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是应用文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在电子邮件盛行,人们很少写纸质书信了,但往前追溯,在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文人圈子里,人们用到书信,常常称之为“尺牍”,现代文人也用“尺牍”表示书信,为什么是尺牍呢?今天就把这个问题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说一下。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1)

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

今天人们用纸写信,是平常的事,但在古代,特别是汉代蔡伦“蔡侯纸”出现之前,虽然也有玉册金简,但却只用于特殊场合,以示尊贵隆重,人们日常书信乃至各种文本的书写,往往都是写在简牍上的。

一、简与牍

通常“简牍”并称,但简与牍并不是一回事,主要差别是制作材料上的区别:

简。《说文解字》记载:“简,牒也。”《论衡·量知篇》记载:“截竹为筒,破以为牒”,竹简的材料多用毛竹、慈竹,少量也用短穗竹、苦竹。竹子按照长短(后面会细说)需要截下之后,剖为竹片,削平竹节,刮光,然后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一般书写文字的一面是蔑黄一面,也就是竹片朝里的一面。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2)

(毛竹)

新鲜的竹片刚刚削平时,因为竹内含水等有机成分,因此不便保存,容易腐烂变质或遭虫蠹,于是,人们又学会了“杀青”。所谓的“杀青”,就是将竹简用火熏烤,令竹内汁液渗出,状如出汗,烤过之后的竹子,当然不再青翠,所以叫“杀青”,也称“汗简”,制成的竹简也叫“汗青”。“杀青”之后的竹子不容易虫蛀朽坏,制成的竹简用来写字。古时候的历史大都记录在竹简上(其实几乎所有的文献,都在简牍上),所以文天祥会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是竹简制作完成的标志性工艺,所以,现在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拍摄完成也叫“杀青”。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都是用细竹劈开制成,黄褐色,背面竹皮大多还略略保存青绿色,完整无损,有一定硬度,如图: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3)

(马王堆出土的竹简)

用竹子制作的叫简,或称竹简,那么,用木头制作该当叫木简。《说文解字》里“简、札、牒“互训,这三者形式应当相同,差别可能就是只是质地差异,看部首可知,“简”为竹质;札、牒呢?《说文解字》又称:“片,判木也。”“牒”从“片”,显然,札、牒都是木质。因此古人也有将木简称为“牍”的,《说文解字》:”牍,书版也,从片“。《论衡·量知篇》记载:“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牍”其实是较宽的书版。

由于竹木简和书版(牍)是汉代以前最普遍的书写载体,人们将它们通称为“简牍”。为了区别简牍材料质地,一般将竹制简牍简称为“简”,将木质简牍简称为“牍”。

牍的材质,多用松、柳,也间用柳。木简的制作也须刮削平整,打磨光滑,从出土的实物来看,书写的一面棱角分明,表现光亮有色泽,似乎还涂有一层特殊的涂料(不知是何种涂料),是某种特别的汁液,涂液之后,正面不同于背面,墨痕不易洇开,我们看出土物,写错了字需要修改,一经修改,修改的地方,墨迹大多是洇开的,这是因为在涂改时,一般来不及再涂一层涂料等待干了再写。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4)

(居延汉简)

依照出土地的不同,西北地区出土的以木牍为主,竹简极少,因为西北地区不产竹子,竹子怕旱。内地出土的以竹简为主,因为内地温湿,宜于竹子生长。

总结一下:以竹制成的简牍简称为“简”,用“杀青”来防腐治虫,多见于内地,代表出土物为马王堆出土汉简;以木制成的简牍简称为“牍”,用涂液来防洇,多见于西北,代表出土物为居延汉简。

二、简牍的尺寸

汉代的简牍,不管是竹简还是木牍,并不是完全一个标准。往往依照书写内容的不同,有一定的长度规定。

现在我们见到的一般的简牍,其长度为23厘米左右,宽1厘米,厚度大约同0.2-0.3厘米。我们知道,汉尺一尺相当于23.5厘米(汉印多是汉一寸见方,所以我们临汉印用2.5厘米见方的石头,接近原印大小),也就是说,一般的简牍,汉制长一尺,宽五分,厚一分。

这种一般标准的简牍,用于书写书籍、札翰、文牍,一般记事和诸子书籍也用此标准,因为长度是汉一尺,所以称为“尺牍”,这就是书信称为尺牍的原因。

还有其他尺寸,比如:

(1)皇帝的诏书。皇帝的诏书长一尺一寸。《汉制度》裁:“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用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书,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惟此为异也。”你看,皇帝任命诸侯王时,二尺简牍,用篆书,免职时就用隶书,尺寸也减短到尺一了。想想,任命诸侯王的简牍有近50厘米长,好长的一卷呢。

(2)《经》与《传》。经典的长度是二尺四寸。《论衡·谢短篇》云:“二尺四寸,圣人文语”。也就是说,在古代,记载《易》《诗》《书》《礼》《乐》《春秋》这一类典籍内容的简牍,有二尺四寸长,长过皇帝的诏书。有实物为证,1959年甘肃武威磨咀子六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册,虽说有三种,但长度都在55-56厘米左右,和汉尺二尺四寸相当。《说文解字》对“典”字的解释很说明问题:“典,大册也。”

还有更有意思的,经典的简牍很长,但解说经义的《传》则用了最短的简来写,其长度仅为汉六寸。《说文解字》也有记载:“专,六寸簿也。”“专”就是经传之“传”。

《经》二尺四,《传》六寸。这是汉代书籍中最长和最短的两种简牍。

(3)檄。《说文解字》称:“檄,二尺书。”也就是说,汉代“檄”的长度为二尺,但居延汉简的出土物中,有“侯史广德坐罪行罚檄”长达88.2厘米,近汉四尺。檄的作用,是在上下级、平级官吏之间互相通用,因为紧急,所以在结尾大都书“如律令”或者“如诏书”。我们平常说的传递军情的通知,都写在“檄”上,有个成语叫“传檄而定”,指的就是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檄),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想想这个状态:一个传令兵,拿着一个长长的檄,奔跑传令,肯定很显眼。如果情势紧急,人们会在“檄”上插上雉羽,表示万分紧急,想让它急行如飞。

此外,檄还有“板檄”和“合檄”的区别。板檄,就是写在木板上的文书,上面不用木板盖住,以便其广泛传阅,这是公开的文书,就是所谓的“露布”,目的就是广为人知。合檄,则是用两板相合,绕上绳子,压上封泥,以防传递过程中被拆阅。我们讲篆刻讲到封泥,曾说过这种形式。如图: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5)

(合檄的大致样子)

“合檄”的大致样子如图,上面加有封泥,封泥之上加盖印章,要看里面的内容,要先毁坏盖有印章的泥块,再拆除绳子,才能看到里面的内容,这样制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泄密。当然,这是文字较短的,文字较长的也用封泥,如图: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6)

(简册的封泥)

同样,要打开看里面的内容,也要拆泥,拆绳子,保密效果大致等同。

(4)律令和历书。就是记载法律的简牍,此类简牍长三尺。《汉书·朱博传》:“如太守汉吏,奉三尺令以从事耳。”《杜周传》又载:“客有渭周曰:‘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有人指摘杜周不依照法律条文办案,只依照皇帝的意愿裁定,杜周说,皇帝的意愿,就是法令)。这里提到的“三尺法”,指记载在三尺长的简牍上的法律条文。并不是离天三尺有神明的“三尺”。

三、方与册

为了增加记载的内容,方法只有几种:其一,增加简牍的长度;其二,增加宽度;其三,把多根简牍联在一起。

上面说了长度,再说宽度。简牍加宽来增加容字量,只能是木牍,因为竹子是圆筒形的,析成的竹片不可能过宽。版、牍宽者称为“方”,这很好理解,越加宽,木牍就越变“正方”,《仪礼·既夕篇》载:“书赗于方,若九、若七、若五。”“方”上可以根据字的大小,写成九行、七行、五行。

但这还不够,为了容纳更多的内容,人们又发明了编简成册的方法。就是“册”的来历。我们看,册字的小篆字形,其实象形的就是编简。如图: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7)

(册字的小篆)

编“册”时,可以根据所书内容的长短,来决定编多少枚简。一般编绳有两道、三道、四道甚至五道的,视简册的长短而定。编绳有丝纶、麻绳或皮革。我们听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其中的“韦”指的是熟皮。也就是说,孔圣人读的《易经》,是用熟皮编成册的,看的遍数太多了,所以屡次“断绝”(三指多次),因为孔子所处年代更早,他读的书,很可能是甲骨编成的“册”,但基本意思不差。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8)

(汉简实物)

简牍之册可以卷起来,所以我们现在说书籍,有“上卷”,“第一卷”等说法。简册卷起来时以最后一简为轴心,有字一面在内(保护内容),背在外,卷完后第一枚简在最外层头上,篇题写在第二简的背面,而篇次则写在第一简的背面,这样,卷起来之后看,自右至左是先篇题、后篇次了。现在我们写书法作品多从右向左写,竖版的书籍从右至左读写,继承的都是简牍编册的习惯。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9)

(古籍的排版和阅读顺序)

四、一些特别的简牍

简牍是通称,一些专用的简牍还有专用的名称:

:所谓的检,指文书信件表面的一片简牍。《说文解字》:“检,书署也。”徐铉注称:“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题书其上而印之也。”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检上还写有文书传递的去向(是“北书”还是“南书”,就是向北传递,还是向南传递)数量和种类,是“合檄”还是“板檄”,有发信者和收信者的地址,传递文书的单位、人员,还要署上何时收到,何时发出,从何处传来,发向何处等内容。甚至更详细的还有递送方法,是行走还是骑马,通过的邮、亭都有何处。另外,简册的第一片简牍,有时也称为检,标明机构之名,年月和薄籍的名称。检的样子如图: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10)

(汉代的检)

(jiē)。这是作为标签的简牍。用于书写某种物品的数量、名称,然后系于该物品上面。从汉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上,往往有楬标明此为何物。楬的形状,有的一端作半圆形,并画成网状纹,有的涂成黑色半圆,均起装饰作用。上部有一小孔,用以系绳。样子如图: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11)

(楬的样子)

笺。《说文解字》称:“笺,表识书也。”笺是一种短小的简牍,读书的人可以随时在上面记载注释,以备参考,也有后世书签的作用。你看,后来的古人著作我们常见书名里有《笺注》《笺释》字样,正是源于这个原因。

棨。《说文解字》称:“棨,传信也。”所谓的传信,指的是行旅时的身份证,上世纪,在国内旅行,还需要单位开介绍信,棨的作用与之类似。在远古,户籍系统远没有发达到可以每人随身带一个身份证的程度,棨,有点类似于身份证的作用。在出土物中,不仅有木质棨,还有丝织品的棨信。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12)

(虎符实物)

符。说到符,大家会想到虎符,但铜质虎符是用于大集团军的调动,如果是底层军队的调用呢,就用到了竹符。即将一片竹简中分为二,分存双方,以为凭信,对上即是“符合”,当然,符类还有很多:在出入关津的“信符”,巡视用的“巡查符”,传达执行警备命令的“警候符”,领取物品的“领物符”……

普通新尺牍包括哪些内容(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13)

《黄朝再拜》名刺简

谒,刺。这个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名片,所以后来人们也以“名刺”称呼名片。谒、刺以竹木为之,下部两边各削凹口(也有不削的),顶端或平或削尖,一面自书姓名,一面写上要谒见者。如上面的“黄朝再拜”名刺简,内容就是:“弟子黄朝再拜 问起居 长沙益阳字元宝”。大致意思就是:学生(谦称)黄朝恭敬地拜见您,向您问安,我是长沙益阳人,字元宝。因为谒、刺往往是在参见尊贵人物时用的物品,因此相对来说,上面的字迹都十分工整。出土的谒、刺一般长约汉尺一尺,宽一寸。

以上是主要的特殊简牍品类,此外,还有若干种专用简牍,各有专门用途,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关于书法史】之5,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