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创作《过往轶事》专题,接上篇,详细叙述分田到户的经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过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过程(过往轶事二十八)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过程

继续创作《过往轶事》专题,接上篇,详细叙述分田到户的经过。

我们应当记住1981年的夏秋之交,这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日子,农村土地大变革的日子,在我的家乡从此开始,这是1981年8月10日。

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领导班子决定,我们村的四个生产队,在夏收夏种结束后实行以大包干为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是我们小村子开始的一项巨大改革,也是全国的一个缩影。随着小村子群众大会的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领导的宣佈决定,确定实行以家庭承包土地的大包干。

这意味着实行了二十几年的大集体的生产模式结束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形式是彻底改革了。从这一天起,一大二公的集体化农业,在历史的长河中划上了句号。集体化,伴随着分田到户走完了它的历程。

广大农民从此告别大集体,告别大锅饭平均主义,开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分田到户的新的一种生产方式。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驿站。

但在当时的意识形态领域,从高级干部到大队最基层的负责人,还存在着走阳光大道,还是走独木桥的辩论,他们认为只有集体经营模式才是走社会主义的阳光道,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生产方式是走独木桥。直到后来,人们才有正确的认识,大胆改革打破思想领域僵化局面,解放思想,向不适应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形式,进行彻底改革。这是一大胆尝试与决策,历史证明这一变革,是成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集体土地,是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适合农民的一种生产管理模式。事实证明,大改革是正确成功的。

我们大队的各个生产队的土地大改革开始了。

要想把农业生产责任制逐一落实到每一户去实行大包干,却非易事,广大农民简要的直接了当地称之为:“分田到户”,绝大多数农民思想较为自私,在关系到每户、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上,绝对沒有退让和丝毫的迁就。他们可以说是“斤斤计较”“寸土必争”。绝没有哪个傻瓜干那种宽宏大量,将土地拱手让人的事。

在围绕如何将土地分配到落实到每户的问题上,上面总的指示精神是以人口为主,以口粮的多少为次的土地分配方案。

我们生产队农民在土地如何落实到户的问题上,全队农民就此展开激烈争论。劳力少,小孩子多的农民,赞成以人口数来分摊土地,而劳动力多,大人多的农户则提出,必须以家庭口粮数来摊派土地。

注:当年上级颁布的规定,各年龄人口段,每月口粮数如下,这里单指稻谷和虚岁。1岁8斤,从1岁起至10岁每岁加3斤,10岁时为35斤,11至16岁每岁加2斤或3斤,至16岁以上,为大人口粮,月为51斤。

双方唇枪舌剑般的争论不休,在队屋里坐着争论了三天,也是脸红脖子粗的吵了三天,仍无结果。

争论来争论去,小孩多的和大人多的两方:最后拍板决定,土地承包分摊,按人口50%,口粮数50%计祘分配。实行农业生产责任荆的如何分摊土地的第一步工作,在全生产队农户中,达成共识,作出了决定。

为防止往后出现波折反复,各户的户主在如何分摊土地的协议上签了字。若干年过后,小孩多的农户似乎在每人拥有的土地面积上吃了亏。

下一步是,着手丈量生产队的全部土地面积。

请看下文,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