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人民公社大集体时代,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一条心,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力量大!生产队里没有村霸,乌烟瘴气全趴下!因此,人民群众才有了争先恐后、众志成城,任劳任怨、满怀赤诚、不遗余力的激情燃烧、热血沸腾,去义无反顾、心无旁骛、责无旁贷的无私奉献,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当时风清气正,民风淳朴,奋勇争先的铁姑娘层出不穷,犹如雨后春笋。农村景色美如画。
一个国家如果教育资本化,医疗卫生资本化,房地产资本化,那么老百姓的就永无宁日。老百姓生活痛苦无幸福感,国家再富也不可能强盛!
沈浩2004年8月28日写道:“小岗村二十多年来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正气压不住邪气!公有资产无端被占有(公房、推土机、电脑等),村民的池塘被村霸在个别领导干部的支持下,强行养鱼,不让浇田,破坏农业生产,村民敢怒而不敢言。看!小岗村的邪气到了何等地步!”(《沈浩日记》第111页)
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待了六年,写下了十几本日记和工作笔记,从他留下的这些文字里,人们知道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知道沈浩曾经被人暴打,打得还不轻。
打沈浩的是小岗村的“村霸”,村霸占了集体的房屋、推土机;占了村里的池塘不让人浇田;公然拉走村里搞建设的水泥。多少年了,村霸为非作歹,村民忍气吞声。沈浩的到来,腰板挺直,凛然正气,触动了村霸的利益,于是就威胁,让沈浩“从哪来的,给我滚回到哪里去”!威胁不成就下黑手,对沈浩拳打脚踢,打得沈浩站不起来。
据报道,从1993年起,到小岗村的挂职干部就如走马灯一样,因为村情复杂,都无功而返,上级还曾派过一个刑警队长来当书记,以为能有所作为,仍然没站住脚。难怪当年凤阳的县委书记说:沈浩是一个英雄。
小岗村在世人的众目睽睽之下,竟然滋生出“村霸”这个毒瘤,刑警队长都镇不住,空降的书记都敢打,听来犹如天方夜谭,然而却是真实存在。
这件事,不知道人们想过没有,它为什么会产生?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反映出一个问题,农村分田单干之后,确实给乡村治理增加了许多难度,而不是减少了难度。小岗村是一个全国性标杆,沈浩是省级机关派驻的书记,按说都不应该发生“村霸”及沈浩被打的问题,问题的发生,证明分田单干之后,完全削弱了基层的组织能力,客观上造成了“村霸”滋生的土壤。
沈浩在小岗村工作了六年,小岗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改变了那里的生产关系,启动了合作社经营模式,清除了“村霸”产生的私利化土壤,这都很了不起,他所做的这些,非常符合小岗村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心愿,也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小岗村40年前,几乎家家都讨过饭,大多是女人去。但严金昌的女人韩秀英从来不去,都是严金昌自己去。严金昌个头高大,一表人才。
严金昌讨饭时也非常奇特——“式子不倒”,他不穿破衣服,每次外出乞讨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村上人还和他调侃说:金昌,你这是走亲戚呢,还是去“查门楼子”(指挨门要饭)?
他当然也背着袋子,拿着讨饭碗。到了人家门口,他也不吭声,也不做苦脸,只是微微地笑着,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就这样,他反而比别人讨饭讨得多许多收获。
人民公社大集体时期,严金昌家的屋前屋后,有两三分自留地种生姜,一二分自留地种辣椒、大葱,他还喂了两口猪。还有自祖父传下的一二十棵柿子树。当时一个柿子能卖5分钱,也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他经常把生姜弄到淮北去换山芋干,一斤生姜能换三斤山芋干。有一次他和严俊昌在固镇换了128斤山芋干,往家挑,挑不动了,就数着电线杆子挪脚步。
这样相对来说,严金昌虽然也是讨饭户,但是,他的日子要过得比其他社员好那么一点点,也就是睡地上垫席子——高一篾片吧。
当时驻队干部是宣传队的老张,是个法官,会讲,人称张铁嘴。张铁嘴办金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学习班。金昌当然也要申辩。
他说,你光看到鱼喝水,可看到鳃里漏?我一家八九口人,一天一人一斤粮总该要吧?一斤粮三角六(黑市价),一天是多少?一月是多少?一年又是多少?冬天了,该添件把棉衣吧;夏天了,也该有件把换洗的单衣吧?……说得张铁嘴直点头,只得说,严金昌也仅仅是个只够吃、不够穿的“暴发户”。
当年严金昌家有四间草屋,但只有三块门板。另一扇门是用芦苇杆扎的。
1981年2 月,县委书记陈庭元到小岗。到了严金昌家时说:这就是没有板门的“暴发户”。
在小岗村的红手印中,严金昌和他的父亲严家芝,都毫不犹豫地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后来分田单干后,严金昌一直在小岗村养猪,建有一个猪场,猪也养得不错。
严金昌家6个孩子8口人,分田单干时,他们家分到了30多亩土地。严金昌不无自豪地说:“分田到户第一年,我们就跨过了温饱线。大人、孩子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收获的水稻、大豆,将茅草屋塞得满满当当,花生只能堆到院子里。”
沈浩去世后,省里要组织一个报告团,选上了严金昌。这样一来,严金昌就更加的越来越顺风顺水了……
2015年,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严金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家中35亩土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出去。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分到的田地,严金昌为什么又要流转出去呢?严金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小岗村的土地状况,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就800元利润,他家35亩地一年有2.8万元。
现在流转价格也是800元/亩,等于不用耕种还能保留之前的利润,解放了家中的劳动力。
“我家三个孩子都开了农家乐,还有孩子开了澡堂和超市,收入都还可以。”严家昌满脸笑容乐不可支地说,“感恩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感谢分田单干胆子大、年轻闯劲足……”
现在“金昌食府”的金牌子,越来越金光闪耀,日进斗金。严金昌说:“光农家乐这一块,我一年就收入二十多万。”
小岗正在打造5A景区,新近还准备搞一个“弘浩书院”的文化景点。严金昌的“金昌食府”,农家乐,乐农家,也愈来愈充满其乐融融的氛围,整个小岗村都弥漫在一片氤氲详和的欢乐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