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爱国的正确姿势(爱国三问)(1)

爱国,是人们对祖国的支持与热爱,是联结个体与祖国最牢固的情感纽带。

如同对母亲的爱一样,爱国近乎天性。人们从朴素情感出发,经过实践深化,达到理性升华,形成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爱国,本不是一个问题,也不应成为问题。但是,关于为何爱国、如何爱国的争论,时不时在舆论场泛起。

这就有了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从价值层面说,爱国具有共通性。

爱国始终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国情实际各不相同,但是在爱国问题上都有共同的追求与倡导。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尽管对于“爱国”的理解或有差异,但是礼敬爱国者、唾弃卖国者,却是东西方各国广为接受的一个基本共识。

那些伟大的爱国者不仅被本国人民视为民族英雄,也拥有超越国界、阶级、种族的影响力,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记忆。

反之,一个人不爱国,甚至欺骗祖国、背叛祖国,在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丢脸的,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从内涵层面说,爱国具有历史性。

爱国,既是五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常写常新的主题篇章。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譬如封建士大夫同社会主义新人,对于“爱国”的理解和实践自有共通之处,但其内涵和外延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需要我们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地看问题。

一个人是否爱国,一件事是否符合爱国主义要求,应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而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苛求前人,我们自己也无法达到只有后人才能抵达的思想境界。

若以现代眼光观照,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岳飞力抗金兵,史可法血战扬州,等等,这些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其认识和行动与当下必然存在差异。如果因此抹杀他们的爱国情怀,就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就贬低了中华文化、否定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和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爱国主义。

曾经,舆论场上有关于“岳飞究竟是不是爱国者”这样的讨论,其实质就是落入了机械化理解爱国主义的窠臼。

从实践层面说,爱国具有多样性。

历史、地理、思想、际遇的差异性,决定了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方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要建立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就必须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在这个过程中,要清醒认识到,爱国是“底线”与“高线”的辩证统一,是基本要求与崇高追求的有机整体。

一个人不做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事情,就坚守住了爱国的底线,达到了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能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进而能不停留在口号上,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进入了爱国的更高境界。

要区分层次、区别对象,每个人都不能苛求别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样式爱国,爱国者也必将受到历史的褒奖、时代的礼赞。

将开放、理性的爱国精神引向偏激、狭隘的道德审判,既是“低级红”,又是“高级黑”。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屈原一生以强国安民为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至死怀报国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戚继光建军抗倭,“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孙中山为革命奔走,“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夏明翰从容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及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再到新时代的黄大年、南仁东、黄文秀等时代楷模……

说英雄,谁是英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们以卓越的贡献成为爱国主义群像中最闪耀的星光。

同时,历史也不会无视星光背后,亿万普通中国人以爱国情怀铺就的“天幕”。

尽管绝大多数的人没有机会走到时代的聚光灯下,但是他们踏实地工作、热情地生活、真诚地爱国,为星光得以熠熠生辉构建起质朴的背景,为爱国志士的挺身而出提供了强大的群体驱动力和社会心理支撑。

没有惊天动地事,也是无名爱国人。亿万人的涓滴汇流,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在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特别是“东升西降”已成趋势的时代背景下,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题中之义。

当此之际,我们有必要放下无谓的争执,不时重温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发出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