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我们有太多人总陷入“想要成功”的焦虑,为了可以超越他人,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报了一堆以为可以走向成功的课程,或者是从一些成功者的手里获取了一张长长的书单,感觉只要拥有了这些,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

可事实却很残酷,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我们除了更加焦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任何提升,从而我们就再次回到自我怀疑的恶循环中。

迷茫焦虑读什么书(嗜书如命却依然焦虑)(1)

我们开始怀疑别人的课程就是在割韭菜,别人介绍的书不过如此,我们为了课程每天努力打卡完成作业,我们为了看书,努力划重点,做思维导图,可我们连成功的影子都瞧不见,唯一发现的是钱包在减肥的同时,我们还在原地踏步。

这其实是现在很多人的现实缩影,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心里渴望要学的东西很多,书架上摆着满满的书,电脑里、手机里收藏着密密码码的课程,有多少是收藏后再也没有打开过的?我也真的不好意思说出来,可我也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

我的这种焦虑是因为我感觉自己明明抓了很多东西,却要在握紧的时候怎么也抓不紧,它们就像沙子一样在我手上流失,最后在手上残留的只是依附在手温下的少量散沙。

迷茫焦虑读什么书(嗜书如命却依然焦虑)(2)

都说我们的底层逻辑要正确、要牢靠,然后才能构架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旦有了体系的牢固树干,才能把一个个知识点挂上去,最后我们的知识体系才会越来越丰满。

可事实是我们似乎读了那些成功者介绍的大部分书,可我们却丝毫没有他们半点成就,到底是我们看错了书,还是我们没有他们聪明,或者成功本来就属于小部分人?

最近看了一本周岭的《认知觉醒》,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是走进了“以为读书就能成功”的死循环,我正如书中写到的那样:明明在很使劲的努力,可是却对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迷茫。

迷茫焦虑读什么书(嗜书如命却依然焦虑)(3)

看完这本书后,我醍醐灌顶,原来读书可以改变一切,是没错的,只是我连最基本的阅读方式都用错了,所以看我自己花了那么久的时间在使劲努力,可始终却没有明显的成绩出来。

当关上书的那刻,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其实问题提出的同时,我已经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就像书中所说的,“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迷茫焦虑读什么书(嗜书如命却依然焦虑)(4)

1、那些“嗜书如命”的人只是在假阅读

《认知觉醒》给我们分析了当前两种“嗜书如命”的人:

这种人在完成购买的举动后,就以为书中所讲的知识都已经为我所用,似乎只要把这些书买回家,自己就成了塔尖上的人。

可真的到翻书的那刻才发现,书里的内容并没自己想的那么容易理解,翻个几页兴趣没了,然后自我安慰说这些书可能并不适合自己,接着继续刷手机,再去发现新的书单,最后又是一个购书的循环,而那些看不了几页的书最终只是书架上的摆设。

迷茫焦虑读什么书(嗜书如命却依然焦虑)(5)

这种人读书极快,就像现在出去吃快餐一样,只讲速度不讲质量。这群人称得上“嗜书如命”吧,只要别人说好的书,他们一本都不落下,然后疯狂地读,快速地读,因为在他们眼里,不读快一点,还有那么多书怎么来得及。

的确这种人一年可能读个上百本书,别人一说某本书,他就会说,“这个我看过,那个我看过”,可真要让他说点什么来,却发现脑子有点空白。

迷茫焦虑读什么书(嗜书如命却依然焦虑)(6)

这些不正是假阅读吗?也许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好一些,最起码他们有读了,而不像第一种人只是把书买回来当摆设。

但第二种人可能更焦虑,在他们的眼里明明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完成阅读,可为什么却没见自己有任何改变呢?脑子依然一片混沌,理不出自己想要的清晰目标。

我自己其实就是这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的混合体,书架上有未拆封的书,同时也会一个月看上好多书,可脑子里却还是一片混乱。

他们希望只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少吃几口饭就能变瘦,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就能立即改变……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书来改变自己,却发现看的时候像是获取了所谓的知识,可当我们把书合上的那一刻,我们跟这本书根本没有建立任何的联系。

迷茫焦虑读什么书(嗜书如命却依然焦虑)(7)

“知识消化不良”的症状是,得到回答跟没得到一样,读了书跟没读一样,记了笔记跟没记一样,参加了培训跟没参加一样。想不到和自己的联系,加工不出自己的应用,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转变不成自己的能力。—《这样读书就够了》

我们还是原来的生活方式,还是以前的做事方法,没有实践,没有行动,书本上的知识还是在书本上,没有成为我们的技能,所以,怎么改变?

2、阅读是最低成本的投入

书籍是传承思想的最好介质,顶级的思想都能从书籍中找到,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找到行业里顶级的思想。这些思想通过书籍被清晰无误地记录下来,简洁精练,甚至还经过了上百年时间的沉淀和检验,而你只要花上几十元就可以直接获得。

在《认知觉醒》中周岭其实很直白的剖析了我们大部分陷入焦虑的人的最根本问题。明明阅读改变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到我们就不行了呢?

迷茫焦虑读什么书(嗜书如命却依然焦虑)(8)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跟作者交流,这种成本极低,只有几十块而已,我们就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获取他们的成功秘密,但是我们往往把这种唾手可得的知识当成了配角。

我们沉迷于听书、听干货、听讲座、买课程,似乎只有高投资才会有高回报,这也是我一直陷入的迷茫,直到我看了《认知觉醒》这本书,才认识到,自己是真的陷入了知识付费的怪圈了。

通过读书提升自己是正确的,可就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读,这才是最关键的,我们都用错了劲。

周岭说:“读书要先学会选书。选书比读书本身更重要。”

我们在迫切想要改变的时候,往往就是病急乱投医,听见哪个名人说哪本书好,我们收进自己的书单,好像我们只要买了这本书就离成功很近了,可我们并没有想过,这本书是不是我们现在所需的。

我们要通过读书去改变是没错的,错的是我们跟那些厉害的人所在的阶层不同,大家层次不同,而当前所需改变的东西也不同。

在我的理解就像游戏通关一样,明明自己还在第10关,偏偏要拿第10关的装备去打第100关,这不是找死嘛!就算第100关的大佬把通关秘笈给到我们,我们没有经过一关关的操练,最后只会被碾压到失去信心。

所以周岭在书中强调“一定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不是鸡汤

我们很多人都听到“熟能生巧”这个成语,可又有多少人相信它的力量呢?我想真的是少数,又有多少人会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是夸张的比喻呢?

迷茫焦虑读什么书(嗜书如命却依然焦虑)(9)

至少我曾经一直觉得一本书读个100遍,这有点过了,能读个10遍就了不起了,更何况我以前在追求看书的数量时,我就从来没有把那些书翻看过第二次,我看似是读了不少书,却依然没有改变我的现状。

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

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

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读了100遍

我们在以为夸张的时候,这些人早已傻傻地这么做了,可我们还以为自己很聪明,在到处找捷径,而“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犹太人的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用神经科学的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这让我想到我在教女儿做10以内的加减法时,也正是在大量重复着这些内容,倒过来倒过去,从陌生到熟悉,仅仅这些数字,在长时间的练习中才真正的熟记于心,而从刚学习到熟练远超过100遍。

我想我们小时候刚学习的时候也是如此,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反而觉得这种方法很傻,在没有掌握基础,也就是地基没打牢的情况下,还在不断地往上搭建,一味地追求着进度,却忽略了质量。

这种种的原因还不是因为我们太过急于求成,可当我们了解了成长应该有的规律后,我们就该重新审视自己,只要认清事实,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若不改变,过个5年、10年的,我们还不是老样子,那何不从最简单的开始改变呢?

迷茫焦虑读什么书(嗜书如命却依然焦虑)(10)

《认知觉醒》值得推荐,全书分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和下篇:外观世界,借力前行,共8大章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这本书对于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极度焦虑的人来说,会让你有种豁然开朗的觉醒!

#今天看了一本好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