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义:

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

万物一起生长,我从中观察循环往复的规律。

万物纷繁众多,各自回归到他们的本原。回归到本原叫作“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叫作“常”,了解了“常”叫作“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会带来危险。

了解了“常”才能做到包容,包容才能做到公正,公正才能做到周全,周全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生没有危险。

道德经第81章解读(道德经第十六章)(1)

漫谈:

本章论述的,是一个层级很高的修炼过程。南怀瑾说:“八千多卷的《道藏》根本离不开老子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就是空虚其心,摒弃一切蒙蔽心灵的私念;“守静”就是坚守清静,顺应自然,绝不妄为。这两个词叠加起来,也就是说,要达到一种尚未被内外因素所掺杂、所迁移的“本心”状态,即纯净无染的本体生命。

“常”就是指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老子认为,要达到“致虚极,守静笃”就要“知常”。宇宙万物的规律就是生生灭灭,循环往复。芸芸众生最终总要回归到他的本原,也就是复归到本性。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一位朋友推荐我读一读《寒窑赋》,文末写道:“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我想,也许吕蒙正老先生就是“知常”之人吧!

其实老子所说的“虚”和“静”是儒道两家用来释道的大智慧。

《道德经》中说到“静为躁君”,静可以制服人身上的躁气。《大学》中也说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只有先静下来,才能得到安定,然后才能去思考,去得到想得到的。

“致虚极,守静笃”据说是明心见性者的境界,凡人修炼道阻且长。但无论如何,静气必须有,躁气要去除。

道德经第81章解读(道德经第十六章)(2)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