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明朝爱好者极多,简称"明粉",大概因为明朝是整个封建皇权社会统治中华大地的最后一个汉族政权,所以很多人对明朝有一种偏爱,甚至为明朝创造出一句流传甚广的名句"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并且把这句话说成是明朝祖制和国策。

小编也喜欢明朝,于是到处寻找关于这句振奋人心的名言的出处,结果发现这句话并非是所谓的明朝祖制,也没有哪位明朝皇帝说过类似的话,从意思上来说比较相近的语句出自一名文人所写的笔记。

明朝历史上最坚强的王朝(最牛的传言明朝)(1)

明朝正德年间的进士敖英在其所写的笔记《东谷赘言》中评价北宋的靖康之变时,对比本朝而写下评述,原文是: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其朝鲜、安南、琉球、曰本、占城、暹罗、满剌加诸国,乌思藏、童卜韩、胡奴儿于诸司,朵颜,赤斤、阿端、卜剌罕诸卫,奉法尤谨,朝廷待之,恩礼亦有加焉。呜呼,盛哉!"

这段话里面概括了那句名言的前半部分,至于后半部分就是网友们根据明朝的实际历史补充上去的。

明朝历史上最坚强的王朝(最牛的传言明朝)(2)

"天子守国门"是指明成祖朱棣的迁都

朱棣是造反起家,抢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并且在南京登基,但南京是江南文人士大夫的地盘,这些文人士大夫风骨奇佳,对于朱棣的篡位是百般的不配合,当时的文人领袖方孝孺(浙江宁海人)甚至宁愿被族诛也不愿意服从朱棣,长期在边疆和蒙古人作战的朱棣军人气息更足,于是在刚率军进南京时杀掉了包括方孝孺在内的一大批反对自己的文人士大夫,暂时的压制住了反对的声音,但反对者的声音并没有消除,只不过迫于朱棣手中的刀沉积了下去。

明朝历史上最坚强的王朝(最牛的传言明朝)(3)

朱棣登基后支持郑和下西洋,这个事件又将朱棣和文人集团的矛盾掀了出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就是郑和的几次下西洋是发了財的,但这个財全被朱棣个人收入囊中,比较重商的江南文人集团没有得到一丁点好处,于是围绕着下西洋又起了不少争斗。

明朝历史上最坚强的王朝(最牛的传言明朝)(4)

再加上明朝在朱元璋建国后的北伐中并没有对元朝残余赶尽杀绝,长城外的蒙古人还有一定的力量,且一直还是最主要的敌对方,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联络不便的情况下,要想及时对蒙古人的军事行动有所反应就必须缩短指挥距离,于是朱棣想起了迁都并实现之,迁都的目的除了更方便的指挥对蒙古的作战,最主要就是离开江南这个让朱棣倍感掣肘的地方,毕竟朱棣在做王爷的时候长期镇守北方,对那边的掌控权远远超过南方。

明朝历史上最坚强的王朝(最牛的传言明朝)(5)

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出现过明英宗率大军出征瓦剌,明代宗死守北京城,明武宗出长城亲自率部和蒙古人作战的情况,整个明朝统治期间北方始终是最大的军事战略方向,于是有了后人"天子守国门"的总结,虽然朱棣本人和后来所有的明朝皇帝未必就有这个想法,但从实际效果却造成了"天子守国门"的情形出现。

明朝历史上最坚强的王朝(最牛的传言明朝)(6)

"君王死社稷"是指崇祯皇帝的殉国

主流史书上的明朝是从公元1644年截止,并且把崇祯皇帝视为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而崇祯皇帝也是明朝历史上最让人同情的皇帝,即使他在位期间明朝的局势没有更坏,只有最坏。一切都源自于崇祯皇帝的殉国,崇祯皇帝在内外双面夹击的情况下,始终将长城外的满清做为最大的敌人,虽然最后导致了明朝因为两线作战的不利而亡,但崇祯拒绝南下而在煤山上的殉国还是给后人留下了"君王死社稷"的完美谢幕。

明朝历史上最坚强的王朝(最牛的传言明朝)(7)

至于到南明时,做到了君王死社稷的皇帝仅仅自有隆武皇帝一人而已,弘光皇帝在清军打到南京城下时早早的就逃跑了,永历皇帝更是潜逃出国避难。所以"君王死社稷"也是要君王有死社稷的勇气才存在的,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面对死亡说不的气魄,即使他们投降或被俘也会被清廷所杀,但是恐惧终究是大过了抵抗的勇气。

明朝历史上最坚强的王朝(最牛的传言明朝)(8)

综上,如今大家最赞赏的"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所谓明朝祖制仅仅只是大家美好的想象,当然明朝的历史是契合这句名言的,最主要的是大多数网友对清朝末期的一系列举措深深的感到不满,于是相对壮烈的明朝就成了最好的对比对象,这才有了大家杜撰的这句激昂的大国国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