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刘邦和项羽谁的评价高(以史为据论刘邦项羽究竟谁是英雄)(1)

单衍立,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现任卓如国际中国区实体学校执行董事;单县希望教育董事长;单县五中教育综合体董事长;菏泽民生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人、校长。

主要社会职务:单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菏泽市第十三次、十四次党代会党代表;中华单氏忠孝堂理事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孔子文化普及教育联盟理事会执行理事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策划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教育策划学术研究会学校文化专家;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初中学校发展联盟副理事长;菏泽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孝行天下讲师团”讲师;菏泽市“党员教育师资库”首批入选人员;单县作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单县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单县志愿者联合会特聘传统文化公益讲师。

获得的主要荣誉: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个人;第六届齐鲁儒商十大孝老爱亲模范;菏泽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菏泽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进个人;首届单县农民丰收节十佳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单县优秀校长;单县十佳校长;单县优秀教育工作者。

以史为据论刘邦项羽究竟谁是英雄

文/单衍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屠洪刚一首《霸王别姬》红极一时,特别是留给世人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歌词中有问题也有答案:

我站在烈烈风中

……

问天下谁是英雄

……

来世也当称雄

……

一首雄浑的歌曲,把一个有情有意,爱江山,更爱美人的英雄项羽形象,硬生生地塞给了大家。起码当时二十七岁的我,自听了那首歌后,无意中对项羽心生敬畏,并把他作为了人生的榜样!而与此几乎同时,社会上盛行了一股“戏说”之风。一些人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写了好多关于刘邦是个地痞流氓之类的文章,并且流行于世,影响深远。当时在下涉世不深,历史知识仅限于老师在课堂上勾画的重点,毫无辨别是非之力。于是在我心里就一直有一个整日游手好闲,混迹市井的无赖刘邦;有一个逼得人家狗肉铺愣是为了打发他,而歪打正着创出一道名吃“老鳖配狗肉”来的流氓皇帝刘邦。这样过了好多年,虽然年过不惑,但是依然迷惑。

近年来,恩师萧先华先生点拨我——错,错,错!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绝对希望我们民族有更多的英雄豪杰,但是作为大汉民族的子孙,我绝不相信一个流氓能开启一个民族的光辉未来,并且能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今天就抛开道听途说,依据史实,对刘邦、项羽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加以论证。首先我们从《史记》中找论据。太史公在《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容貌为: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译⽂】⾼祖这个⼈,⾼⿐梁,像龙⼀样的容貌,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颗⿊痣。

可见刘邦相貌堂堂且有帝王之像。

历史对刘邦和项羽谁的评价高(以史为据论刘邦项羽究竟谁是英雄)(2)

再看其品行:“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译⽂】他仁厚爱⼈,喜欢施舍,⼼胸开阔。

刘邦品行不错,乐善好施,为人豁达。

观刘邦的为人处世: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译⽂】他平⽇⾥有⼲⼤事业的⽓度,不参加平常⼈家⽣产劳作的事。到了成年,他通过考试成为官吏,当了泗⽔亭的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捉弄的。他喜欢喝酒,喜好⼥⾊。常常到王⼤妈、武⼤妈那⾥去赊酒,喝醉了躺倒就睡,武⼤妈、王⼤妈看到他⾝上常有龙出现,觉得很奇怪。⾼祖每次留在店中喝酒,酒就⽐平常多卖好⼏倍。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常常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祖讨帐。

由此观之,刘邦为人大度,身为最小的国家公务员,坚守岗位,委身乡党。实为天天做义工,无暇顾及家庭劳作(大家不要误以为我在戏说海夸,我们父辈当过生队长,深有体会)。虽有市井之气,但是总能帮到人家,人缘极佳。

我们再看刘邦看待君主的态度: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译⽂】⾼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次秦始皇出巡,)允许百姓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场⾯),长叹⼀声说:“唉,⼤丈夫就应该象这样!”

一个高层级的人,对君主,哪怕是对敌人,都需要学会佩服对方!

我们再对比一下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译⽂】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当初起兵反秦时,年纪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将领,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历史对刘邦和项羽谁的评价高(以史为据论刘邦项羽究竟谁是英雄)(3)

项羽出身高贵,系出将门。

项羽体貌特征及为人处世风格:“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译⽂】项籍身高八尺多,(以他的)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也全都畏惧项籍了。

可见项羽孔武有力,人见人怕!

项羽如何对待学业:“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译⽂】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放弃,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对抗万人!”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可见项羽学业不专,好高骛远。

我们看项羽看待君主的态度: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译⽂】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由此观之,城府浅显,狂傲之极!

我们接着看刘邦项羽各自的社会影响力: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译⽂】单父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觐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

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

从上文可知,刘邦乃社会名流,不是靠家财万贯,而是烂熟的人缘。且被善于相人的单父吕公,一眼看中,并且当场把宝贝女儿许配于刘邦!这可不是儿戏!是女儿的终身大事!在下相信吕公绝不是仅仅凭一面之缘而定!之前应有所了解!

看看刘邦与项羽起义背景,及对待身边人的态度: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译⽂】⾼祖以亭长的⾝份为沛县押送役徒去郦⼭,役徒们有很多在半路逃⾛了。⾼祖估计等到了郦⼭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到丰西⼤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祖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逃亡了!”徒役中有⼗多个壮⼠愿意跟随他。

⾼祖借着酒劲,夜⾥抄⼩路通过沼泽地,让⼀个⼈在前边先⾛。⾛在前边的⼈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蛇挡在路中,还是回去吧。”⾼祖已经醉了,说:“⼤丈夫⾛路,有什么好怕的!”于是赶到前⾯,拔剑去斩⼤蛇。

从上述文字看出,刘邦是不忍心看着百姓送死,恻隐之心使其被迫反秦。行进路上不但没有伤害大家,反而力斩拦路蟒蛇,为大家壮胆开路。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

【译⽂】沛县⽗⽼率领县的年轻⼈⼀起杀掉了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要让他当沛县县令。刘季说:“如今正当乱世,诸侯纷纷起义,如果安排的将领不合适,就会⼀败涂地。我并不敢顾惜⾃⼰的性命,只是怕⾃⼰能⼒不⾜,不能保全⽗⽼兄弟。这是⼀件⼤事,希望⼤家⼀起推选出另外能胜任的⼈。”萧何、曹参等都是⽂官,都顾惜性命,害怕起义不成遭到满门抄斩,极⼒地推让刘季。城中⽗⽼也都说:“平时听说刘季那么多奇异之事,必当显贵,⽽且占⼘没有谁⽐得上你刘季最吉利。”刘季还是再三推让。众⼈没有敢当沛县县令的,就⽴刘季做了沛公。于是在沛县祭祀黄帝和蚩尤,把牲⾎涂在旗⿎上,(以祭旗祭⿎,)旗帜都是红⾊的。

上段史料记载的是,刘邦起义之初,被大家拥戴为将领,且屡次辞让而不得拖。并且庄严祭祀黄帝与蚩尤。

咱再看看项羽是何情况。《史记·项羽本纪》载:“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译⽂】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

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襄城坚守,不肯投降。项籍攻下襄城之后,把那里的军民全部活埋了。

这段史料反映了,项羽滥杀本来决定起兵反秦的郡守殷通,占有郡守印信。击杀无辜近百人,起兵即暴露出其残暴血腥的一面。特别是项羽自始至终都有坑杀降卒的恶习!

接着看下面新立楚怀王老将们的一段话,也将刘邦项羽的品行说得很清楚了。《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说:“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强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强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译⽂】这时,秦军强⼤,常常乘胜追击败军,各位将领中没有⼈认为先⼊关是有利的事。只有项⽻恨秦军打败了项梁的军队,很激愤,愿意和沛公⼀起西进⼊关。怀王⼿下的⽼将们都说:“项⽻这个⼈敏捷勇猛,狡诈残忍。项⽻曾经攻下襄城,那⾥的军民没有⼀个活下来,都被他活埋了。(他)经过的地⽅,没有不被毁灭的。再说,楚军多次进攻,先前陈王、项梁都被打败了,不如改派宽厚的长辈,实⾏仁义,率军西进,向秦地的⽗⽼兄弟讲明道理。秦地⽗⽼兄弟因为他们的君主暴虐⽽受苦已经很久了,现在如果真的能有位宽厚的长辈前去,不欺压百姓,应该能够使秦地降服。项⽻只是敏捷勇猛,不能派他去。只有沛公⼀向忠厚⽼实,可以派他去。”

上面是楚怀王及诸位老臣,为二人定了性。认为项羽“强悍猾贼”,刘邦“素宽大长者”,二人高下立判!

如何才能全面准确评评判一个人呢?孔夫子给了我们一套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第十篇)意思是: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所谓“视其所以”就是看他干了什么。

下面我们不妨依此,对刘邦项羽二人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人生落点逐条分析。

先看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西过高阳。郦食其(谓)〔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

【译⽂】(沛公)继续西进,经过⾼阳。郦⾷其负责看管城门,他说:“各路将领经过此地的多了,我看只有沛公才是个德⾏⾼尚忠厚⽼实的⼈。”于是前去求见,游说沛公。沛公当时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给他洗脚。郦⾷其见了并不下拜只是作了个长揖,说:“如果您⼀定要诛灭残暴⽆道的秦朝,就不应该叉开腿坐着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站起⾝来,整理⾐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郦⾷其劝说沛公袭击陈留,得到了秦军储存的粮⾷。(沛公)就封郦⾷其为⼴野君,任命郦商为将军,统领陈留的军队,与(沛公)⼀起攻打开封

这段文字说明,虽然刘邦因出身贫贱,多市井顽劣之习气,但是他善于知错改错,并且善于接受别人好的建议。

咱们再看项羽,《史记·项羽本纪》载:“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於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译⽂】部队进发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包围在钜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是确定无疑的。”宋义说:“我认为并非如此。能叮咬大牛的牛虻却损伤不了小小的虮虱。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疲惫;打不胜,我们就率领部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所以,现在不如先让秦、赵两方相斗。若论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我宋义比不上您;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您比不上我宋义。”

于是通令全军:“凶猛如虎,违逆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杀。”又派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亲自送到无盐,置备酒筵,大会宾客。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一个个又冷又饿。项羽对将士说:“我们大家是想齐心合力攻打秦军,他却久久停留不向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芋艿掺豆子,军中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会宾客,不率领部队渡河去从赵国取得粮食,跟赵合力攻秦,却说利用秦军的疲惫。凭着秦国那样强大去攻打刚刚建起的赵国,那形势必定是秦国攻占赵国。

赵国被攻占,秦国就更加强大,到那时,还谈得上什么利用秦国的疲惫?再说,我们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怀王坐不安席,集中了境内全部兵卒粮饷交给上将军一个人,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可是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次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军帐中,斩下了他的头,出来向军中发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处死他。”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谁敢抗拒,都说:“首先把楚国扶立起来的,是项将军家。如今又是将军诛灭了叛乱之臣。”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境内,把他杀了。

这一段史料记载项羽身为次将,因为不同意主将宋义的军事战略方案,怒而斩其首,侮其反,杀其子!试问,这是何等的独断与残暴?固然宋义作为文人,有其迂腐不当之处。但项羽你何至要其命,辱其名,绝其子呢?

当然项羽也并非一无是处,接下来这段“破釜沉舟”的记载,把项羽的军事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记 项羽本纪》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译⽂】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历史对刘邦和项羽谁的评价高(以史为据论刘邦项羽究竟谁是英雄)(4)

这一段史料表现得是,项羽“处强”时的攻伐能力。下面这一节,表现出了项羽“处弱”时的变通接纳能力。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译⽂】章邯又派人来求见项羽,想订和约。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军官们都说:“好。”项羽就和章邯约好日期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会晤。订完了盟约,章邯见了项羽,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项羽的军中。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担当先头部队。

再看刘邦的军事战略能力。《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沛公引兵过而西。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於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

【译⽂】沛公率兵绕过宛城西进,张良进⾔说:“您虽然想赶快⼊关,但⽬前秦兵数量仍旧很多,⼜凭借险要地势(进⾏抵抗)。如果现在不攻下宛城,那么宛城的敌⼈从背后攻击,前⾯⼜有强⼤的秦军,这是⼀条危险的道路啊。”于是沛公连夜领兵从另⼀条道路返回,更换旗帜,黎明时分,把宛城紧紧围了好⼏圈。南阳郡守想要⾃刎。他的门客陈恢说:“现在⾃刎还太早。”于是翻过城墙去见沛公,说:“我听说您和诸侯约定,先攻⼊咸阳的就让他在那⾥做王。

现在您停下来攻打宛城。宛城是个⼤郡的都城,相连的城池有⼏⼗座,⼈民众多,积蓄充⾜,官民都认为投降肯定要被杀死,所以都决⼼据城坚守。现在您整天停在这⾥攻城,⼠兵伤亡必定很多;如果领兵离去,宛城的军队⼀定在后⾯追出;这样,您向前进就会错过先进咸阳在那⾥称王的约定,后⾯⼜有宛城强⼤军队袭击的后患。替您着想,倒不如约定条件投降,封赏南阳太守,让他留下来驻守南阳,您率领宛城的⼠兵⼀起西进。那些还没有攻下的城池,听到了这个消息,⼀定会争着打开城门等候您。您就可以通⾏⽆阻地西进,不必担⼼什么了。”沛公说:“好!”于是封宛城郡守为殷侯,封给陈恢⼀千户。于是沛公领兵继续西进,所经过的城⾢没有不降服的。

这一段史料说明,刘邦善于判断,善于接纳别人的良策。具有极强的化敌为友,为我所用,变劣势为优势的能力及素养。并且这里能力贯穿其一生。

我们紧着再看项羽是如何对待对手的。《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译⽂】部队到了新安。诸侯军的官兵以前曾经被征徭役,驻守边塞,路过秦中时,秦中官兵很多人对待他们不像样子,等到秦军投降之后,诸侯军的官兵很多人就借着胜利的威势,象对待奴隶一样地使唤他们,随意侮辱。秦军官兵很多人私下议论:“章将军骗我们投降了诸侯军,如果能入关灭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诸侯军俘虏我们退回关东,秦朝廷必定会把我们父母妻儿全部杀掉。”诸侯军将领们暗地访知秦军官兵的这些议论,就报告了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进入秦地。”于是楚军趁夜把秦军二十余万人击杀坑埋在新安城南。

刘邦久攻不下的对手,都能合作共赢,劝其投降,为我所用。而项羽把本来已经投降的二十万秦军,竟然给残忍活埋!面对这么好的资源不能为我所用,反而让自己背负沉重因果,实在是愚痴之极!要知道,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因果决定命运的历史啊!

我们接着再看刘邦下一步的战略战术。《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译⽂】等到赵⾼杀了秦⼆世之后,派⼈来求见,想(和沛公)约定在关中分地称王,沛公认为其中有诈,就采⽤了张良的计策,派郦⽣、陆贾去游说秦将,并⽤财利进⾏引诱,乘机偷袭武关,攻了下来。⼜在蓝⽥南⾯与秦军交战。增设疑兵旗帜,所过之处,不得抢掠,秦地的百姓都很⾼兴,秦军懈怠了,因此⼤败秦军。接着在蓝⽥的北⾯与秦军交战,⼜⼤败秦军。乘胜彻底打败了秦军。

这一段史料充分说明了,刘邦是一个面对复杂局面,有谋略,有手段,有慈悲心的军事家、政治家。

接着看刘邦更为高超地表现。《史记 高祖本纪》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译⽂】汉元年(前206)⼗⽉,沛公的军队先于各路诸侯中到达霸上。秦王⼦婴驾着⽩车⽩马,⽤丝绳系着脖⼦,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再说⼈家已经投降了,⼜杀掉⼈家,(那样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和有才德有名望的⼈,对他们说:“⽗⽼们苦于秦朝的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

我和诸侯们约定,谁⾸先进⼊关中就在这⾥做王,所以我应当做关中王。现在我和⽗⽼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者处死刑,伤⼈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以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来,是要为⽗⽼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个规矩。”随即派⼈和秦朝的官吏⼀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常⾼兴,争着送来⽜⽺酒⾷,慰劳将⼠。沛公推辞不肯接受,说:“仓库⾥的粮⾷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家破费。”⼈们更加⾼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这一段史料充分说明,刘邦及其团队,宅心仁厚,深谋远虑。特别是“约法三章“,更是深得民心,这是富有治国理政思维和能力的表现。

再看项羽及其团队是何种水平。《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译⽂】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高祖本纪》也有载:“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译⽂】项⽻于是向西⾏进,(⼀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没有不遭毁灭的。秦地的⼈们对项⽻⾮常失望,但⼜害怕,不敢不服从他。

一个主公宽厚仁慈,团队和谐,深谋远虑,深得民心。一个首领凶狠残暴,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君臣游离,民心尽失。高下立判!未来结局不言自明!

下面我们再更深入探究刘邦项羽二人谋略上的差异。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项羽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译⽂】项羽带兵西行,要去夺取平定秦地。到了函谷关,关内有士兵把守,没能进去。又听说沛公已经攻下了咸阳,项羽非常生气,就派当阳君等攻打函谷关。这样项羽才进了关,一直到戏水之西。当时,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为相,珍奇宝物都占为己有了。”项羽大为愤怒,说:“明天准备酒食,好好犒劳士卒,给我把沛公的部队打垮!” 这时候,项羽有兵卒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兵卒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项羽说:“沛公住在山东的时候,贪图财货,宠爱美女。现在进了关,财物什么都不取,美女也没亲近一个,看这势头他的志气可不小啊。我让人觇望他那边的云气,都呈现为龙虎之状,五色斑斓,这是天子的瑞气呀。希望您赶快进攻,不要错失良机!”

项羽大为愤怒,说:“明天准备酒食,好好犒劳士卒,给我把沛公的部队打垮!” 这时候,项羽有兵卒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兵卒十万,驻扎在霸上。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沛公,项伯连夜驱马跑到沛公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起离开。……于是项伯又乘夜离开,回到军营中,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接着又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如今人家有大功反而要攻打人家,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不如就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柰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於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於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译⽂】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译⽂】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向项⽻道歉。项⽻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樊哙、张良的原因,得以脱⾝返回。回到军营,⽴即杀了曹⽆伤。

这三段综合史料描述了“鸿门宴”的始末。从战争双方的角度分别来看,刘邦在明显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口处,却能抓住救命稻草项伯,对其极尽恭敬之礼,并欲结之以儿女亲家。为破解危机做了充分有效地铺垫。加之宴席之上团队齐心合力,化险为夷!而有项羽有范增提醒而勿用,在关键时刻行妇人之仁而错失翻盘良机。大事愚痴不明,小事威猛果断。充分说明项羽不具备战略家素质,缺乏谋略家家手腕,更没有政治家的敏锐触觉与布局天下的韬略!

咱们接着看项羽的最后表现。《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译文】项王的军队在垓下修筑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和各路诸侯军队把它包围了好几层。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国的歌,项王于是大惊说:“汉军都已经占领了楚国吗?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啊?”项王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个叫虞的美人,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一匹)叫骓的骏马,(项王)经常骑着它。这时项王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了好几遍,美人跟着他一起唱。项王泪下数行,左右侍从也都哭泣,不能抬头看。

这一段史料反映的是项羽人生最后结局“四面楚歌”的前半段。面对兵少食尽的残局,风声鹤唳。没有做理性分析,没有和身边臣僚商议。而是自认为败局已定,便饮酒帐中,怨天时不利,怨命运不济(以骓不逝,代指命运不济),就是不怨自己!并且依然傲慢地自认为“力拔山兮气盖世”。殊不知决定历史走向的是人心向背,而非个人英雄主义的武力与豪横!

3

我们接着看“四面楚歌”之下半场。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译文】于是项王上马,部下壮士骑兵随从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包围,向南飞奔逃走。天刚亮,汉军才发觉,派骑兵将领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项王。项王渡过淮水,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项王到阴陵,迷失了道路,询问一个种田的人,种田的人欺骗他说“往左”。项王往左走,就陷入了一大片沼泽中。因此,汉军追上了项王。项王就又带兵向东(跑),到了东城,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汉军骑兵追赶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脱身了,对他的骑兵说:“我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自打过七十多次仗,抵挡我的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无不降服,不曾打过败仗,因而霸有天下。然而现在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今天肯定要决心战死,愿意给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取胜,给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敌旗,让各位知道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项王)就把他的骑兵分为四队,面向四方。汉军把项王包围了好几层。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给你们斩他一个将领。”

(项王)命令骑兵从四面飞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面会合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喊着飞驰而下,汉军都溃败,(项王)就斩了一个汉军将领。当时,赤泉侯做骑兵将领,追赶项王,项王怒目大吼,赤泉侯本人和马都受惊吓,退避了好几里。项王和他的骑兵会合为三处。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就把军队分为三部分,又包围了项王。项王骑马冲驰,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了百十来人,再把他的骑兵集合起来,只丧失了两个骑兵而已。于是(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怎么样?”骑兵都佩服地说:“正像大王所说的那样。”

这一段史料,把一个至死都不认错,不悔悟,刚愎自用,自我自负的项羽,再现得淋漓尽致!若有错就是上天的错!并且死到临头了,还再努力证明自己厉害——“令诸君知天亡我”。

另外在最后,竟然所有人依然没有人愿意或者敢于给他提出逆耳忠言!还是顺着他说“如大王言”!就这样的一支队伍如何能不走偏?更别想能扭转乾坤了!

我们接着往下看结局。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译⽂】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

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面对困局项羽不是冷静思考,绝地求生,杀出重围,而是依然困兽犹斗。成大事者必有静气!这就说明项羽不具备一流人才的素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1947年胡宗南围剿延安时,毛主席是如何在小河村一带脱险的故事,即可见识何为一流人才。)人不能自省就无法突破自己的狭小的格局。一代枭雄,最后落得“五马分尸”!这就是因果!

项羽的结局也给世人留下了千古教训。正如宋代词人李清照,面对宋军的节节败退及丈夫的临阵脱逃,悲愤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讽刺鞭挞那个没有血性的王朝!毛泽东主席为让大家接受项羽失败的教训,不让革命成果功亏一篑。渡江战役前明示大家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也许是项羽就给后世的最大财富吧。

项羽的缺陷可以用刘邦十条给他的十条罪状可见一斑。《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馕。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闲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於蜀汉,罪一。秦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译⽂】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厌倦了长期的⾏军作战,⽼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汉王和项⽻⼀同隔着⼴武涧对话。项⽻要跟汉王单挑决战,汉王则⼀项⼀项地列举项⽻的罪⾏说:“当初我和(你)项⽻⼀同接受怀王的命令,说定了先⼊关中的在关中为王,(你)项⽻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条罪状。(你)项⽻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冠军,⽽⾃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条罪状。(你)项⽻奉命援救了赵国,应当回报怀王,⽽你项⽻却擅⾃胁迫诸侯的军队进⼊函⾕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当初约定⼊关后不准烧杀抢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坟墓,私⾃收取秦地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

你硬是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你⽤欺诈⼿段在新安活埋了⼆⼗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你项⽻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却迁移赶⾛原来的诸侯王,使得(他们的)⾂下为争王位⽽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你项⽻把义帝赶出彭城,⾃⼰却在那⾥建都,⼜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并在⼀起据为已有,这是你的第⼋条罪状。(你)项⽻派⼈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你为⼈⾂⼦却谋杀君主,杀害已经投降的⼈,你执政不公,不守信约,不容于天下,⼤逆不道,这是你的第⼗条罪状。

以上十条罪状,虽然出自对手刘邦之口,似乎有失公允,但是究其事实,倒也无甚偏颇。特别是最后一条是对项羽不仁不义的精准定位!

仔细思量项羽作战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推翻秦朝的霸权,让自己成为霸主。何以见得?因为他当初不由自主的一句话已经道出了他的心声:“彼可取而代也”!百姓士卒只是他实现目标的工具而已。

最后看看刘邦面对称帝这件事,是居功自戴,还是礼让谦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译⽂】正⽉,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作皇帝。汉王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才能据有,名不副实,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们都说:“⼤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地封为王侯,如果⼤王不称皇帝尊号,⼈们对⼤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班⼈愿意以死相请。”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为了对国家有利,(就这样办吧)”甲午⽇,汉王在汜⽔北⾯登临皇帝之位。

刘邦面对皇帝大位,没有急不可耐,而是再三辞让。你可以说他是在演戏,但是有此耐心演戏的人,古今中外又有几人呢?在下认为,这不是演戏,而是礼节!中华民族谦让的传统美德!

历史对刘邦和项羽谁的评价高(以史为据论刘邦项羽究竟谁是英雄)(5)

优秀的人都善于总结,咱们看看刘邦是如何总结自己与项羽成败原因的。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译⽂】⾼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祖说:“各位列侯和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什么呢?”⾼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且好侮辱别⼈,项⽻仁厚⽽且尊敬别⼈。可是陛下派⼈攻打城池夺取⼟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就分封给⼈们,跟天下⼈同享利益。⽽项⽻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家,有才能的就怀疑⼈家,打了胜仗不给⼈家记功,夺得了⼟地不给⼈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祖说:“你们只知其⼀,不知其⼆。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之外,我⽐不上张⼦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上韩信。这三个⼈都是⼈中的俊杰,我能够任⽤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有⼀位范增却不任⽤,这就是他被我擒杀的原因。”

这一总结成为千古美谈,也为两千年来中华儿女凡欲成大事者,提供了千古良训!

刘邦父子还是忠孝的典范。《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译⽂】六年(前201),⾼祖每五天朝拜太公⼀次,按照⼀般⼈家⽗⼦相见的礼节。太公的家令劝说太公道:“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地上不应有两个君主。如今皇帝(在家)虽然是⼉⼦,(在天下却)是万民之主,太公(您在家)虽然是⽗亲,(对皇帝)却是⾂⼦。怎么能让万民之主拜见(他的)⾂⼦呢!这样做,皇帝的威严就不能遍⾏(天下)了。”后来⾼祖再去朝见(太公),太公就抱着扫帚,⾯对门⼝倒退着⾛。⾼祖⼤惊,下车搀扶太公。太公说:“皇帝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因为我⽽乱了天下的法规呢!”于是⾼祖就尊奉太公为太上皇,⼼⾥赞赏那个家令的话,赏赐给他五百⽄黄⾦。

君臣父子之礼亘古不悖。刘老太公以身作则,教子有方,刘邦不为时位所移,令人钦佩!

刘邦还是低调节俭的皇帝。《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译⽂】丞相萧相何主持营建未央宫,未央宫建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祖回来,看到宫殿⾮常壮观,很⽣⽓,对萧何说:“天下动乱,苦苦争战好多年,成败还不可确定,为什么要把宫殿修造得如此过分(壮美)呢?”萧何说:“正因为天下还没有安定,才可以利⽤这个时机建成宫殿。再说,天⼦以四海为家,宫殿不壮丽就⽆法树⽴天⼦的威严,⽽且也不能让后世超越呀。”⾼祖这才⾼兴了。

试问一个出身市井的流氓泼皮,能在登上帝位后,还能不原形毕露吗?可见刘邦绝非时下盛传的,是一游手好闲,骗吃溜喝地痞流氓!

刘邦还是一个不忘根本,不舍故土知恩报恩之人。《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十馀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译⽂】⾼祖回京途中,路过沛县时停留下来。在沛宫摆设酒宴,把⽼朋友和⽗⽼⼦弟都召集来纵情畅饮。挑选沛县⾥⼩孩⼦⼀百⼆⼗⼈,教他们唱歌。酒喝得正痛快时,⾼祖⾃⼰弹着筑琴,唱起⾃⼰编的歌:“⼤风刮起来啊云彩飞扬,声威遍海内啊回归故乡,怎能得到猛⼠啊守卫四⽅!”让⼩孩⼦们跟着学唱。于是⾼祖跳起舞,情绪激动⼼中感伤,洒下⾏⾏热泪。⾼祖对沛县⽗⽼乡亲说:“远游的⼈总是思念着故乡。我虽然建都关中,(但是将来)死后我的魂魄还会喜欢思念故乡。⽽且我是以沛公的⾝份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我把沛县作为我的汤沐⾢,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沛县的⽗⽼乡亲亲戚朋友天天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取笑作乐。过了⼗多天,⾼祖要⾛了,沛县⽗⽼坚决(要⾼祖多留⼏⽇)。⾼祖说:“我的随从⼈众太多,⽗⽼乡亲们供养不起。”于是离开(沛县)。(当天,)沛县城⾥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进献⽜、酒等礼物。⾼祖⼜停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三天。沛县⽗⽼乡亲都叩头请求说:“沛县有幸得以免除赋税徭役,丰⾢却没有免除,希望陛下可怜他们。”⾼祖说:“丰⾢是我⽣长的地⽅,我最不能忘,我只是因为当初丰⾢⼈跟着雍齿反叛我⽽帮助魏国(才这样的)。”沛县⽗⽼乡亲仍旧坚决请求,⾼祖才答应把丰⾢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样。

刘邦得天下后,不忘故乡父老,回到故乡没有夸官亮职,炫耀乡里。而是与父老乡亲同饮同乐,且慷慨伤怀,以致泣数行下!且念“丰生沛养”之恩,永久免除丰沛二地赋税徭役。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刘邦接受天命,不贪恋今生富贵。《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译⽂】⾼祖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的路上⽣了病。病得很厉害,吕后为他请来了好医⽣。医⽣进宫拜见,⾼祖问医⽣(病情如何)。医⽣说:“可以治好。”于是⾼祖谩骂他说:“就凭我⼀个平民,⼿提三尺长的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有什么⽤处呢!”并不让他治病,赏给他五⼗⽄黄⾦打发⾛了。

刘邦最大优点就是有识人之明,不仅生前没有用错过一个人才,身后也做了充分明了的安排。《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译⽂】不久,吕后问(⾼祖):“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祖说:“曹参可以。⼜问(曹参)以后的事,⾼祖说:“王陵可以。不过他稍显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难以独⾃担当重任。周勃稳重厚道,缺少⽂才,但是安定刘⽒天下的⼀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以后的事,⾼祖说:“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刘邦生前忠孝两全,身后德遗子孙,其子、其孙皆以孝治天下。开启了汉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门,功在千秋,德被万代!

立为高祖,永享祭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译⽂】】丙寅⽇,在长陵安葬⾼祖,下棺安葬完毕,太⼦来到太上皇庙。⼤⾂们都说:“⾼祖从平民起事,平治乱世,使之归于正道,平定了天下,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功劳最⾼。”献上尊号称为⾼皇帝。太⼦继承皇帝之号,就是孝惠帝。⼜下令让各郡国诸侯都建⾼祖庙,每年按时祭祀。

历史对刘邦和项羽谁的评价高(以史为据论刘邦项羽究竟谁是英雄)(6)

太史公给予高度评价:

《史记·高祖本纪》:“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闲,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

【译⽂】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真诚。真诚的弊病是使得百姓粗野少礼,所以殷朝⽤恭敬替代它。恭敬的弊病是使得百姓相信⿁神,所以周朝⽤礼仪替代它。礼仪的弊病是使百姓不诚恳。所以要救治不诚恳的弊病,就没有什么⽐得上真诚。由此看来,夏、殷、周三代开国君主的治国之道好象是循环往复,终⽽复始。⾄于周朝到秦朝之间,其弊病可以说就在于过分讲究礼仪了。秦朝的政治不但没有改变这种弊病,反⽽使刑法更加残酷,难道不是很错误吗?所以汉朝的兴起,⾯对前朝政治的弊端有所改变,使⽼百姓不⾄于倦怠,这是符合天道了。<汉以⼗⽉为岁⾸,>诸侯在每年的⼗⽉进京朝见皇帝。规定车服制度,皇帝乘坐的车驾,⽤黄缎⼦做车盖的衬⾥,车前横⽊的左上⽅要插⽤旄⽜尾或野鸡尾做的装饰。⾼祖葬在长陵。

以上是依据我们自己的史书记载对刘邦项羽加以了对比分析。下面我们放眼世界,看看国外的史家是如何评价刘邦的。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约瑟夫·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和池田大作对话录》中有四段话,把刘邦推上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巅峰:

一、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二、汤恩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探讨历史时说:“从两千年来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人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你这一说法,在考虑今后世界问题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汉高祖刘邦对中国的重新统一,作为历史功绩,是应该给以高度评价的。”

三、汤恩比:“如果我推测没有错误,估计世界的统一将在和平中实现。这正是原子时代唯一可行的道路。但是,虽说是中华民族,也不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和平的。战国时代和古希腊及近代欧洲一样,也有过分裂和抗争。然而到汉朝以后,就放弃了战国时代的好战精神。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重新完成中国的统一是远在公元前202年。在这以前,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的。因此在他死后出现了地方的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动。汉朝刘邦把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从地方的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和秦始皇带有蛊惑和专制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运用了处世才能完成了这项事业。”

四、“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象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的成功的统治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同时也要有达到最终目的所需的才干。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不是在半个世界,而是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必定要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是汉朝的刘邦。”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感恩汤恩比教授的对中国文化及对刘邦的高度评价!又不得不说,这些话如果不是出自外国学者之口,是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说出来,非得让恨国党们的唾沫星子淹死不可!

历史对刘邦和项羽谁的评价高(以史为据论刘邦项羽究竟谁是英雄)(7)

好了,洋洋洒洒两万言,我们回到主题,探讨一下刘邦项羽究竟谁是英雄。

首先我们需要定性一下何谓英雄。我们是一个崇敬英雄的民族,对英雄的描述比比皆是: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的辩证道理,其本旨离不开“国”“民”两字。

英雄豪杰是为民除害,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保护神。绝不是以暴易暴,戕杀生灵的凶手恶魔!

英雄有坚强的斗志,但他的内心一定是柔软的,没有慈悲之心,无论作战多么英勇,都不能算作英雄豪杰。杀人如麻,尤其对放下武器的降兵,采取灭口式活埋!这与凶猛的老虎狮子,杀人的魔鬼无异!

英雄背后代表的是群体认同的道义,不是功利,否则就是强盗!

英雄不是独行者,不是武林高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英雄是善于配置资源的人。他是集合群体中最顶尖脑袋的智慧而行事,代表的是群体利益,执行的是群体意志!

英雄的号召力不是来自用武力震慑使大家屈服,不是仅靠军事实力,死打硬拼。而是用生存希望的感召,使大家依附归顺!

英雄善于用谋略取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有道伐无道。即兵法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用华学创始人萧先华先生的观点来说,英雄一定是成功的,哪怕他牺牲了,那也是死得其所!流氓一定是会失败的,不怕他是一时得志,正义绝不会缺席!

结合史实及中外史学家的评价,刘邦项羽谁是英雄,结果无需多言。

因果是规律,是哲学概念。毛泽东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调查会到些什么人?

要是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以年龄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因果史!”但愿我们都能做到,坚信因果,以史为鉴。扬高祖之长,建功立业;弃项王之短,规避重蹈覆辙。人人坚定文化自信,争当时代英雄!

注:史料来自网络,部分观点立足华学。

历史对刘邦和项羽谁的评价高(以史为据论刘邦项羽究竟谁是英雄)(8)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