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彻底灭绝了,长江鲟也已经野外灭绝,中华鲟难道也难逃厄运吗?

先说答案,人工增殖放流的中华鲟累计超过了700万尾,但野生的中华鲟数量仍岌岌可危,目前仍是极危保护动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重蹈白鲟的覆辙。

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中华鲟还是长江中非常长江的物种,渔民随便一网下去,就有可能捞起几条中华鲟。然而,葛洲坝建成之后,中华鲟的种群数量就急剧下降。到了2000年后,无论是误捕,还是科研捕捞,加起来都不超二三十尾。到了2013年,长江中再也检测不到中华鲟产卵,这意味着中华鲟离断子绝孙或许已经不远了。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1)

要知道,无论白鲟、还是中华鲟,都有着江海洄游的习性,每年的夏秋之际,成年的中华鲟都会从长江入海口溯游搏击3000多公里,来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然而,葛洲坝等拦江大坝的修建,相当于加上了一道门,直接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之路。

连产卵的地方都回不到,成年的中华鲟没有产卵场,自然不再愿意产卵,甚至有的直接撞向大坝,因而葛洲坝下游经常会看到中华鲟尸体。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2)

很多人可能会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事实上,中华鲟还真具备这个能力,直接在葛洲坝下游十几公里处选择了一个新的产卵场,但这无疑是下下策,不然也不至于种群数量如此濒危。毕竟,70年代长江检测到能繁殖的中华鲟个体超过1万尾,到了葛洲坝截流的80年代,骤减到2176尾,2010年估算只剩57尾,如今更是已多年未检测到。

中华鲟的濒危,罪魁祸首真的是没有鱼道的三峡吗?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三峡大坝是没有鱼道的,这问题毋容置疑。但三峡为何不预留鱼道呢?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3)

首先,三峡下游几十公里处,还有葛洲坝这座拦江大坝,七十年代修建的葛洲坝,压根就没考虑过鱼道的问题。需要洄游的鱼儿,连葛洲坝都跨越不了,就算三峡建设了鱼道,也没啥用处,无非徒增成本。

其次,三峡建设之初,专家认为四大家鱼没有过坝的必要,而需要洄游的白鲟、中华鲟、鳗鲡等过不了坝。这是因为,鱼道本身就是“骗鱼”的,就算建了,长江中的这些洄游鱼类也不一定懂得走。毕竟,只有类似于鲑鱼、鳟鱼等游泳跳跃能力很强的鱼类才能通过鱼道,这也是美国哥伦比亚河上的大坝都建有鱼道的原因。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4)

最后,三峡大坝的落差高达110多米,很难建设鱼道,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满足梯式鱼道的建设条件。

如果硬要说中华鲟濒危的罪魁祸首,也绝不是三峡大坝。下游的葛洲坝、环境的污染、过度的捕捞都与之脱离不了干系。但说与三峡没关系,也不可能。毕竟,三峡大坝建成截流之后,葛洲坝下游的产卵场水位会直接降低,进一步缩小中华鲟产卵地,甚至对中华鲟卵造成致命的威胁。

既不能洄游,也没有鱼道,难道中华鲟迟早也得走上白鲟灭绝的道路吗?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5)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真的能食用吗?

先说答案,无论是野外的,还是人工养殖的中华鲟都是一级保护动物,决不可能出现在市场上,更不允许食用,一旦违法杀害,必将面临牢狱之灾。

尽管三峡、葛洲坝没有预留鱼道,但专家还是提出了几个拯救中华鲟等洄游鱼类的方法。既然中华鲟过不了大坝,那就用人工引诱捕捞,将其人工送到上游去。但这个方法,似乎不太靠谱,毕竟从长江下游到金沙江,除了葛洲坝与三峡之外,还有着向家坝、溪洛渡等诸多电站。

其次就是人工增殖放流。目前,也只有这个方法最奏效。根据统计,38年来,已经累计向长江中放流超过700万尾中华鲟。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食用)(6)

有人看到这,心中不免有这样的疑惑:明明放流了几百万尾,为啥还说中华鲟是濒危物种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首先,放流的存活率很低很低;其次,放流的中华鲟到大海里生活后,不一定洄游,更加检测不到人工放流的中华鲟产卵。

至于前面所说,人工养殖的中华鲟也是保护动物,既不能售卖,也不能食用。有人可能会反驳说:经常在市场上看到。其实,市场上售卖的并非中华鲟,而是普通鲟鱼,一般是杂交鲟、施氏鲟、俄罗斯鲟等。至于如何区分中华鲟以及其他鲟鱼,欢迎懂行的留下评论互相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