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之后,《道德经》的第二章解读就完结了。

为了整体理解,我先把本章总的思想捋出来。

本章总的思想:

思维方式:一般崇尚高贵,这是个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老子让人们发现万事万物的互反关系。(第一句、第二句)

行动纲领:强调卑下为先的行动纲领,无为、不言,都是卑下为先的行动纲领。(第三句)

管理启发:落在统治、管理上,就是扶助,而非管控。(第四句)

一个核心,抓住事情的反面,让事情的反面扶助你,使得事情自动达到你想要的目的或者预期的效果。

逆向思维沟通(反向思维的深入)(1)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作焉而不辞”,其中的“辞”,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都做“为始”。

但是,在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则说明,“不辞”在《道德经》别的地方也在使用。当然,《帛书老子》在第34章,干脆没有这一句。

对这句话的解释,我以为,“不始”,很难解释。因为前面后面,都有很多地方说“道”是天地万物的父母,怎么又说,不为其开始呢?不通。

所以,还是应该做“万物做焉而不辞”,至于其字面含义,就以第34章“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解读,很清楚,不辞,就是说,“道”承担着为万事万物生长做基础的重任,而不辞让。

“生而不有”,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都没有这句,但是,在第51章,有“道生之,德蓄之,无形之,事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因此,说老子原文本来有“生而不有”这句话,也不应该算错。

“为而不恃”,意思是辅助,但是不掌控。故而,这句话把什么是无为,解释得很清楚了。

逆向思维沟通(反向思维的深入)(2)

有故事这样说:

中国的家长管理孩子吃饭,是手把手地教,或者直接喂饭。

而美国的家长,让孩子自己吃饭,放任不管,但是把给孩子喂饭的精力用在收拾孩子撒落的饭菜上。

前者是为之,后者是任其自为,辅佐其上轨道。但我以为,更核心的所谓辅助,是通过旁敲侧击,达到心的管理,而不是行动的管理。这在后面解释“行不言之教”的时候再展开说明。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后面两句话,是前面两句话的理由。

这里面有个关键词,“居功”,这是当前日常汉语里面常用的词汇。居功,就是摆资格,让人感谢自己。有强迫的意思,而老子向来强调的是,让人自动地感谢,而不是强行要求人家去感谢。不自然,失去了味道。

《道德经》处处强调守柔不争的道理,守住一头,让另一头自动来。不居功,也是这个道理。

如在第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所谓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如此说来,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很有所作为的。但是为什么要说成是“无为”呢?

我以为,无为的反面,就是拔苗助长。所以,无为,就是辅助。旁敲侧击,在因上下功夫,故而功夫下在暗处,所以显得无为。

甚至是,通过管理和控制你的偏好、你的动机,让你循着这个偏好动机自动达到某种目的或者状态。这就好像一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一点人为干预的样子。所以是“无为”。

逆向思维沟通(反向思维的深入)(3)

3)不言之教,何意?

一般说,“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以为不是,不言之教,是指不去控制你的行动,不要指令——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而是要控制人的行为动机,启发、或者旁敲侧击,使人自省,自己有动机去做事情,不是需要被动地去做。

这才是不言之教。

举例,有文谈女人遇险自救之诀窍:

说一个女人晚上下班回家,在楼道里被劫持了怎么办?说这时候你不要喊救命,而要喊着火了。因为你呼喊救命,邻居不一定愿意救你;而你如果说着火了,邻居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一定会出来看看,从而达到救命的目的。这就是影响了邻居的行为动机。

又如,一个女人被骗子在大街上打劫女色,骗子说是她丈夫,强装成两口子打架,拉她回家。

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呢?说女子不能喊救命,说他不是我丈夫。

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尽可能地顺手毁坏路人的手机、踢倒小贩的摊位,迫使路人基于自己的利益,找她和她的“丈夫”纠缠。

制造一个环境,或者在某个相反相成的系统中,环境所迫,使其生出特定的动机,不用教育,自我就把自己教育好了。

故而,让孩子吃饭,不如制造抢食的环境。

逆向思维沟通(反向思维的深入)(4)

深入统治和管理上,我们来拿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例证:

比如说:

计划经济时代,“抓革命促生产”,从中央到地方,领导干部不仅事无巨细地干预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而且还要“狠批灵魂深处私字一闪念”,可是农业生产仍然效率低下,原因之一是瞎指挥,再一个是农民没有一点生产积极性,普遍磨洋工。

等到了邓小平时代,政府从农业生产管理上全面收缩,只出台了一个基本政策——承包制: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就这一条,几年时间,中国农业迅速实现生产热潮,很快“油满缸、粮满仓”。

这二者的区别,前者,政府很忙很累很操心,但是农业生产还是搞不好,农民也不听话。后者,政府似乎啥都没干,农业就连年大丰收。这就是典型的“无为而治”的例子。但是政府真的啥都没干吗?非也,政府提供了一个制度环境,“创造”了农民的行为动机、或者行为偏好。

逆向思维沟通(反向思维的深入)(5)

又:

当代,最重要的经济课题,无疑是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追求,这是中国实现经济再增长的唯一途径。

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政府一直就很忙。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到处建立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各种政策补贴,忙的一塌糊涂,但是,“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总是跳蚤”。

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看一下,实际上,企业没有产业升级的动力吗?理论上来讲,是有的,因为只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只有实现技术进步,才能形成技术垄断,逃过恶性竞争打价格战的苦海。

但是,目前我们的企业,都在忙着干啥?

忙着骗政府补贴、忙着找市长(而不是忙着找市场)、拉关系、忙着炒房地产、忙着追求各种短期化投机项目。

也就是说,企业普遍的投机主义行为、普遍的拉政府关系行为,使得企业无法承担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任。

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和宏观环境,导致我们企业家有这样的行为动机。

如何引导企业家追求市场而不是追求市长?如何引导企业家追求长期投资收益,而不是短期投机收益?如何让企业家吧心思放到实体经济上,改进技术、管理、品牌,而不是追求房地产投机?

这就是无为而治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