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发布 | 三联.CREATIVE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1)

这是一个关于帮助的故事,这个故事延续了十九年,也可以说七十九年。

河北省阜平县位于太行山深处,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在战争年代,南庄镇的马兰村是著名报人邓拓敌后办报的地方。1939年至1948年,《晋察冀日报》在此十年,报社同志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行军、打仗、编辑、发稿。

1943年秋,日军发动扫荡,马兰村及附近乡亲为帮助报社转移,19位村民无一人泄密,惨遭杀害。突围后,邓拓的妻子在山洞里生下女儿邓小岚。村民帮助邓家抚养了这个女婴3年。在著名杂文集《燕山夜话》的封面上,作者邓拓的署名是“马南邨”,谐音马兰村。

2004年6月,退休的邓小岚代表《晋察冀日报》研究会,为19位牺牲的乡亲修建纪念碑。从设计图到选料,清华工科出身的邓小岚亲力亲为。纪念碑修好了,她请马兰村的孩子们参加纪念活动。她发现他们不会唱歌,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哼国歌,还跑调了,邓小岚觉得“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她就想来帮忙。

于是,邓小岚筹款,募集来了乐器,改建了马兰小学的校舍,成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组建了“马兰小乐队”。就这样,一届一届地带了十九年,直到把合唱团带进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2022年3月21日,79岁的邓小岚在村子里帮忙筹建月亮舞台时倒下。

6月1日,马兰花合唱团出现在抖音直播里,他们和邓小岚的故事再次被提起,在这场由字节跳动公益、抖音以及两家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公益活动中,马兰花合唱团表演了两首歌。这场直播有460万人观看,筹集了35万元善款,这些钱将通过基金会帮助河北山区的孩子修建新的音乐教室。

我们找到了部分合唱团的老队员,他们均已成年,或多或少地从事着和音乐相关的工作,他们得到了邓小岚和音乐的帮助,也看到了这支马兰花开过的十九年。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2)

“来和我划船”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3)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身穿虎头衣、脚踩虎头鞋的孩子走到国家体育场中央,演唱起希腊语版的《奥林匹克颂》。这群孩子来自阜平县南庄镇,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5岁。

就在2021年末,还在放寒假的老队员孙志雪和来自奥组委的老师一起教孩子们唱歌,许多孩子刚刚认识简谱。转眼到了3月20日,孙志雪就收到邓小岚病危的消息。打电话的人情绪激动,说邓小岚在村里突然倒下,如果可以的话,作为她关系最好的学生之一,他希望孙志雪来北京一趟。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4)

孙志雪和邓小岚练习合唱

可是3月23日是孙志雪研究生复试的日子,孙志雪有些犹豫,循着这条音阶上升的路,孙志雪在邓小岚的帮助下走了12年。现在,她在路口前陷入了两难。

2010年,孙志雪在岔河小学念四年级,她听同学说隔壁马兰村有个从北京来的邓老师特别厉害,原本“房间里要用大木头支着房顶”的校舍被她翻新了,她还在学校里教大家唱歌。她有很多乐器,一碰就像散落的颜料盒一样,发出五颜六色的声音。

岔河村毗邻马兰村,掩映在北太行山东麓的山谷里。岔河小学和马兰小学校舍简陋,谈不上有音乐课,孩子们也不晓得五线谱是什么。孙志雪想见识一下,放学后,她从岔河小学徒步出发,跟着同学走了四十分钟洋灰路,弯弯曲曲地到了马兰村。

那天,邓小岚正在教女生弹电子琴,孙志雪只看见女同学的手指头摁在黑白键盘上,悠悠扬扬的琴声跳跃在邓小岚住的那间破旧的房子里。孙志雪起初站得远远的,后来凑上去,越凑越近,再后来她大着胆子问:“我可以弹一弹、摸一摸吗?”

“当然可以。”

邓小岚反问:“你就是他们说的那个想来学唱歌的女同学吗?”

孙志雪点头。

那天,邓小岚握着她的手教她弹了生命中第一支曲子——《来和我划船》。

“我们在星光下、吉他声中,来和我划船。”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5)

小乐队在马兰小学教室外排练

她很快就学会了这首儿歌,十二年后,她的毕业论文是研究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上了大学,孙志雪最喜欢长笛。当年在马兰村,邓小岚带着孩子们组小乐队,大家根据喜好选乐器。孙志雪起初学电子琴,后来吹笛子的男生上初中了,笛子音空缺,孙志雪又弹琴又吹笛子,再后来邓小岚带来一批新乐器,一些是黑管长笛,她说谁能吹响谁就学。孙志雪肺活量大,长笛声吹得又响又远。

十九年来,邓小岚脸上的皱纹变深,头发变白,走路变慢,小乐队却一直都长不大,队员们小学毕业就等于离开了,又加入新的成员。也有放不下的,孙志雪进入中学后练习越来越少,她有空就去找邓小岚唱歌。

上到高二,邓小岚和她说,你要不学音乐,通过艺考上大学?

孙志雪才知道,原来还有一条音乐的路可以向前走。她的哥哥和姐姐也在上学,父母为此要付出巨大代价。在纪录片《马兰的歌声》里能看到她小时候的样子,齐耳短发,穿着校服,一脸认真地吹竖笛。镜头下的旧平房里,孙志雪的父亲是一个忙碌的养蜂人。后来,孙志雪考上了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长笛专业。

马兰小学的乐器,邓小岚并不全会。她最擅长小提琴和手风琴,还有就是改编曲目,比如那首她改编的马兰版《乡村之路带我回家》,孩子们都听过:

美丽的家园,故乡马兰;

铁贯山高高,胭脂河水潺潺;

时光推移,像一阵清风;

比那树林古老,比群山年轻。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6)

拍摄纪录片《马兰的歌声》的场景

孙志雪讲,邓小岚好像有无穷精力,其实她快八十了,她闲下来的时候跟孙志雪一起追星。她喜欢明星周深,爱听周深唱的《大鱼》,每次听完都要和孙志雪说,这个周深,唱歌怎么这么好听呢?

她真的就像个孩子一样,孙志雪讲道。在马兰村,邓小岚给孩子们建了音乐城堡,她说城里的孩子有迪士尼和哈利·波特,马兰的孩子没有。但是建了音乐城堡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在城堡外面种花,在城堡里面放乐器,用音符做阶梯。

孙志雪记得小时候在马兰村的城堡外种过花,都是邓小岚买来的花种。马兰旱,一年下不了几场雨,土壤贫瘠,沙化严重,庄稼长不好,花也养不活。冬寒暑酷,他们在城堡种的花后来大部分死了。来年,只有几棵树存活。孙志雪说这就像她和马兰的孩子一样顽强。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7)

邓小岚在马兰村为孩子们建的音乐城堡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8)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红脸蛋”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9)

白宝鹏今年25岁,在石家庄市当幼师,教小朋友唱歌。

二年级的时候,白宝鹏就跟着邓小岚学唱歌,当时全班只有7个同学。马兰小学只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要念三年级,白宝鹏就要去隔壁村的中心校区上学了。

刚来的时候,邓小岚借住在一位老人家里,和白宝鹏家很近。跟着邓老小岚学音乐,别的孩子经常偷懒,唯独他不敢。

出门只要几步路就被看见了,她总是能知道他在做什么,是写作业、在玩、还是在练手风琴。白宝鹏讲,如果练习不认真,邓小岚也是会生气的,比如邓小岚从北京回来,考察他们,不仅是叮嘱过练习的不会,连之前学的也一并忘了。邓小岚挺生气的。她拉着他们练琴的手一遍遍摁在键盘上,提高调门说,哎呦真糟糕,怎么又忘了?这还能学嘛!

哪怕离开了小乐队,白宝鹏对邓小岚还是又敬又怕,小学毕业后,青春期的男孩们开始学抽烟,觉得那样酷。但是白宝鹏不敢。特别是在自家院子里抽,邓小岚很有可能几步路就看见。

又敬又怕久了,容易变成习惯,白宝鹏最后也当了老师,他觉得这有个奇妙的渊源。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10)

白宝鹏(右)和第一届马兰小乐队队员王金龙(左)

白宝鹏在乐队的时候经常跟着邓小岚演出,后来就认识了幼儿师范学院的黄校长。白宝鹏讲,如果不是那次演出,他初中毕业后会去读技校,学汽修。倒不是瞧不起汽修,只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到了那个关口好像没有太多选择。不学汽修干嘛呢?他那时候把学费都交给学校了,但是因为和邓小岚演出,认识了黄校长,机缘巧合,他又去念了学前教育。

事实上,邓小岚经常带着他们演出。当初,孙志雪就是看到了小乐队在北京中山公园演出的照片,才被吸引过来。那场表演是为了献给《晋察冀日报》的退休职员,好些人是邓拓的老部下,他们对马兰尤为亲近。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11)

马兰小乐队第一次在北京中山公园表演

白宝鹏就是马兰小乐队的第一届成员,2008年,乐队的曲子练得像模像样了,邓小岚就带着小乐队的6个孩子外出去表演。

白宝鹏对第一次去北京的经历印象深刻。早上六点,七个人坐班车到阜平县城,从阜平县城转车去定州,在定州坐火车到北京西站,一天就过去了。从马兰村到县城是土路,路上满是碎石子,车屁股后面是扬起的灰尘,从定州到北京的绿皮火车慢悠悠的,混着各种人体味道和吆喝声。往返一次,白宝鹏的身子骨几乎要散架,邓小岚却往返了十几年。

合唱团在北京呆了一个星期。在中山公园,他们表演小提琴,手风琴版的《欢乐颂》《龙的传人》,没有灯光舞台,氛围轻松,大家很欢乐。然后邓小岚带着大家去了故宫、天安门、鸟巢。这些课本里才出现的名字,在六个马兰村儿童的眼前都变得清晰、炙热。好多年过去,那些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场景,白宝鹏怎么也忘不了。

这样的表演越来越多,邓小岚办乐队,办音乐节,几乎每一届马兰小乐队都去北京表演。再后来成立马兰花童声合唱团,登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总导演张艺谋为他们鼓掌:“太好了,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红脸蛋。”

那一天,全世界都听到他们的歌声。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12)

不一定要成为贝多芬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13)

白宝衡和白宝鹏就差了一个字,但两人不是亲戚,是队友。白宝衡如今在沧州师范学院读音乐学专业。

最近,白宝衡就呆在马兰村上网课。这段时间,他明显感到马兰村热闹起来。很多人慕名前来,他们被邓小岚的故事打动,来看合唱团表演。马路宽了,土路变成水泥路,村民在路边种上玫瑰。2020年,马兰村正式脱贫。村里有了干净的公厕,马兰小学的房子翻修了好几次,游客可以住进整洁干净的民宿,这些或多或少都与马兰村有这样一个合唱团有关。

六一那天,很多村民都知道合唱团要在抖音和歌手唐艺连麦,主持人金龟子也会出现,他们要为山区的孩子筹款修建音乐教室,要做一件大好事。在直播时,唐艺袒露自己也是大山的孩子,一步步跟着音乐走出大山,才有现在的成绩。连麦的男中音张大伟也是离开东北边境的家乡去北漂闯荡,凭着出众的歌喉进入文工团,在春晚和李谷一合唱《难忘今宵》。他有个想法,他想把抖音平台上打赏的钱筹集起来,回乡给儿童办音乐教育,马兰花合唱团的音乐故事给了他们许多启发。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14)

主持人金龟子、歌手唐艺和马兰花童声合唱团抖音连麦

从白宝衡的家走到月亮舞台不算远。五月底,白宝衡又去了一趟,天已傍晚,寂静无声。村里人讲,邓小岚就是累倒在月亮舞台上。他有些晃神,在年前,他回村里还和邓小岚在这里聊天。

在马兰村,邓小岚连办了四届音乐节,建一个漂亮的舞台一直是她的心愿。大概十年前,“月亮舞台”就有了图纸,因为创意出众,还在法国获奖了,有人想买,设计师刘阳还是将作品送给了邓小岚。

整整十年,设计图就只是一张纸,2021年,它似乎要变成现实了。

月亮舞台占地四百多平,利用当地的花岗岩和水泥拼贴成。舞台和观众席被一条小河隔开。月亮舞台像一轮“半月”,坐落在寂静的山谷里,庄严沉静。晴天,从对面的观景台向下俯瞰,舞台倒影和实体在河水中交相辉映,“半月”又组合成一轮圆月。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15)

邓小岚为马兰村的孩子们建的月亮舞台

作为乐队主唱,白宝衡渴望有一个体面的舞台。那时候,他胆小害羞,是音乐让他走向人群。小岚老师和他说,学音乐不一定要成为贝多芬,或者是周深那样的明星,但拥有音乐会让人快乐。邓小岚说,孩子们在音乐里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在年初,合唱团也在抖音上开了账号,及时地分享他们的节目。

马兰花开遍地兰(马兰花开十九年)(16)

马兰花合唱团的抖音账号截图

邓小岚病危的消息令孙志雪两难,邓小岚的友人告诉她,你好好考试,她希望你有一个好的结果。

三天后,在研究生复试的考场上,孙志雪穿着齐肩黑色长裙出现在考场,她表演了维拉·罗勃斯的《第二儿童组曲》,长笛演奏了《潘神之笛》和辛弃疾填词的《青玉案·元夕》。

没有紧张和出错,孙志雪优秀的表现一如既往。

七十九年前,为了帮助报社转移,抗击侵略者,村子里少了十九个村民,又多了一个女婴。十九年前,马兰村孩子不少,却听不到儿歌,在邓小岚的帮助下,这个偏僻的山村有了钢琴、吉他、手风琴和长笛,后来又有了音乐教室,音乐城堡,甚至一座别致的月亮舞台。超过200个孩子在这支小乐队里受到了音乐的启蒙和滋养,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此后与音乐结缘,对于这个村庄里的孩子而言,这些改变都比冬奥会上的那一场表演重要,马兰村多了许多东西,现在却少了邓小岚。

白宝衡给邓小岚谱写了一首歌,叫《师生情》。歌词里写道:“你让美妙的音乐进入我们心间,从此我们不怕孤单。”

3月26日,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考试成绩发榜,孙志雪专业课第一、综合成绩第一。她将录取信息做了截图,在微信上发给邓小岚:邓老师,我考上了。

直到今天,那条微信没有收到回复。

设计排版丨韩冰

作者丨舒月

图片来源丨 受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