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杭州一学校老师布置作业要求自学垃圾分类,蒋女士6岁的儿子宁宁回家后把妈妈的口红、限量版的香水等高价代购的化妆品当成道具做了分类:有毒垃圾桶里倒掉的是精华和掰断的口红,可回收垃圾桶是撕开的包装盒……

特殊时期不给孩子添乱(允许孩子瞎鼓捣)(1)

下班回家的蒋女士看到一地狼藉,既生气又心疼,当场罚儿子抄古诗20篇,老公连带着被罚抄200遍。一众网友在心疼价值不菲的化妆品的同时,也纷纷表示,家有同款破坏力爆棚的熊孩子。

特殊时期不给孩子添乱(允许孩子瞎鼓捣)(2)

特殊时期不给孩子添乱(允许孩子瞎鼓捣)(3)

特殊时期不给孩子添乱(允许孩子瞎鼓捣)(4)

暂且不提化妆品是否是垃圾,即使价值不菲,对于不知其价值的孩子来说,也就是没有价值。所以,对于蒋女士的生气和心疼表示理解 ,但对于她对孩子的惩罚,则不敢苟同。

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也没错,抛却化妆品本身的价值,单就垃圾分类这一项来说,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所以,蒋女士不仅不应该惩罚孩子,还应该鼓励,为什么呢?

允许孩子"瞎鼓捣"其实是在培养他的科学思维

相信每个家长都经历过孩子在家"瞎鼓捣"、搞破坏的抓狂。不是把遥控器拆得七零八落,就是把闹钟大卸八块,要不,就找几个瓶子来回地倒腾水,或是将捡来的树叶纸片小石块啥的粘在一起,当然 ,也有如宁宁一样把妈妈的化妆品和牛奶,水混在一起,研制魔法水的……

特殊时期不给孩子添乱(允许孩子瞎鼓捣)(5)

其实,在大人眼里的瞎鼓捣,搞破坏,实则是孩子探索世界、验证自己的某种想法、满足自己好奇心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不是故意和我们作对。孩子亲自动手的过程,就是逐步掌握科学思维的过程。

科罗拉多大学哲学教授大卫·霍金斯在《鼓捣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中指出:

"在科学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其他课程中,应该有一段时间,用于自由的、不受指导的探索工作,给孩子材料和装备等各种东西,允许他们建造、测试、调查、做试验,不要问他们任何附加的问题,也不要给他们任何指导,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鼓捣。"

孩子们有无限的好奇心,又喜欢摆弄身边的事物。我们不妨利用这两种天性,引导孩子通过动手做实验,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当然,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实验步骤,而是培养科学思维,学着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重要的不是鼓捣,是鼓捣时生发的好奇心和探索力

重庆合川15岁男孩姜明宇,2019年高考取得了667分的好成绩。从小学到高中,姜明宇痴迷学习、醉心化学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家里的小阳台被他改造成了简易的小实验室——烧杯、酒精灯、试管、蒸馏瓶、简易的显微镜,各种器材都规规矩矩地立着,似乎时刻准备着一场化学实验。

特殊时期不给孩子添乱(允许孩子瞎鼓捣)(6)

除了喜欢做实验,姜明宇的数理化常常满分,英语、语文也很优秀,一直在学校处于拔尖位置。可以说,姜明宇的好成绩与他喜欢动手做实验的兴趣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仔细思考,没有实际动手验证过的东西,是没法理解透彻,并学以致用的。当知识与实践脱节,就难逃被遗忘的命运了。

特殊时期不给孩子添乱(允许孩子瞎鼓捣)(7)

此外,只是通过看书、做题这种被动的知识输入,孩子特别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孩子对某些知识不感兴趣,不是孩子的错,很可能这个知识点离孩子的生活太遥远,或者太枯燥,让他们不能直观地理解 ,此时,父母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或是动手实践,帮助孩子理解 。

比如,当孩子学到明与暗的概念时,家长可以带孩子来到一盏台灯前,让他感受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光的过程。这是个直观又有趣的感受明暗的方法。接下来,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更有趣的实验,比如,来回走动,看看影子的长短变化,或者找到一个能让影子消失的位置,等等。

特殊时期不给孩子添乱(允许孩子瞎鼓捣)(8)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求知,想想我们曾经经历的大大小小的考试,是不是感兴趣的会记得牢记得快,而不感兴趣的则要经历无数次的死记硬背,考过之后随即就忘到爪哇国了?

其实,重要的不是让孩子按步就班地做实验,而是在鼓捣实验时生发出来好奇心和探索力,这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科学的原动力。

父母的任务是陪伴和引导

郝景芳、王立铭在《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提到,

科学力就是用科学的逻辑思考,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这样科学的方法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生活方式。

虽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但从孩子到科学家,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而带孩子走过这一条漫漫长路的,正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孩子可以逐步养成像科学家一样"大胆思考,小心求证"的习惯。而这即为科学力。

特殊时期不给孩子添乱(允许孩子瞎鼓捣)(9)

书本不可能教给孩子所有的知识,他们正在探索的、思考的问题,很可能是一个新鲜的、书上完全没有提到过的问题。

因此,找出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我们的引导和帮助,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观察生活,动手尝试,巧妙地将孩子的"破坏力",转化为创造力。

第一,充分信任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在孩子专注地玩一个玩具、和小朋友们玩耍,或者做一些在我们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时,打断会破坏他们的注意力。实际上,孩子的注意力不需要培养,因为他们天生就会被有趣的事情吸引,但如果常常被打断,反而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

第二,引导孩子关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带孩子做实验并不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而是在过程中不断地练习思考。其实,孩子的探索不是我们给予他们的奖赏导致的,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因为探索的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感受到快乐。

第三,允许孩子放弃,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在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失败没什么,只要过程中认真对待就好了。爱迪生发明灯泡时还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呢。要允许孩子放弃,也要允许他不成功。

特殊时期不给孩子添乱(允许孩子瞎鼓捣)(10)

所以,当孩子再一次鼓捣这些小物品时,你大可不必怒气冲天,而是允许他搞乱屋子,或者做一些拆东西之类的破坏活动,甚至是,坐下来,和他一起鼓捣,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大人的宽容,就是对孩子探索精神的最大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