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楚汉相争第十六节 鸿沟协议之楚河汉界

汉书卷九十四(我在读汉书连载七十四)(1)

正当刘邦为如何救回刘太公、吕雉日夜忧虑,一筹末展之时,一个人来到刘邦面前,说他可以劝说项羽释放刘太公。

汉王使侯公说羽,羽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东者为楚,归汉王父母妻子。已约,羽解而东。”这就是正史中候公赴楚营说项羽放回人质的全部记录。

也许是正史记述的太简单了,以致于我们只知道“那个人”姓候(候公),至于这个候公是何方人士,他又是如何说服项羽的,一概不知。

汉书卷九十四(我在读汉书连载七十四)(2)

有人说世上有一种缺憾之美,也正是这种极简或者残缺的史录,竞相激起一代代人们的好奇之心、探究之心。其中在这前后叠加的好奇大军中就包括宋代大文豪苏轼。

苏轼为了补齐前人留下的 “缺憾”,写了一篇《代候公说项羽辞》。但我在这里要说明是,苏轼文章中内容不能作为正史,也只能作为文学创作来看待。之所以把他文章是一些内容引来,权当满足一点好奇心而已。

汉书卷九十四(我在读汉书连载七十四)(3)

尽管不能把苏轼的候公劝项羽说当做正史,但我们也得承认苏轼先生为此辛勤的付出。

据说苏轼为了了解候公劝说项羽的原委,曾数次来到候公的老家——候公村(今河南陕县王集乡候店村),写下了《代候公说项羽辞》,演绎出候公和项羽谈判的过程。

按苏轼《代候公说项羽辞》文意,候公属于在汉营内没名气,在汉营外无人知晓的人物。问题的首先,这样的人怎么能得到刘邦信任,又怎么能被刘邦指派去楚营做说客?

结果当候公向刘邦提出去游说项羽的时候,立即遭到了汉王刘邦臭骂。原因是陆贾那么一张伶牙利嘴,不仅没有迎回太公,反而被项羽弄得灰头土脸、败兴而归。

候公知道汉王看不起自己,便给刘邦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无名小卒毛遂自荐去楚国游说联楚抗秦立下汗马功劳;一个是赵王武臣被燕军俘获,派去交涉的赵国使者连续被燕国杀掉后,其手下一伙夫自告奋勇到燕国说服燕人,救回赵王。候公例说两个典故,说服了刘邦让他出使楚营。

终于说服了刘邦,然而,候公的艰难的行程才刚刚开始。

一般说,游说手段包括“激、杨、引”多种,而对于被游说对象“德、智、勇”不同,游说方法也有区别。但无论那种办法都离不开攻心。对于项羽这种“勇”的人,尤其又有陆贾游说失败的前缀,因此,候公采用了 “激”的办法。

汉书卷九十四(我在读汉书连载七十四)(4)

候公对项羽说:“臣听说汉王之父太公成为俘囚,臣私下里庆幸大王获得用以胜汉的办法了。前些日子汉王派使者请求归还他,而大王不赞成,至于将要煮他,臣私下里忧虑大王似乎不顾惜楚国了。”

项羽骂走陆贾之后,计划再耗点时间拖拖刘邦,尽量让他的利益最大化,他见刘邦又派人来游说,本想来个无声应对。但面对候公对自己的指责,项羽忍不住了。

汉书卷九十四(我在读汉书连载七十四)(5)

项羽瞪大眼睛问道:“你自己找死,是想要为你主子侥幸游说我。况且我亲自与刘邦在战场上厮杀,而获其父,本来就会甘心吗?如今却说没有顾惜,为什么?”

侯先生见激怒项羽的目的达到了,但他并没有着急回答项羽的质问,而是亮明自己立场,以放松项羽对自己的戒意。

候公说:“大王以为我从汉营来,就认为我完全是为了汉王利益,而不顾楚国利益,实际这样认为是不对的。请大王耐心听我说说,如果我说的对楚汉两家都有好处,大王就不会觉得小臣有私心了。假使我言无可用,大王即使把小臣和刘太公一起煮死,小臣定不会后悔。”

项羽虽然觉得候公有些近乎情理,但项羽依然怒道:“太公肯定回不去了,你有何话快说?”

候公接着说出劝说项羽放回太公两个理由。

第一,汉王不重父子之情,拘留太公并不能达到要挟他的目的,反而有损项王声誉,对楚国不利。汉王志在夺取天下,而不局限于想做一名孝子。彭城战败,汉王为了快一点逃命,不惜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当项王欲烹杀太公时,汉王却说:‘必欲烹之,愿分羹焉。’太公囚于楚三年了,他果真坚定于爱父,当然将抛弃兵器脱下作战时穿的铠甲,跪行下拜磕头到楚的军营的门,为他请求一天的性命。况且当今形势是汉王占据当今天下三分之二,楚汉一决雌雄的关键在于汉王的谋略和作为,而汉王的父亲在其中无足轻重。在这样局势下,大王俘获刘太公,祸福系于是否运用得当。如果用的好,会使您强大;如果用的不当,还不如没俘获他为好。大王长久拘禁而不送回他的原因,当然是用来威胁。威胁能达到,则威势在汉方。威胁不能达到,则威势在楚方。因此臣私下里认为大王应该慎重珍惜这个举动。大王今天不送回他,来收获它的实,想要久留他,来取得它的名,所以说好像不顾惜楚国了。

第二,候公从项羽败因中说明放刘太公理由,候公列举了项羽在反秦诸将中具有的优势和势不可挡之势。然而他话锋一转,早应就建立的天下丰功伟业的项王历经数年却“智穷兵败”,他问项王知道是什么原因?

汉书卷九十四(我在读汉书连载七十四)(6)

候公这一问又勾动了项羽的心弦。项羽忙问道:“什么原因,先生快说说。”

侯先生说:“大王知道赌博的事吗?财富相当则气势相当,气势相当则匹敌,然后胜负的形势,确定于一时。今大王谋求与汉赌博,正在准备还没有来得及掷骰子,而急忙把自己的资本送给了他,不久财尽气竭,空手和他较量,那么大王的胜势就失去了。仁义礼智,是获得天下的资本,制服敌人的才能。大王却抛弃资本和才能,认为没有他们的事,因此汉都获得而收存它,这就是自发向东进发,视大王如无的原因。”

也是项羽小时不好好读书的缘故,候公弄出的名词 让项羽十分好奇。

汉书卷九十四(我在读汉书连载七十四)(7)

项羽问:“什么叫做抛弃资本和才能?”

侯先生说:“汉王入关,约法三章,秋毫无所犯,秦地百姓惟恐他不统治秦。大王所到,放火杀人,暴虐甚于秦,秦人失望,仁在哪里?大王不遵守约定,将汉王封在巴蜀,这不是丧失信誉?大王放逐杀戮义帝(怀王),义在哪里?以范增之忠,陈平之智,韩信之勇,皆人杰。争天下的人,视此三人为他的存亡。然而增死于疑,平、信舍弃而不用,智在哪里?因此汉王当他入关,天下归附他的仁。他重新平定三秦,天下归附他的信。为义帝服丧,天下归附他的义。他用平、信,天下归附他的智。这四项,大王一向有的资本,可畜养的有才干的人,正因为丢弃而不用,所以汉都获得了,所以大王未得可以休息的时候。如今之势,汉王者,多资富户也。大王者,穷苦人也。天下的人,都是市井之人。市井之人不追随穷苦人而追随高资富室,这是明显的事。如此,那么大王今日的资本,凭借有一个太公。是天用来帮助楚的。今天不送回他,来表白区区的信义,缓和一时的紧急之事,臣恐汉人怒气愈加奋勇,战士背叛我方,这是大王又把自己的资本送给汉,且将离散零落地成为穷人了。这就是臣为大王寒心的原因。控制人和被人控制,克制人和被人克制,或许同日而语。希望大王仔细打算它。”

项羽说:“我施恩于汉也达到顶点了。然而离开后马上背叛我,今天他父亲在此,尚且天天激励将士战斗,果真一旦送回他,仅仅增加了他的志气。”

侯先生说:“不是这样。臣听说安抚敌人者变强,发怒于敌人者灭亡。大王于汉,足够安抚而遏制他,却欲怒而斗他,臣估计天将使大王的福气陷于不好的境地,就要辜负楚了。大王果真劳驾一个使者护太送公,且带话给汉王说:前些日子太公流亡在外,寄居敝军,得到侍奉沐浴三年到现在,这期间一直担心汉王责备,而未敢送回太公。今汉王派人来接太公,我怕长期拖延下去,耽误汉王尽孝,立即派人护送太公回去。我希望从今天起,与汉王摒弃前嫌,继续往昔的友好。这样一来,如果汉王不解甲罢兵来报答项王的大义,则理屈在他了。大王就可凭此大义之举来号令天下人讨伐汉王,汉王哪还有立世之本。相反项王没有送回太公,理屈的就是项王了。如果到了这个地步,汉营上下会与项王结下不共戴天之仇,他们所有人都会和大王您拼命,事情就没有缓和对余地了。”

项羽说:“好。我听先生的,姑且不煮。先生只管回去,告诉你王停战,我立马送回他父亲。”

按侯先生事前谋划,劝说到这个时点,就是冰冻之物也该捂化了。让他没想到的是,项羽又提出想让汉王先罢兵的要求。这才刚给项羽洗完脑,突然他头颅中又滋生了一组新的脑细胞出来作怪,几乎让候公前功尽弃。

汉书卷九十四(我在读汉书连载七十四)(8)

然而,宋代大文豪苏轼笔下的侯先生绝非等闲之辈,他立即反驳道:“此又不可,凡事在于速决,否则功亏一篑。王陵,也是楚地的一位骁将,项王为了让他投归楚营,您抓来其母,以使王陵投楚,而其母自刎而死。故天下都认为其母有德有才有理智,而没有不同情她的。今太公囚禁郁抑于大王之军久矣。今太公听到汉使者再次返回,而大王无意赐赦免使他回,臣私下担心他会效仿王母自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项王将悔之晚矣。如今大王粮草匮乏军队困乏,无从抵抗汉,而韩信之军,乘胜之锋,也将要来到了,大王虽想解脱而回东方,就万万难以办到了。臣希望项王顺应形势,赶快送回太公,与汉王签约,均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大王罢兵称帝,建立名号东帝,以抚东方之诸侯,亦休兵储粟,以待天下之变。汉王年老,且厌战,还有何求呢?所以将一辈子为西方之王,来侍奉楚了。”

汉书卷九十四(我在读汉书连载七十四)(9)

到了此时,候公已是用尽了最后一点气力,他想若是项羽还不同意,那他可能比陆贾要惨的多。对于项羽来说,他那所剩的那点底气已经被眼前的候公完全抽空,实在是无力坚持下去了。因此,在他的脸上也勉强堆出一点笑容,对侯先生说:“那就按先生说的办吧。”

项羽下令设宴三日,款待侯先生及刘邦妻儿老小,三日后送回了太公、吕雉老少一干人等。

汉四年九月,太公、 吕雉等回到汉营,汉军上下一片欢呼。汉王刘邦嘉奖侯先生之功,封其为为平国君。此后的侯先生淡出了历史的视野,不知所踪。有人说侯公回故里隐居,教民稼穑,使家乡成为富庶一方的大村。家乡人感念侯公,遂以侯公为名命名村子。但无论怎样,侯公已成为中国历史上划定“楚河汉界”之人。后来聪明的人们又把“楚河汉界”搬上了棋盘,由此“中国象棋”应运而生。

楚汉达成鸿沟之约后,项羽别无选择地抱着那份他认为信誓旦旦的的约定,带着十几万楚军,向楚地撤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