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今天的山东省简称为鲁。鲁,得名于周公长子伯禽的初始封地,今河南鲁山县。《诗经·閟宫》记载:“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
叔父即周成王的叔叔周公,元子即周公嫡长子伯禽。伯禽共被册封了两次,第一次被封在“鲁”,在周公东征之后,被徙封于东夷奄国故地,把“鲁”之名从中原带到了东方。
与此同时,太公望被封于薄姑国故地,建立了享祀六百余年的姜氏齐国。姜氏齐国具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太公握征伐大权,收鱼盐之利,桓公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田氏代齐之后,更是一度与强秦分庭抗礼,并称东西二帝。稷下学宫之宏大,临淄都城之繁华,亦并世无两。
那么,具有辉煌灿烂历史的齐地,由何得名呢?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意思是田地里的稻麦吐穗后上面的高度一样。但许慎没有说这就是齐地之齐的意思。王献唐先生据此提出,齐国的得名是由于农业,齐是穧(收割)的象形字。
也有一些人根据齐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来进行推测,不过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康殷先生认为齐的意思是切割得整齐划一的肉块。王树明先生认为齐的意思是三枚无箭或有箭的镞头,是远射兵器的摹画。
以上几种解释,都是通过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但是,齐地之齐出现的时间很可能早于甲骨文、金文、小篆。《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羆。”
元朝人于钦编纂的齐地地方志《齐乘》则记载:“逄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出,始封于逢,在开封逄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逄公”。此北齐之国便可能是逄伯陵之国,最晚在商朝初年便已有齐之名。
地名之齐在前、文字之齐在后的矛盾,不是靠文字训诂可以解决的。在《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提出“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用齐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来解释齐地的得名,更具有说服力。
“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封禅书中详细记载了齐人祭祀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八神将的原始宗教习俗,其中天主为八神将之首,天齐则为祭祀天主之处。那么天齐是什么意思?天主又是什么神?齐人为何要在天齐祭祀天主?这些问题搞清楚,就能理解太史公那句“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了。
解道彪《齐记》云“临菑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於常,言如天之腹齐也”。齐通脐。天齐渊因为泉水涌出像天之腹脐,所以获得了天齐之名。
关于天主与甲骨卜辞中帝、上帝的关系,陈梦家先生认为:“殷人有“帝”,而周人于“帝”外更有“天的观念,帝与天并无很大差别”。主要差别在于商人的帝与商王不是父子关系,而周人的天与周王是父子关系,周王是为天子。天主,就是周代的天,就是始祖、上帝。
人脐处于人体中央,而天齐则处于天的中央,象征着昊天上帝,天齐与天主同义。天齐渊奇特神秘的地貌特征,很容易使齐人与天主产生联想,成为祭祀天主的绝佳之地。
八神将之祀应该是《史记》中所说的“自古而有之”,“天齐”祀,在太公立国前便已有成百上千年的传统。“天齐”这古老神圣的称号就成了这一区域的代称,至姜太公受封,又承袭了“齐”作为国号,“天齐祀”继续绵延持续了八百年,虽经田氏代齐而未湮灭,只是天主从姜齐的祖先神改易为田齐的祖先神。至秦灭齐国,祭祀断绝,汉朝人对八神将之祀便“莫知起时”了。
总结一下,先有天齐之祀,后有天齐渊之名,继而有齐地之名,齐国之号。齐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