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哀公九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江淮是哪儿造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淮是哪儿造的(江淮最初并不相通)

江淮是哪儿造的

《左传•哀公九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这句话清晰的传递一个信息,就是长江和淮河最初是不相通的。文本中出现的“邗”,吴地,位于今江苏扬州市北,京杭运河西岸。今扬州市有邗江区。邗也是水名,即邗沟,又名邗江、邗溟沟,就是吴王夫差在江淮间开凿的这条古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大致自今扬州市邗江区长江北岸至今淮安市楚州区淮水南岸。杜预注曰:於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

在《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也有记载:“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汉水”,又名沔水,即今汉江,源出今陕西宁强县,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北部与中部,于武汉市入长江。“云梦”,即云梦泽,故址在今湖北潜山县以南长江、汉江之间一带;一说包括今湖南境洞庭湖,恐不足信。

“三江”,泛指太湖平原众多的水道,或如顾夷《吴地纪》所释即太湖尾闾的松江、东江和娄江。此外说法甚多,但所指非限吴地,与此文义不合。“五湖”,后世解释不一:一说即太湖的别名,一说太湖及其附近四湖,一说泛指太湖流域众多的湖泊。集解韦昭曰:“五湖,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在吴西南。”索隐三江,按地理志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东北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故禹贡有北江﹑中江也。五湖者,郭璞江赋云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又云太湖周五百里,故曰五湖。

撇开三江五湖的索引和考据,统而论之,就是长江流域的支系,或者说是汇入长江的广阔水域,因为邗沟的出现,打通了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联系,给古时的水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让春秋时期的吴越秦楚形成便捷的有效沟通。

《百度百科》中写道:“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故名邗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古代淮河有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和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春秋晚期以前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却是隔绝的。吴王开凿邗沟之前,我国东南地区和中原诸州无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南船北上,系由长江入黄海,由云梯关溯淮河而上,至淮阴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达齐鲁。这既绕了路,又要冒入海航行的风险。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

这条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沟通,史称邗沟东道。当时因邗沟底高,淮河底低,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影响航运,故于沟、河相接处设埝,因地处北辰坊,故名北辰堰,后称之为“末口”。清《宝应图经》一书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上邗沟在宝应段的十三次变迁,其中《历代县境图》有一幅名为“邗沟全图”,图上清晰地标明了当年邗沟流经的线路:从长江边广陵之邗口向北,经高邮县境的陆阳湖与武广湖之间,再向北穿越樊梁湖、博支湖、射阳湖、白马湖,经末口入淮河。古代邗沟的景象在北宋诗人秦少游的《邗沟》诗中有生动的描述:“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邗沟虽在东汉已受重视,但至末年,地方割据,三国时为孙曹兵争之地,运道并不通畅。东晋时,邗沟渠化堰坝开始出现。当时引江水的方法是引江潮,潮涨时水从坝上溢流或有单闸,开门引潮,闭门蓄水。

邗沟的第二次修建是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这是在旧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邗沟南端水源开发最初是疏浚塘陂,引水济运,但常淤塞。当时邗沟运道自淮阴至邵伯350里,其中邵伯至瓜洲90里,都是平水不流动,有堰坝控制,自淮安至扬州水程要四五日。邗沟北流河段,河床坡度较陡,流速较大,夏季水大时,逆水船不易上行,因此北端修建北神堰,位置为古末口,主要以堰闸调节湖水。这次工程最大,分四段进行。605年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同年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南起江都,北至山阳。608年从通济渠向北延伸。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并用。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到了宋代修治加快,重点在解决淮河所带来的风险问题,进入邗沟工程修筑至运输管理的鼎盛时期。经过修建,这段运河的堤身用巨石修了十个滚水堰,堤上植树,还陆续在堤身开水闸及石涵洞,引水灌堤东农田。北宋末年运河堤已普遍修筑,堤上大量修筑漏池闸,控制蓄泄,河堤上已有斗门、水闸79座,其数量不下于明清两代。南宋由于金人多次南侵,这段运河骤然衰落。至元代这段运河虽较残破,但对后期拓展大运河还是有利用价值的。

邗沟开挖之初是用于军事,末口扼邗沟入淮之口,为江、淮、河、济四大水系的枢纽,不但是交通运输的要冲,且江淮地区发生战争,必争淮安。长期以来,淮安一直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的军事重镇。但随着历史的变迁,邗沟逐渐成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水上运输大动脉。东汉末期,邗沟即用于漕运。其后,经济中心逐步移向东南,邗沟漕运量不断增加。隋唐以后,邗沟是保障朝廷供给的生命线,当时漕运很艰苦,漕船容易失事,损失量很大。官僚们采取重刑,惩罚押送人员和船工。当时规定漕米从江南运至长安,损失十分之一的是死罪,但仍然还要损失半数以上。遇大灾之年,沿途饥民掏漕河中的剩米吃,可见漕米损失之多,绝非单纯为押运者偷盗。北宋时由于漕粮自江淮至汴京每年多至800万石,少亦不下600万石,为当时最重要的运道。明清两代,邗沟的漕运地位更显重要,每到运粮季节,有一万二千艘漕船,十二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省”。此后,邗沟入淮处末口迅速出现一个重要城镇——北辰镇。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北辰镇迅速繁荣起来,到隋唐时期成为楚州治所,并随着大运河的南北贯通,而成为漕运要津,商业贸易很兴旺,吸引海内处商人,白居易有诗句盛赞此地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