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转载于企鹅号“历史文鉴”,未经授权不得抄袭、转载!

在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位君王,他热衷于称王,却屡屡错失纵横天下之大才,最终使得国家霸主地位不再,跌落神坛。他就是魏国的魏惠王。魏惠王在位期间正是当时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候,不过这一切当然得归功于前两任君主魏文侯与魏武侯。作为三晋之国的盟主和各诸侯国的霸主,魏惠王在早期还是有所作为的,也一度使得魏国的国力进一步提升,可最终魏国却一步一步衰弱,再无逐鹿中原的能力了,原因何在?

魏惠王是个昏君为什么名气最大(热衷称王错失大才)(1)

《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魏惠王

首先一点,便是魏惠王的四次称王。可以说,魏惠王的四次称王,也见证了魏国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四次称王的利害关系。

魏惠王第一次称王,也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开端。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卒,魏惠王与公子缓的王位之争引来了赵、韩两国的武装干涉,引发了浊泽之战,大败魏军。因赵、韩两国在如何处理魏国的时候意见分歧,魏军反败为胜。进而稳固了魏国的霸主地位。浊泽之战后,以魏国为主的三晋联盟因此宣告破裂。三晋联盟的破裂使得秦、齐两国蠢蠢欲动,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53年,魏国在对秦、齐两国的军事斗争中接连失利,并在桂陵之战惨败。魏国的霸主地受到威胁,于是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补救措施:迁都大梁、发展农业和结盟赵、韩。通过这些措施,魏国逐渐开始摆脱了困境。公元前344年,商鞅说服魏惠王去侯称王,促成了“逢泽会盟”,但这次会盟称王却更加激化了魏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时间。而后魏国与赵国合兵攻韩,齐国当此时机于马陵斩魏军十万,逼死主将庞涓,生擒太子申。马陵之战后,魏国开始由盛转衰。

魏惠王是个昏君为什么名气最大(热衷称王错失大才)(2)

桂陵之战对战图

魏惠王第二次称王,则标志着魏国霸权旁落,风光不再。

马陵之战后,齐威王通过邹忌变法使得齐国国力空前强盛,顺利替代了魏国的霸主地位。魏国此时国势颓废,再无与齐国争霸的能力,于公元前334年,屈身前往徐州,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盛会并互相尊王,史称“徐州相王”。这次相王,实则是魏国与齐国的霸主转移的盛会,此后,各国诸侯纷纷称王,周王室俨然不复存在。

魏惠王第三次称王,实为合纵连横旋涡中的无奈之举。

秦国在魏国与其他国家的纷争中修生养息,国力的到提高,迅速崛起,秦国利用张仪的连横之策连挫魏国与赵国,魏国开始与韩国退出合纵,加入秦国的连横,并在咸阳与秦王互相尊王。后来由于面对秦国的蚕食计划,在公孙衍的斡旋下加入五国联盟抗秦,并互相称王。飓风过境,伏草惟存,此时的魏国,就如同一根韦草,在风中左右摇摆,无可奈何。

魏惠王是个昏君为什么名气最大(热衷称王错失大才)(3)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照:咸阳相王

魏惠王最后一次称王,是魏惠王以八个邑的代价换来的。“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这也是晚年的老魏王心里的真实写照。

其次,魏国的衰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错失了太多人才。魏惠王开始偏信庞涓而失去孙膑,不听公叔痤之言而失去商鞅,最后又失去了张仪,也正是这些人导致魏国的逐渐衰败。

总的来说,魏国早期处于强盛时期,由于处于四战之地,如果能好好处理与周边国家的联盟,重用人才,秦国和齐国很难在以后的争霸中谋得一席之地。再加上魏惠王在面对战国群雄之间混沌复杂的局势,没有优秀的谋臣,缺乏准确的判断,并且四处出击,多线作战,导致其军事力量分散,与周边国家矛盾愈来愈严重,如此这般,泱泱大国终究双拳难敌四手,最终沦落为任人宰割的附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