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古代人结合《易经》的阴阳变化,集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拳术,具有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等特性。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派别,各派有各自的特点。

太极拳的渊源及发展(浅谈太极拳及名称的由来)(1)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在王宗岳的著作《太极拳论》里,后来通过考古研究发现《太极拳论》一书,无法证明是王宗岳所著,极有可能是后人以其名杜撰的,也有传说是张三丰及弟子宋某所创,也有说是陈王庭所创,人云亦云,无有定论。不过,按照现在传承文化考量,更偏向于"太极拳"是陈王庭在他家传通肩拳基础上,结合太极阴阳理论而创立的。

由于太极拳的固有特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健康运动的渴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太极拳的练习,"太极拳大师"也象雨后春笋般的涌出,同时,关于"太极拳"是否能用于实战,也产生了大量的争执,其实,古代拳师创立拳术,目的肯定是为了对抗强暴的,这是无容置疑的,不过,是否能用其拳术决胜与人,并不取决于拳术的本身,关键在于练拳人的自已能力和修为,"太极拳"拳架招式也象其它拳术一样,由许多个攻防招式组成,当然,只要能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同样可以用于实战的。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过份关注太极拳的起源和正统性,而缺少对太极拳里"太极"理论的了解,也可以说它为什么叫"太极拳"没有几个人能说出来的。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太极"?,"太极"生于无极,无极属于世界混沌期,"太极"生"阴阳"成,"阴阳是指事物正反两面性,"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就是说:阴阳是相互依存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消阳长,阳消阴增,这样的变化就形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太极图",而"太极拳"里有每个招式和理论都是以阴阳变化规律为基础的,所以先人们把此拳术称之为"太极拳"。

太极拳的渊源及发展(浅谈太极拳及名称的由来)(2)

各种拳术命名都与其拳术特点是相关连的。“罗汉十八手"它具有僧人抗击暴力特色,整套拳没有刁钻和致人性命的狠招式;董海川的"八卦掌",基本都是以掌变换方式,步伐是按八卦九宫运转,进行贴身游斗于对抗者的。前者属于外家拳,后者为内家拳,区别可以从三方面看出来,1"力气"的训练侧重点,外家拳重在力的锻炼,而内家拳着重是在气的练习,具体反应在拳术里,外家拳钢健有力,内家柔顺缓慢;2"方向"运动的区分,外家拳攻多防少,所以拳架安排多以直线为主,内家拳防攻相伴,所以拳路安排多以圆地打转示人,太极拳更是如此;3"发力"的起始点部位不同,外家拳力是从腰间发出的,所以常见攻击时先动是腰,发力力矩较长,内家拳力是从脚跟发出的,所以都是力随脚跟落地时而发,发力力矩较短,往往在方寸之间,在拳势上就可以看出外家拳动而生风,内家拳静而柔和。

“太极拳”也属于内家拳,也有如上的三个特点,譬如"太极拳"里的"左云手",是左脚先动,然后身体随之右转,左手手心由下向上,随身体左转,手心向外翻作圆孤状,注意当手心向上同时,也是足跟先着地的,其时手心向上为"阳"是用力的,手心向下为"阴"是不用力的时候,再譬如“太极拳"里的"揽雀尾",右手接住对方的右手,顺势身体跟着右转,手心是向下的,此时是不用力的,接着左脚向对方右边上一步,当脚跟着地时,正好是顺着对方撤回右手之时,左手手心向上,右看顺势向上翻转,合力将对送出,这就叫"借力打力",接着"按挤"就是改变对方力的方向,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发力将对方送出等等,而在太极拳所有拳架安排练习中,基本也都是在圆地打转的,这也体现出太极拳是"以静制动","刚柔相济"的。

练习太极拳时,师傅叫不要用力,其实是说"不要用蛮力",因为"太极拳"是内家拳,是讲究以行气为主,锵硬则气阻,但是,决不是真的一点不用力,所以初学太极拳的在"照样划葫芦"时,是无法体会到,其中有力的存在,经常是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了。"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是由两手作"阴阳"转换而成,说起来不容易理解,这就象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影片里,他手抱圆球一样,或左手在上,或右手在上,两只手反复交替运动,显然,不管手在上或者在下,都得用力,在上我们把它叫阴力,稳住球即可,在下我们把它叫阳力,要能托住球才行,两力刚柔相济,这也是太极拳里的"缠丝功"锻炼方法,从直观上就象是怀抱"太极图(太极球)"一样,两手在作"阴阳相依"、"阴阳互更"、"阴消阳长"、"阳消阴增"运动。对初学者来说,日常炼习太极拳只注意了两只手的运行是符合阴阳变化规律,其实,太极拳里吐纳术、导引术都蕴含有阴阳变化规律。

关于太极拳中的吐纳术和导引术只在"太极拳论"中有所讲过,并不全面,而我在与太极拳爱好者讨论此事时,很少有人关注,偶尔有人知道也仅限于认为太极拳锻炼时要配合呼吸,至于为什么要配合呼吸,以及导引术又是什么,即使是多年练习太极拳的人也说不清楚,其实,我们经常说的"内功"就是通过吐纳(吸呼)气息调整,引导"內气"在经脉里运行而外发后产生的力,也称"内力"。把太极拳称为内家拳,本质上与外家拳区别就是在攻击上,是靠内力来完成的,也可以理解为"暴发力"。

太极拳的渊源及发展(浅谈太极拳及名称的由来)(3)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说的就是"外力"(力量)会随着年龄而逐渐衰弱,所以感兴趣的要练好"内功"(关于修炼内功┄气功方法,请关注我上篇文章"揭秘秘而不传的硬气功),特别是炼习太极拳的人,拳架练得再漂亮,也不可以用于实战。"内功"的内力特性就是力矩较短,而且快速,就是在一口气之间,力量大小因人修为而定,与外力相比,往往伤人更加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