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世界公认含金量非常高的一个奖项,从创立之初,很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都以得到这个奖为荣,但是目前来说,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人还是太少了。每到诺贝尔奖开奖季,都是国人酸酸的时候,虽然偶尔会有中国人或者华裔获奖,但相对于西方大国,连个零头都比不上,甚至比起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相差甚远。

截至到2020年10月12日,美国共获得388人次诺贝尔奖,英国134人次,德国109人次,法国70人次,瑞典31人次,日本则是27人次。不得不说,日本是除欧美诸国之外,诺贝尔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在亚洲国家中一骑绝尘,在全世界国家中也占到了第六名。

日本有几个人拿诺贝尔奖(日本曾狂言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1)

可要知道,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自1901年第一届诺贝奖颁发到2001年3月份,这整整一百年时间里,日本历史上仅有9人获得诺贝尔奖,显然这与日本确立的“技术立国”战略不相符合。为此,就在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

此消息一经报道,便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都认为日本人在吹牛,国外主流媒体更是多以“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为标题,表达了对日本政府这一诺奖计划的质疑。不仅如此,就连当时日本国内舆论也一致认为该计划不可能,包括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在内,就毫不客气地抨击这样的目标是“很没脑子”。

日本有几个人拿诺贝尔奖(日本曾狂言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2)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当年野依良治教授就因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野依良治的获奖算是一个开门红,此后每年的诺贝尔奖,基本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算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拿到诺贝尔奖的人数仅次于美国,高居世界第二,而且都是含金量最高的科学类奖项。

在短短20年间,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速度突飞猛进,共计19人获得诺贝尔奖,平均下来,几乎一年一个诺贝尔奖。而照此速度,曾经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的“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目标,其实也是指日可待了。可以说这是自1901年颁发诺贝尔奖以来,继德国和美国之后,日本第三次创造了“井喷现象”。

反观我国,真正在本土接受教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屈指可数,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也就只有莫言和屠呦呦二人。数据为什么会如此悬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日本人为何这么强,凭什么能拿到这么多诺贝尔奖?

日本有几个人拿诺贝尔奖(日本曾狂言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3)

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日本的“以科学技术创立国家”的发展战略。

(一)二战后的重建,蓄力数十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当时的日本孤岛几乎是一片废墟。1949年,日本政府通过了《外贸及外汇管理法》,第二年又制定了《外资法》,这时候日本在实行“外贸立国”政策。当时在此政策下并行的便是技术引进,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专利引进、消化并改良。

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成为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1968年,日本经济超越德国(西德)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受此影响,上世纪60年代,日本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8.4%。

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发展模式也由原先的技术引进、消化模仿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强化自主性研究。同时加大了投资,日本当时的技术水平得以大幅提升,尤其在半导体行业走到了 世界领先的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这一切便是之后日本在诺贝奖领域硕果累累的基础。

日本有几个人拿诺贝尔奖(日本曾狂言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4)

(二)重视科学技术,增加稳定投入

重视不重视,归根到底,还是得看资金投入。

在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日本政府开始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研的政策,并加大经费的持续投入。1971年日本政府提出,把“70年代研发经费(R&D)占当年GDP比例为3%”作为发展目标。但是,因为当时石油危机的阴影让日本不得不减缓步伐。即便如此,在1975年就达成了2.15%的水准,80年代后就已经稳定在2%以上。(2014年,我国的R&D投入才刚为2.05%

而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而2016年美国为2.8%。

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201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正是靠着“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获得的3亿日元经费才完成初步的iPS细胞开发。2007年日本政府又为他追加了70亿日元的支援经费,科研才得以成功。

后来多位日本诺奖得主表示,获奖也是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持。高付出才能得到高回报,日本在科研投入这一方面倒是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日本有几个人拿诺贝尔奖(日本曾狂言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5)

(三)尊敬知识分子,重视教育发展

在日本,科学家被称为“先生”。而“先生”一词不是谁都能用的,只有民众心中最为崇高与敬仰的职业,才能有此殊荣。日本科学家这一职位,可谓是广受社会尊重。后来据日本权威机构统计,在日本的180多种职业中,大学教师得分83.5分,职业威望仅次于并列第一的法官、律师,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就连日元上,也是不印天皇,不印首相,印的全都是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这类人。一千元日币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五千元日币上是樋口一叶,日本著名文学家;而最大面额一万日元上那个目光坚毅、面色严肃的人,则是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的福泽谕吉。

纸币人物肖像的选择,可谓既体现了国家的意识,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文化,彰显着这个民族对待历史和未来的态度。

日本有几个人拿诺贝尔奖(日本曾狂言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6)

当然,除了尊敬知识分子外,日本也将获得诺奖的重要因素之目光,投射到了教育界,任何的科学技术必须要以先进的教育普及为支撑,否则天才再聪明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上个世纪末期,日本就进行二次教育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真正的人才,强调“增设理科类高等教育机构”“保障大学财政状况”。

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日本的教育系统,居然是最公平的教育系统之一!日本几乎能给“穷孩子”和“富孩子”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在日本,孩子的学术表现仅有9%受到家庭经济背景的影响,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值是14%。可以说在日本,“有贫困的地区,但是没有贫穷的学校。”

日本有几个人拿诺贝尔奖(日本曾狂言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7)

(四)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

对研究的耐心和专注是日本诺奖神话的路径。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成功者很少中途改变方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坚持到最后的人大多能成功。”日本的学者对于研究有着超常的耐心和专注力。这不仅是个人的素养,更是一个民族长此以往所培养出的精神文化。他们可以容忍失败、可以容忍孤独、可以容忍几十年如一日的无聊枯燥生活,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成功的必经之路。

201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等待这个奖项,足足等了二十年。在此前二十五年的学术长跑里,他经历了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研究受挫、转专业、独自缩在小实验室长达九年无人问津的学术生活,但是他一直在坚持。而正是因为这份耐心和专注力,使得他在大千世界中总能发现不同寻常的新奇点,并对其进行深刻持久的研究,最终发掘出科学的宝藏。

日本有几个人拿诺贝尔奖(日本曾狂言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8)

最后我们要说,过去20年间日本能拿19个诺奖神话并非是从天而降,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诚然,日本的国情有其特殊性,然而对科学的重视和投入却没有半分虚假。要实现中国的科学梦,我们未尝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我国目前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差距还很大。不过,诺贝尔奖有滞后性,比如往年颁发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都是几十年前所做的研究。而近年来,我国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研,得到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原创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可期,相信我们国家的科研水平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