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大家在很多关于唐代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中总能看到各种“使”的身影,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使官都是一方巨擘。譬如令盛唐走向衰亡所绕不开的一个存在——安禄山,此人便是当时的三镇节度使。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1)

但是在唐朝以前,使官给大家的印象都是芝麻官,而且自古以来都有着有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这职位感觉就是个“工具人”。

为何在唐代,使官摇身一变,成为“人上人”,甚至权倾一方,割据天下,这要从唐朝使制说起。

大唐前后的使官

《唐国史补》 李肇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座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这句话意思大致就是:唐朝开元以前,使官大多只是一个临时的无编制职位,没事就下岗了,所以“官重使轻”。在这之后,开元设置八节度使、十采访使,使职便开始倾向于固定,官与使的地位颠倒,便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是什么导致“使”与“官”地位互换?这就与当时的大背景有关了。

使制之兴

首先,唐朝的使制特点是,使职官位比起历代前朝大量增加,且固定化不流动、不废除,甚至出现一人身兼数使的情况。

例如玄宗时期,靠堂妹杨玉环成功上位的杨国忠,在《新唐书》中有记载,其“由御史至宰相,凡领四十馀使,而度支、吏部事自丛伙。”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2)

大致意思是:杨国忠各种事务一把抓,从侍御史直到宰相,大约掌管四十多种职,又兼任度支、吏部三司的官吏选拔。但是你要说他是能臣,是“时间管理大师”那可就真是抬举他了。

杨国忠办事效率如何呢?后文中有写“ (杨国忠)第署一字不能尽,故吏得轻重,显赇公谒无所忌。”——由于事务繁重,杨国忠办事只签个字,还不能完成,都让手下去完成,而且还公开贿赂。

说到底,为啥唐朝会搞出个使制来,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中央管理无力

要知道,唐朝一开始的行政制度是沿袭了隋朝,实行的是“两级行政体系”,也就是州级行政单位管理县级行政单位的州县制

而此前汉末施行的是“三级行政体系”,也就是州郡县(这里注意,隋唐时期 的州县制里面的州是以前的郡),在唐朝经过急速的扩张后,地盘比先前的隋朝还大——在贞观年间,朝廷治下的州府便有358个,而县更是有1551个!

“三级制”明显比“二级制”成熟,而我国如今也是使用省县乡的三级行政体系。

因为地盘太大管理起来费劲,在贞观年间,朝廷将各地区分根据山河走势划分为十个“道”,分别是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江南道、岭南道、淮南道、山南道、剑南道、关内道、陇右道。

道是地区,下面是府,府下是州,到了开元年间,更是增添到了十五道。

举个例子,剑南道的治所便是成都府,成都府下面管辖各州。用现在话说就是剑南省的权力中心是位于成都的成都府,府下面管理各市。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3)

朝廷在每一道都设立了采访使,也就是此前《唐国史补》中所提到的十采访,用于监察百官,这个职位权势非常重,甚至可以罢免当地最高长官。设立采访使的本质是朝廷中央为了对接、管控地方州县。然而随着此后节度使独揽大权,这个位置失去了意义。

总结:因为版图过大,加上行政体系不成熟,导致中央无力管理,因此放权给地方自治。

二.唐朝官制缺陷

提及这个问题首先绕不开唐朝的官制。唐朝前期的官制在今天看来是臃肿的——一件事物往往 由几个部门或者官员共同管理。

唐朝官制体系里面除了大家所了解的三省六部外,其实还有五监九寺来分管更细节的事务。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4)

五监分别是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都水监、将作监。

九寺分别是光禄寺、太仆寺、太常寺、宗正寺、大理寺、卫尉寺、.鸿胪寺、少府寺、太府寺。

唐朝官制的分管事务究竟有多繁琐呢?举个例子:

礼仪方面的事宜由吏部、光禄寺、太常寺三个部门共同管辖。

司法方面,又是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方共理。

甚至在马匹这方面,也不仅仅只由专门管畜牧的太仆寺管,门下省下属的殿中省也要掺和一手。

皇帝也不是傻,专门弄出个这么臃肿的制度,其实最初选用这种官制的原因是为了集中众臣智慧去全方位探讨商议,以免出现重大纰漏,同时也有让诸位官员相互监督的因素在里面,这对于初唐时期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体系是有利的!

然而到了唐中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制度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使制应运而行,具体在下文以节度使一职举例讲述。

总结:原本官制不符合当时需求,被使制替换。

节度使“进化史”

述说节度使这个职位是如何一步步权力膨胀之前,要先说下大唐最开始的一些制度,

初唐时期,朝廷实行的是均田制,也就是官府按人口分配土地,百姓耕种一定时间后还回去,有点类似“共享土地”。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5)

然而随着唐朝兴盛,人口增加,加上武后时期引起的政治动荡,导致土地不断被各路土豪大族兼并成为私人用地,因此官府已经没有土地均分了,所以这项不合时宜的制度不得不被废除。

老百姓没有土地活不下去了啊,变成流民,这就间接拆了“府兵制”的台!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一体”的制度,府兵由精壮的农民组成,军府统一训练,兵器、粮食都是自备,这伙人拿起武器就是战士,拿起锄头就是农民,失去了“均田制”这个根基,府兵制没法搞下去了。

因此,大唐中期,府兵制变成招募兵制,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大唐的军事力量,导致面对边疆突厥等少数民族骚扰时,已经力不从心,同时经济压力也大增。

所以,此时的皇帝走了一步迫不得已的“臭棋”——放权给地方。

具体措施是允许各地节度使自行招募士兵,怎么招募?强征。招募的是什么群体?吃不饱穿不暖的流民百姓、甚至戴罪之人,比起身世相对干净的府兵,募兵制征的兵可谓是鱼龙混杂。

募兵制带来的影响如何,通过杜甫在《兵车行》一诗所述可见一斑: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6)

然而节度使打仗要需要多少兵力,朝廷也说不准,若是节制过度,吃了败仗谁来背这口锅?

就算明知道军队“超员”,节度使抱着私心,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天高皇帝远,管也管不着。

于是,这口子一开,就再也收不拢了。通过这一步,节度使由地区军事主官成功升格为“封疆大吏”

再说经济方面,按理说地方军队的粮饷本应是由中央供给的,可是皇帝家也没有余粮啊,怎么办?于是朝廷整了个“屯田制”。

屯田就是在官方组织下,民众甚至士兵集体进行农业生产,有点类似上个世纪我国的公社。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7)

最开始这方面是由朝廷中央派遣专门使官来管理的,官位叫“营田大使”。但是问题又来了,古人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旦管粮的和管兵的不对付,相互扯皮时,士兵的战斗力便受严重影响。

所以皇帝只得硬着头皮走了一步更臭的棋——干脆把这经济生产权力也下放好了。不然外族打进来自己屁股下的位置也坐不安稳。

最终,原本采访使和节度使各一人的制度,改成节度使身兼两职。此时大势已成,节度使由“封疆大吏”进化为“土皇帝”,为盛唐走向倾颓埋下伏笔。

玄宗时期,“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现象已经有了苗头,军权开始落入节度使手里,诸位大将反而变成摆设。到了晚唐这种现象愈发严重,甚至出现了宰相同时兼任节度使的场景——没有军权在手,再高的官位也不过一具空壳,政令出不了京城。

招募的是流民!

军权在节度使!

经济自给自足!

所以在这些士兵心目中,什么大唐皇帝、圣人天子都是远在天边的虚名,节度使才是他们头顶的真皇帝,拥有如此大权力无人节制情况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也可想而知了!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8)

使职的命名与分类

除了上文提及的,掌管军事的节度使、掌管官员的采访使外,还有管钱的观察使,管运输物流的转运使等诸多要员,不过并非个个使官都是位高权重者。大家可能好奇唐朝究竟有多少使职官位,下面我将大唐使官大致分为三种,其中基层官吏占比还是很高的。

一.职能命名的使职

民生:木炭使、铸钱使、青苗使、造茶使、沟渠使、驱蝗使、修葺使、赈给使.......

经济:两税使、税盐使、市马使、盐铁使...

礼法:礼仪使、和亲使、册立使、道门使...

军事:兵马使、团练使、招讨使、行军使、先锋使、巡查使....

物流交通:水运使、陆运使、海运使....

可以看出使官之位数不胜数,我们能想到的几乎都有,下到管地沟,上到管运河,有临时的也有常驻的,大小事宜皆有使。甚至还有一些更奇葩,譬如花鸟使。

花鸟使并非管花鸟,其源于天下承平后,闲得慌的唐玄宗开始沉迷声色犬马,每年派人去全国各地选美以充后宫,花鸟使便是“皇家选美专家”,看起来这可比现在的非诚勿扰更容易一步登天。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9)

然而花鸟使选美的手段却为人诟病,不管是未婚还是已婚,成年还是未成年,只要颜值高被看中了一律带走,典型的强抢民女。

讽刺的是,后宫如此多美人,杨玉环却是“三千宠爱集一身”,那些被花鸟使选中,大好年华时被囚困于宫墙深院中的女子,怕是一辈子都见不到几次唐玄宗吧。

二.以地点命名的使职

因为使是派遣到各地的官吏,所以使职会根据区域方位命名,这个很好理解。

譬如在隋朝时期,因为对郡县的管辖力不从心,中央频繁设立一些“安抚使”,派去岭南道就叫“岭南安抚大使”,派去河北道就叫叫“山东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

诸如此类的还有各种,xx道采访使、xx节度使。

三.以派遣机构命名的使职

皇帝派出的使臣叫“内使”,也叫“中使”,基本是能担任这个位置的人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直达天听的近臣——他们基本都是宦官。往有着內侍省的身份。虽然在大唐中后期,给皇帝背刺最狠的就是这伙人。

还有种叫台使的使制,顾名思义,台使就是御史台派出的使臣,御史台在古代的职能便是管理官员,行政监察机关,相当于今天的纪检部门,不属于三省六部体系,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10)

台使这职位其实很早就有,早在晋朝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被范阳王司马虢逮住,但是司马虢不忍心杀他,只是关起来。

然而司马虢却是个短命的,不到一个月就暴毙了,而司马虢的长史刘舆也是个胆大包天的,他担心司马颖趁机翻盘,自己被清算。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假扮台使,下达了赐死司马颖的命令,由此可以看出台使的分量。

除了代表中央身份的內使和外使外,还有代表地方政权的州使和郡使,不过后者随着隋朝的地方行制改革,郡已经从版图上消失,连带“郡使”也绝迹。

结语

看起来使制祸患无穷,但任何事物都要从两面分析,使制其实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有利于发掘人才,因为使不像官制一般要一步步升上去,是可以破格提拔的。而且使制类似如今的“流水线”,一位使官往往专精一件事务,大大提高办事效率。

大概是吸取了唐朝的教训,虽然此后历朝也有使制官位,但是已经沦为低级官员了,不复唐朝时期的威风!

闲来趣说千秋史 ,醉罢陈情道古今——在茫茫文海里能点进来也是种缘分呀!如果喜欢咸鱼君的文章,还请多多关注哦 !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为何唐朝的官吏名称都带一个使字)(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