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4年,朱元璋想打张士诚,于是向刘伯温请教。

刘伯温沉思片刻道:第二步,拿下湖杭二州再围苏州,张士诚必败。

朱元璋纳闷道:那第一步呢?刘伯温苦笑一声:第一步可能让我们吃不了兜着走。

当时,朱元璋把刘伯温请进密室说:多年来,每次军事行动,您都是白天掐算,夜观天象,闻风嗅雨,使我军团势如破竹,我对您的能力是相当佩服。

如今,张士诚与我同称吴王,一山又岂能容二虎?当初攻打陈友谅时,你说张士诚绝不敢动,结果当真如此。

那么如今我攻打他,是否也没什么难度?

刘伯温立马否定道:当初张士诚不动,的确是因为“害怕”。

但他“怕”的不是我们,而是“怕”他安稳的生活受到干扰。

如今我们若主动攻打他,情况就不同了。

朱元璋又试探地问:那先生可有灭张士诚的妙计否?刘伯温沉思片刻道:第二步,拿下湖杭二州再围苏州,张士诚必败。

朱元璋好奇地问:为何不直捣黄龙?

刘伯温说:直接打苏州,湖杭二州必定倾力援救,我们胜算不大。

如果先拿下湖杭二州再围苏州,张士诚失去左膀右臂必败。

朱元璋闻言兴奋不已,但他立马发现了问题。

刘伯温说了第二步,可是对第一步却只字未提。

为解心中疑问,朱元璋请教刘伯温。

没想到刘伯温却苦笑一声说道:第一步如果走不好,很可能让我们吃不了兜着走,攻打张士诚更是镜中月水中花。

原来,刘伯温所说的第一步,是指西方的明玉珍。

刘伯温的意思是,如果不先把成都的明部安抚住,一旦起兵攻打张士诚,如遭明玉珍偷袭,朱元璋必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对此,朱元璋和刘伯温看法不一。

朱元璋认为“明眼子”(明玉珍是独眼)没啥本事,不足为惧。

可刘伯温却认为,明玉珍是朱元璋的第一劲敌。

明玉珍何许人也?为何刘伯温对他如此畏惧?

他原是西系天完红巾军徐寿辉的部下,为人十分重情重义。

陈友谅背叛徐寿辉将其斩杀后,派人给明玉珍送信,希望他效忠自己。

明玉珍擦干眼泪,让人将使者带到城外斩首,然后三军穿孝为徐寿辉发丧。

葬礼上,明玉珍嚎啕痛哭,如丧考妣,发誓与陈友谅不共戴天。

有一天,他的谋士刘祯对他说:您可以称王。

明玉珍说:那我如何对得起九泉下的皇帝?刘祯说:替先皇打江山才是为臣的本分,您觉得不是吗?

1363年正月,明玉珍即帝位,以重庆为都,国号大夏,谥徐寿辉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

不仅如此,他还迅速把大夏建成一个百姓安乐,士气高昂的大帝国。

尽管朱元璋并没有把这只独眼“猫头鹰”放在眼里,但刘伯温却看到他身上的帝王之气。

因此强烈建议朱元璋切不可轻敌,并且要主动去跟他建立友谊。

于是,朱元璋给明玉珍写信:我击败陈友谅用了三年,如今元王朝已行将就木。

眼下若你我通力,定能大败张士诚。

届时你在四川称你的皇帝,我在应天称我的皇帝,岂不美哉快哉乎?

明朝那些事儿有声听书(明朝那些事儿)(1)

明玉珍一眼看穿朱元璋,于是回信书: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能与您达成同盟,是我的荣幸。

吴王您尽管干您的事,我不敢说是你的坚实后盾,但绝不会给你添麻烦。

朱元璋收到回信后,自信地对刘伯温说:你看吧,我就说他成不了气候。

刘伯温一言未发,但他却十分清楚,在重庆那简陋的皇宫中,明玉珍睡觉时,仅剩的一只眼睛从不闭上。

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小觑呢?

然而,时也命也。

正当朱元璋与张士诚决战之际,明玉珍竟因忧劳成疾,在病榻上缠綿了一个多月后驾崩了。

临死前,他紧紧抓住儿子的手嘱咐道 :

我死后,千万不要暴躁,你年纪尚小,切不可出去争霸,四川是天堑,守住这份家业就好。

说完,他那只从不闭上的眼睛终于合上了。

朱元璋得到消息后,激动地跳了起来,他洋洋得意地对刘伯温说:这下可好了,灭他10岁的儿子,更加不费我吹灰之力。

刘伯温点头微笑,但他内心的一句潜台词其实是:若不是明眼子早逝,你与他的抗衡,胜负还真是难料啊。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即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98年的统治。

然而,伴君如伴虎,尽管刘伯温非常谦卑又十分忠诚,可仍然让称帝后的朱元璋忌惮提防。

加之小人的构陷,刘伯温最终竟悲情谢幕。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刘伯温跟了朱元璋8年,指引了他8年,就像养个孩子,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到龙椅上去。

落得如此下场,令人一片唏嘘。

明朝是一段极具传奇色彩又惊心动魄的历史。

有人曾调侃说: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

可天子守故门,君王死社稷,又是另一份气节跟担当。

明朝的硬气总结起来其实就12个字: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

不管是君还是臣甚至后宫女眷都秉承了这份气节,骨子里的傲气也着实令人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