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笔者作为本地赛教课的评委,对初中、高中语文共10节课进行了听评。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在上课中都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将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来,以供各位同仁研究,思考,解决。

高中奥赛的教学如何开展(咸阳市育才田家炳中学王卫涛)(1)

陕西省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咸阳市教学名师、育才田家炳中学科研主任王卫涛

赛教时,因为是规定时间(90分钟)内进行备课,就需要参赛教师对文本有一定的独自解读能力,特别是对文本的挖掘,要有一定的深度。可事实上,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既没有教参和其它辅助备课资料,又没有别的老师可以进行商讨。文本的理解,深度的挖掘就只能全部取决于参赛教师的基本功。时间紧,教师会紧张;基本功不扎实,很难讲透文本。这也就是为什么赛教课中许多老师讲的“浅”的原因。而要让课堂“深”起来,功夫就得训练在平时。教师们平时备课时一定要能丢开教参,进行“裸备”,自己研读,深刻思考,进而明确每一篇文章的写作内涵及教学目的。这样,再来备赛教课时,才不会讲的太浅。

上课时,因为时间短(20分钟),许多参赛教师都表现出“忙乱”的情形。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家在课的设计上,条理性不够清楚。条理不够清楚就会导致环节不清晰,问题没有递进性,达不到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更有甚者,东拉西扯,没有中心,没有目的,想哪儿讲哪儿。课的设计重在流程的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流程就可以支撑起一节好课。所以,要克服“乱”的问题,在流程的设计上就要多思考。思考教学过程分几个环节,思考环节的时间分配,思考环节的连贯性、递进性、科学性。而这个功夫也是要在平时上课中多加注意和认真练习的。

一节20分钟的赛教课到底要讲什么?不讲什么?哪里详细?哪里简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清楚。而大部分老师在课内容的取舍上都容易犯难,不够坚决,更不要说大胆了,许多人都存在“贪多”的毛病。老师们都有这样的观点,语文课要讲的内容太多,上课时间又短,老害怕讲不完。所以,从开始上课,嘴巴就讲个不停。有时下课还没有讲完,这就是典型的不会取舍。实际上,取舍教学内容,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需要在平时进行训练。取什么?舍什么?都取决于教学的目的。语文课堂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很多,若没有取舍,胡子眉毛一把抓,赛教课就会手忙脚乱,浅尝辄止。教师们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有了这个“取舍”的意识,教学内容的取舍就变得简单了。

细致的讲解在平时的课堂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短时间内的赛教课上,要是教师讲的过细,往往会影响后面环节的展开。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就发现有老师沉浸在文言文的翻译上,带着学生,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这样过细的做法,放在赛教课中就绝对是不合适的。那是不是说,赛教课就可以粗略的讲解呢?也不是。赛教课应该是该“细致”的地方“精讲”,该“粗略”的地方“一带而过”。不要在不该细致的地方细致,不该粗略的地方粗略。否则,就会出现前松后紧,草草收场的情况。那么,哪些地方要“细致”,哪些地方要“粗略”呢?我认为,赛教课中,能讲解的地方宜“少而精”,要引导的过程应“细而久”。

这里说的的“低”,是说教师上课时的教育理念站位太低。赛教课上,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就知识讲知识的境界。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等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考虑的不是很多,或者没有考虑。新的教育理念若没有,很自然也就无法体现在了课堂。教师上课不能拘泥于知识的传授,要结合文本分析,接着跳出文本赏析,最后以文本为例子提升能力,形成素养。理念先进、超前,站位就高,就会自觉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些教育教学理念,让课堂与众不同。

赛教课中存在的这些典型性问题,要是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解决,要是不通过加强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解决,就会在赛教课中暴露无遗,也会对赛教课的成功造成巨大的影响。


延伸阅读:

参与了一场同课异构活动之后……丨课堂反思

渭南白水县收水中心校薛婷婷:一堂音乐课带给我的思考丨课堂观察

广安市武胜县街子初中符礼科:听课时要善于分析课堂现象丨课堂观察


编辑:关中小伙

高中奥赛的教学如何开展(咸阳市育才田家炳中学王卫涛)(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