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静心修炼法(摆脱痛苦和烦恼的法门)(1)

作者:阿火

来源:竹火

一、

静心,到底是在静什么?

有的人说是抛开外界的一切,回归心底深处去寻找烦恼的根源。也有的人说抛开世间的喧嚣,感受心底的宁静。

其实仔细想来,不论哪种论调,皆是人们对于现实中的种种痛苦、烦恼、不满等情绪的一种反思,一种解决方法的寻求。

有趣的是,古今中外对于解决现实烦恼的思考似乎从未停止。

例如庄周就通过对鲲鹏和学鸠对飞行的不同理解以及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的樗等等实例,勾画出了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精神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状态。

而近乎同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也曾说过:“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而为解决世间痛苦而存在的佛陀则认为,人的痛苦来源于索求之心衍生出的贪婪、懒惰等等欲望。

我们可以看出,不论何时何地,人们一旦开始对痛苦以及解脱的方法进行深度思考,其结果皆指向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心。所以,我们想要解决痛苦、烦恼的问题,就一定要从心入手。那到底心为何物呢?

二、

“心”这个概念拥有两个含义,现代意义上指血液运输的动力之源,心脏。而古代意义上来讲,则是心之本体,也就是主宰人行为的意识功能。

这里我们就简单来谈谈心的第二层含义,心的意识功能。其实古人哲学中很多学派都对“心”的概念做出过解释。下面我们来一一列举:

1、孟子曾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夜气”,指人刚从睡梦中醒来的瞬间心中空荡无物的状态,这种状态其实便是心。孟子之所以提出“夜气”的概念是因为他发现人一旦接触到外界是事物,本来空无一物的心便会受到影响,产生种种欲望,进而导致行为的不合理性。对此,他还特意用仁义礼智之道德谓之“性”,口目耳鼻四肢之欲望谓之“命”的“性命”一说加以概括。因此“夜气”提出的本意便是鼓励人们回归最为淳朴的状态,让心变得更为纯粹,以求实现他理想中仁爱、博爱的社会状态。

2、儒家经典《中庸》中关于“心”的记载如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意为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任何发动时,心中绝对平和中正的状态。儒者认为只有当行为中不掺杂任何情绪和欲望,当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正的中正。所以后世诸如程颢等大儒便常常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便是在体会未发之中的感受,以求加以保持,以此状态入世,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3、佛家关于“心”也同样有着理解,他们将“心”称之为“禅”。佛家讲究“常惺惺”,意思便是时刻不放松自己的心,让自己时刻避免欲望的滋生,时刻保持淡然平和的心态。他们更是将这种状态看做是修行的一部分。

4、而说到对“心”的论述,王阳明心学也有着独特的解释。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便为我们清晰的定义了心的概念,那便是无善无恶的一种存在,而王阳明则将这种无善无恶、亦静亦动的心之本体称之为“良知”。不虑而知谓之良知,也就是当我们不用思考便可以知道的事情便是良知。王阳明的学术中,良知便是主宰人一切行为的根源,由此便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可以说王阳明不仅将心的定义清晰的论述,更是将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行为哲学。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传统儒家、宋明理学或是阳明心学其实对于心的研究都是在寻求一种正确对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佛家戒除六根六尘,寻求解脱人间苦难的法门。传统儒家希望寻求符合道德规范的处事之道,进而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顺利实现儒者的终极目标:内圣外王。而心学则是在行为科学并未诞生的年代对人的行为机制提出了合理的解释,进而帮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相对正确的管控。

这就是“心”的概念,而由此可以得出,静心的含义,其实在各家学派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各家的概念中,却也存在着交集,那就是他们都承认欲望和情绪会对心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所以如何应对时刻滋生的欲望和情绪,便成为了解决现实烦恼和痛苦的主要突破点。

三、

欲望和情绪的发现,便如同一面大海,各家学说便如同八仙,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法。

我是一个读《传习录》的读书人,在我的学派中心就好比水缸中的水,本是平静清澈,欲望则好比侵入水中的杂质,而情绪则如同用棍棒去搅水。

阳明先生曾经说过:“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浑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

他认为人们没有开始有意识的对内心中的欲望和情绪进行管理,那么心便如同奔流着的浑浊的水一样。而起初开始对心用功,便如同将这种水刚贮入水缸,虽渐渐静止,但依旧浑浊。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静止和沉淀,心才能恢复清澈宁静的本来状态。

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中,时刻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每一件事的到来,便如同在你的心中撒了一把土或是搅动了一番。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事情接触的太过频繁而失去了对心原来清澈宁静的印象,忘记了心原本的模样,任由心变得波动浑浊而不知沉淀,以致我们越来越被情绪和欲望所累,进而身陷痛苦和烦恼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所以当下,从烦恼中解脱的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要明白,心体本是清澈宁静的,外界的种种欲望、情绪、烦恼、懒惰都是对你心体的干扰,看似执着的追求往往才是混乱你内心的渣滓,才是你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所在。

所以,要时刻小心的呵护心中的那一汪净水,一事来便在一事中去控制,不要让欲望和情绪侵染你的心,不要陷入自己的执念中去。

这就是静心的真谛,也就是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