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不能老在一条路上跑,这样艺术生命是不会长久的。”这句话几乎是陈宝国艺术人生最自觉的总结。1982年即以“冷面小生”风靡大江南北,如今新剧《老酒馆》在北京卫视一亮相就登顶收视冠军,很多人感慨,国剧风水轮流转,陈宝国每一次转身都踩在了“点”上。

陈宝国吐槽小鲜肉(不玩微信不玩微博也不上网)(1)

2001年《大宅门》白景琦的横空出世,将出名很早的陈宝国再度推上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本人也承认《大宅门》是自己“演艺生涯划分为上下半场的一个分水岭”。接下来,古装历史正剧井喷,陈宝国再度赶上了“风口”,从《武则天》中懦弱文气、暗弱无断的唐高宗李治,到《汉武大帝》中雄才伟略、气吞山河的一代霸主汉武帝刘彻,再到《大明王朝1566》中深谙权术、至阴至柔的嘉靖帝朱厚熜,陈宝国凭借表演难度极大的帝王形象坐稳了中国历史剧的头把交椅。近十年,陈宝国的演艺版图选择了江湖之远,从深宅大院、皇宫朝堂走向街头巷尾、乡野村落,食尽人间烟火,与其说是古装剧衰微的无奈,不如说是他主动寻找的突破口。2011年《茶馆》中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王利发,《钢铁年代》中正义耿直的炼钢工人尚铁龙,《老农民》中血气方刚的农民牛大胆……几乎集齐“工农兵”等各行各业的小人物。眼下,年代大戏《老酒馆》中的掌柜陈怀海,这个被他本人誉为“三生有幸”的角色将继续成为陈宝国演艺生涯中的又一次弯道超车。

陈宝国看起来不怒自威,真正接触起来却并非如想象中那般不苟言笑,甚至还有点反差萌,时不时以他特有的冷幽默化解冷场,并且金句频出,让人忍俊不禁。听他侃侃而谈“陈怀海”诞生记,就可以发现“踩在点上”不是偶然是必然。

陈宝国吐槽小鲜肉(不玩微信不玩微博也不上网)(2)

“正逢其时”:这个年纪来了这么一个角色是我的运气

《老酒馆》以大连好汉街的一家山东老酒馆为舞台,将1928至1949年20余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与人文景观,浓缩进一个小小的酒馆中。这方舞台上最耀眼的非酒馆掌柜陈怀海莫属。他是好汉街的主心骨,也是全剧的灵魂人物:“陈怀海的特点,一是接地气,二是风趣幽默, 谁都能相处,关键时刻他又能豁得出命来,中国男人的这股子精神气在他身上尤为明显,”陈宝国说。

相较于陈宝国之前气场强大的各类人物形象,《老酒馆》中的陈怀海则更像一个慈祥的长辈,他身上一以贯之的“义”让陈宝国尤为钦佩:“为男人为父为兄弟,他都是一个英雄,是仗义二字行天下,能够演这样的一个人物,我真的感到很骄傲。”在自己塑造的人物长廊中,陈怀海这个角色也许不是最特别的,却最能直击陈宝国的心灵:“要说演过的人物也不少,但是最缺的应该是这么一个人,他的身上有很多我们向往,崇拜的东西。往前倒三年,往后推三年,我都最喜欢陈怀海。”

陈宝国吐槽小鲜肉(不玩微信不玩微博也不上网)(3)

剧中陈怀海历经坎坷,早年在关东山中抬参,山场子水场子里都滚过,好容易保住了命,仇家毁掉了他的家庭,一双儿女走散了,妻子也跟人跑了,最后跟着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闯关东到大连开了酒馆……诠释这样经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物并不容易,必须让自己的情绪时刻饱满,当情绪到达顶峰之时,泄洪的唯一方式就是流泪。陈宝国表示,拍这部戏几乎是一场哭戏接着一场,简直是把前半生攒着的眼泪都留到了这部戏:“拍了四十年戏就哭这一把吧!哭戏是人物需要的,也可能是这几年对生命的感悟到这时候了,既是剧本角色要求的,也是借着人物在宣泄情感。”陈宝国在多处场合不止一次地感叹过,陈怀海一角对他来说是“正逢其时”。“我到这个年纪来了这么一个角色,是我的运气。我在生命中所悟到的,都对理解这个人物有帮助,而且在演的过程当中也借着角色表达了一些我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感悟。”

陈宝国吐槽小鲜肉(不玩微信不玩微博也不上网)(4)

求一“真”字 :开机前的案头工作就准备了四五个月

百余部影视剧作品压身,然而每次接到角色照例会花上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除了对剧本烂熟于心之外,还要翻阅大量关于人物当时所处的年代环境的背景资料。对陈宝国而言,每个角色都是崭新的:“20岁的时候很想表现,到40岁的时候,我就想就要一个真字,演戏没有什么技术,就是演人的内心。”

《老酒馆》是高满堂以记忆中父亲的一爿小店为原型创作的,这条好汉街上五行八作,有茶馆、当铺、药房、点心铺、扎纸铺,这其中就有闯关东下来的父亲开的山东老酒馆。高满堂怀着崇敬的心书写父辈的故事,陈宝国在塑造角色时也肃然起敬:“我是当成我的父亲来演的,跟其他角色会不太一样,内心会多一层崇敬感。”为了完美还原剧本形象,开机前的案头工作就准备了四五个月,陈宝国在心里把角色完整预演了几十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状态都做了精细的设计,拍戏时依旧每天做功课,600多场戏大量的台词,在对戏时已经是完全脱稿。连导演刘江都感叹道:“他是剧组最用功的,每天晚上都会做功课,头一次见男主角在现场是不用带剧本的,这个太厉害了。”

为了保持足够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陈宝国在剧组的日子每晚回屋都会闭门谢客,拒绝参加任何与拍戏无关的活动,哪怕高满堂上门,只要不是说戏,都只能“到点就走”。

陈宝国吐槽小鲜肉(不玩微信不玩微博也不上网)(5)

重开酒戒:剧组特意从东北进了200斤小烧

既是《老酒馆》,岂能无酒?为此陈宝国重开十年的酒戒。为了营造更加真实的戏剧效果,很多重场戏都是杜绝“掺假”真枪实弹地喝酒,剧组特意从东北进了200斤小烧,回忆起与秦海璐斗酒的一场戏差点将自己喝倒,陈宝国连用了三个“没办法”感叹道:“原本是戒了若干年的酒,老酒馆开了酒戒,没办法;还收不住了,没办法;戏好,没办法,就得喝。”

同为演员出身的刘江导演自有一套导戏原则,既懂戏也懂得心疼演员。陈宝国并不避讳自己是那种在现场需要反馈的演员,回忆起过去拍戏时,曾碰到一些完全零互动的剧组,副导演喊完停之后导演监视器屋里鸦雀无声,演员心里没底也没感觉。“这次不一样,我刚拍完一场哭戏,这个场景的门还没走出去,对面导演的关门声已经传出来,下一秒迎面就看到导演挂着泪就向我走来了。”陈宝国坦言,导演给予的这种信心,对演员日积月累的感觉培养太重要了。不仅如此,剧中的每一场哭戏,刘江都跟着从头哭到了尾,甚至常常是演员止住了哭,刘江还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持。令陈宝国倍感钦佩的还是刘江对艺术尽善尽美的执著坚持,整个后期也是他亲力亲为,每个镜头反复衡量挑选,无异于三度创作:“冲着这点秉性来说,我俩特别投缘,都是拿戏当命的人。”

陈宝国吐槽小鲜肉(不玩微信不玩微博也不上网)(6)

半生“戏痴”:日常粗茶淡饭,每天一锅豆粥

“名利都是过眼云烟,作为演员只有一个真理,就是用角色说话。”陈宝国从演半生,心无旁骛,甘为“戏痴”。相较于表演话题的侃侃而谈,聊起日常生活,陈宝国明显寡言少语得多。他一向坚持“个人生活是最后一块领地,演员要保持神秘感”,最多分享一下自己的养生之道:“我从不乱吃保健的药,就是日常粗茶淡饭,每天一锅豆粥,早睡早起,这样坚持下来。”还调侃自己“常年吃豆子,现在见了豆子就上瘾”。

谈到业余爱好,与他年龄相仿的演员都玩得有声有色,比如王刚是古玩字画鉴赏圈的个中翘楚,张丰毅自称打了几十年的篮球,座右铭一度为“不打麻将打篮球”。而陈宝国却调侃自己是个“没趣儿的老头”:“我不玩微信不玩微博,也不上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粉丝。”真正痴迷了半辈子的就是演戏,“演戏是我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有戏演,只要有活干,对我来说就是挺完美的事儿。”

前不久在《老酒馆》的媒体看片会上,陈宝国满怀深情地向观众喊话:“2000年《大宅门》播之前,我就曾说过,你们等着看好戏!相隔20年,今天《老酒馆》要播了,我还是那一句话,你们等着看好戏吧!”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