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茶的历史泾阳茯茶的历史(文化泾阳茯茶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1)

今日推出

《遇见茯茶》合集中

纪福华的作品

《茯茶—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

有谁能相信,在一个沟壑纵横、峁塬错落、黄土深厚200米以上的地方,从来没有栽过一棵茶树,却有着千年以上的制茶史、绵延600年的砖茶岁月,并且此茶成为封建王朝的官府茶、贡茶,游牧人不可或缺的生命茶。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竟然产生出如此魅力的茶呢?

砖茶的历史泾阳茯茶的历史(文化泾阳茯茶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2)

这个地方就是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名副其实的“中国茯茶之都”泾阳县;魅力茶就是泾阳茯茶。

泾阳宋出散茶,明做砖茶,巍巍600年茯砖茶史,威震四方,风靡丝路。古往今来,从关中到陇西的“老秦人”,做茶如垒墙筑城,夯扎有矩,炒茶烧砖,莫不如此。

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堪称发酵茶始祖。唯有泾阳才能发出金花的茯茶。

砖茶的历史泾阳茯茶的历史(文化泾阳茯茶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3)

金花是泾阳茯茶独有的胎记或指纹。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

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

砖茶的历史泾阳茯茶的历史(文化泾阳茯茶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4)

泾阳位于秦岭北,位处关中腹地,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

制作茯砖茶最早原料来自陕西、四川,由于后期消费需求猛增,陕西、四川原料以无法满足加工需求,才引进湖南的黑毛茶作为茯砖茶的原料。那些借水路而来的湘、鄂、赣及巴蜀胜地的毛茶或半发酵茶等原料,经过夏秋的充分发育,茶叶肥厚翠绿,宛如待嫁村姑,光鲜动人。满含着江南的钟灵毓秀、日月精华,北上泾阳,与来自沟壑山川、黄陵宗土之气融合,茶叶也就越发的有精气神了。

砖茶的历史泾阳茯茶的历史(文化泾阳茯茶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5)

从1368年开始,在泾阳就有了传统的茯砖茶制作。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如同晏子使楚时讲的故事:有人想把淮南的橘树移栽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 据品级和传统贸易对象茯茶分为贡茶、商茶、官茶。清代,茶叶延续明代之制,为政府实行专卖的商品,一般人不能随意贩运。产茶地区生产的茶叶,除少数优质茶叶作为“贡茶”上贡外,还分“商茶”和“官茶”。

“商茶”由茶商向政府请引后,从茶区运销各地或输往国外,茶引一道,准运茶一百斤,每引征银税若干。

“官茶”由政府委派官员招茶商领引纳课后,从茶区贩运到陕甘等地,交售给官府的茶马司,然后由茶马司将茶叶与西北等地少数民族交易马匹。

按《明史茶法》所载隆庆年间规定,每引茶100斤纳税银0.38两,外可带附茶14斤。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曾以茶叶加工地离原料地偏远,运输成本高而令泾阳茯砖茶转由湖南安化生产。几十年间,虽然反复试验,终因地貌环境和加工技术等原因,茶的生产始终不尽如人意——既没有泾阳茯砖茶的形,绽放泾阳茯茶特有的金花,又没有泾阳茯砖茶的神,品不出泾阳茯茶的厚道、醇厚、地道。

砖茶的历史泾阳茯茶的历史(文化泾阳茯茶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6)

如今,老一辈重拾泾阳茯砖茶并传承晚辈,使古老的茯砖茶焕发青春。现如今,拍电影,演小品,讲故事,"申遗"作文,好一派人人夸茯茶、家家做"秦砖"的热闹景象。

在泾阳茯茶小镇景区恢复了茯茶生产传统工艺,并且鼓励商户推出茯茶酒、茯茶面、茯茶鸡等一系列衍生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小镇景区内相继建成茯茶手筑体验馆、茯茶博物馆,有数十家茯茶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以茯茶为核心的产业链条不断壮大,也惠及了景区周边农村人口。

与泾阳茯茶处久了,仿佛面对着一道禅,甚至是一尊打坐的佛,外观像陕西汉子——方方正正,大气磅礴,粗犷豪迈,规整有矩,朴实厚重。细品又有内秀,那一片片金花,许是他参悟了天地经纶,写下的《砖书》。分明是泾阳茯茶的心经,必须静下心来,把茯茶和自己的心一起浸泡,慢慢地品读,直到灵魂升华。

“茯茶”是暗喻,也是明喻——作为出类拔萃的茶,它不正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吗?

凡本平台所有作品,均拥有版权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