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员们,你们好,我是负责教授心理学课课程的王老师。这套系列课课程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涉及个体的依恋、行为与学习、权威与认同、环境与自尊几个部分。在这个系列课程中,我将给大家分享六个对心理学有重大影响,为人津津乐道的心理学实验,帮助大家理解这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六个实验分别是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讲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很多心理学家在想,为什么婴儿会对他们的母亲形成强烈的依恋呢?这是一个出于本性的自动过程,还是因母亲的喂食而养成的习惯呢?饱受争议的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写道: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通常认为,婴儿通过将母亲的面部、躯体和其他身体特征与减轻内部的生理紧张——特别是饥饿和口渴——相结合,来学会‘爱’。传统的心理分析倾向于强调附属和吸吮乳房在情感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换句话说,婴儿与母亲形成依恋的原因有两种假设,一种假设是婴儿因需要母乳而去找母亲,并学会将食物与她的脸、气味和感觉联系起来,因此对母亲形成了有条件的依恋;另外一种假设是无论是否有母乳的供应,婴儿与母亲之间都会形成一个先天与“进化论”有关的联结。哈洛想通过将母亲和婴儿分离来探究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他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使用人类婴儿来做实验,便选择了恒河猴作为自己的实验对象,他的研究地点是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实验室。这,就是心理学家哈洛进行这个实验的起因。
那么实验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接下来继续看。
哈洛想验证这两个假设就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母乳的供应与母亲身体的温暖和柔软分开。他发现,婴儿被从母亲身边带走后,会花一些时间来紧紧贴着自己的尿布,这让他有了灵感。
于是,他从母猴那里取了8只幼猴,它们都仅仅出生了6到12小时。哈洛将每只幼猴放在一个笼子里,每个笼子里有两只替代母猴,替代母猴由坚硬的铁丝网制成,安装了粗糙的头部。其中一个裹在毛巾布里,另一个是裸露的。
在其中四个笼子中,铁丝母猴配备有可以喂奶的奶瓶,毛巾布母猴没有牛奶。剩下的四个笼子里,只有毛巾布母猴有牛奶。
两组猴子喝相同数量的牛奶,并增加了相同的体重,但一项关键的观察是,在所有的8个笼子里,幼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攀在和紧贴在它们的毛巾布母猴身上。
幼猴与这些替代母亲相处了6个月。一般来说,那些从钢丝母猴吃奶的幼猴,会在饥饿或口渴时短暂地找钢丝母猴,但大部分时间和毛巾布母猴待在一起,并与它形成了一种强烈和稳定的联结。
事实上,幼猴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与它们柔软的代母相处,证明了依恋不仅仅与食物相关,还包括一些来自天性的东西。哈洛想知道,毛巾布母猴是否会在幼猴害怕时提供舒适和安全。所以他放置了一个会敲鼓的机械熊,这个玩具可以发出巨大的噪声。
于是哈洛发现 无论提供牛奶的代母是哪个,害怕的幼猴都蜷缩在毛巾布母猴身上。这与真正的母猴养育幼猴时的行为相符。婴儿每天花上很多时间黏着它们的母亲,并且在害怕时奔向母亲,以寻求舒适和安慰。
哈洛把每个幼猴置于有奇怪物体的新环境中。他发现如果幼猴的代母在身旁,幼猴会紧贴着母亲一段时间,然后离开母亲去探索,当它们害怕时会跑回到母亲身边。如果代母不在身旁,幼猴会在一个角落里蜷缩起来,待在那里,吮吸它们的拇指。
我们知道,被剥夺了情感的人类婴儿在日后形成情感联结时常常会遇到困难。而哈洛在幼猴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行为。
他将四个幼猴从母猴身边带离,将其放置在没有代母的环境里。八个月后,哈洛再把幼猴放入有毛巾布代母和铁丝网代母的笼子中,但它们无法与任何一个代母形成依恋。哈洛总结道,幼猴只有在出生的最初几个月内紧贴着、拥抱着可爱的物体,才能正常地发育,肌肤接触似乎是对压力天生的、自动的反应。
这,就是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虽然依照推理,哈洛的研究成果可以给人类婴儿的行为带来一些启示,但是,该研究也因不必要的残忍而受到广泛批评。用来做实验的幼猴再也没能完全恢复正常;当把它们与被母猴正常养育长大的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时,这些“孤儿”猴子,会蜷缩在角落里,总有不快的表现。
而且哈洛的实验还给被剥夺了幼崽的母猴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焦虑,母猴们常常变得神经质,当幼猴被重新带回时,这些母猴甚至会愤怒地攻击它们自己的孩子。这,便成为了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一直被后人争议的焦点。
那么从这个著名的实验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母亲与婴儿长时间的身体接触是有益的,婴儿需要母亲来作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础,婴儿早期的抚养环境对婴儿以后人格的形成,幸福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的父母不注重孩子早期的养育与关怀、忽略婴儿的需求与情感,
最终,对孩子的终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滋养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滋养。我们父母应当对此进行反思。
好了,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节课,我将带大家了解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