以把自然给出的“无”的答案掩盖起来,是不诚实的行为,也是一种巨大的错误。能够认识和重新评估这种答案,才能够帮助理论更接近实验的结果。科学家对实验室中的这种情况非常熟悉,当他的实验被设计用来得到一个一或零的回答时,结果却是“无”。这种时候他们会认为实验设计不良,责备自己是个傻瓜。而最好的情况是把这个评委会给出“无”的“无用”实验视为前车之鉴,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设计错误。
把给出“无”的实验视为“无用”是不公允的。“无”是一个重要的回答。它告诉科学家,他的提问容不下大自然的回答,他必须扩大其提问所预设的答案空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答!通过这个答案,他对大自然的了解会大大进步,这是实验最基本的目的。我们可以断言,“无”对于科学的推动,比“是”或“否”有力得多。“是”与“否”只是肯定或者否定某一种假设,而“无”告诉你,答案超越了你的假设,所以它能够刺激科学前进。其实这并没有任何深奥之处,只是我们的文化塑造了我们的判断,使我们对这种实验结果的评价不高而已。
在维修摩托车时,你提出的许多问题,往往都会得到“无”的答案,因而你可能会丧失信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果你的实验结果没有回答你的问题,那么它意味着两种可能:要么你的实验过程有问题,要么你对问题的理解需要扩展到更大层面。所以,你需要检查你的实验并且重新审视你的问题。
绝不要对“无”的答案弃之不顾,它和“是”与“否”的答案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它能够让你成长!
(摘自《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张国辰 王培沛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