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放孔明灯要年初二才会开始。那时各家经济条件都不怎么好,家长是不会给钱买纸糊孔明灯的,孩子们也没有零用钱。但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尤其是新嫁的女儿(上个春节后这一年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更是隆重,俗称“回门”,女婿是要挑礼物跟着一起回来的。对于女方家比较亲的小孩子,都要准备红包,孩子们就是拿这个钱去买纸糊孔明灯的。
有人要问,如果小孩家没有女孩出嫁,是不是就没钱玩孔明灯了?不是的,他们照样可以!在我们那里,有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可以去路口拦回门的女婿,不管你认识不认识,都要给礼物或红包,如果不给,还可以搜他挑的担子,找出礼物和红包。所以,出发前,女婿们总会绞尽脑汁准备好礼物并藏好,礼物有一小挂鞭炮,糖果,饼干,瓜子,花生等,当然孩子们最希望的还是小红包。藏礼物和小红包的地方更是别出心裁:有藏在箩筐底下的,有埋在米里面的,有放在肉里的,有塞在衣物棉被里的,还有卷在裤腿里的;还有的不用扁担,用竹筒,礼物藏在竹筒里;还有的更绝,让回门队伍的一个人故意穿得破破烂烂,礼物全藏他身上,快到路口时让他远远走前面或后面,等回门队伍被拦时,他悄无声息就过去了……。真是斗智斗勇,其乐无穷!也许是新年,也许是体谅新女婿,一般都不会做得太过分,表示表示就可以了。这样一天下来,整个过年期间玩的孔明灯都有了。
孔明灯的经费有了。就跑跑跳跳去当时的村部供销社买几张毛边纸(就是做纸钱、练毛笔字用的那种淡黄纸,本土制造,比工厂出来得大白纸轻),大孩子或大人做大孔明灯,小孩子做小孔明灯,有的裁纸,有的销竹箍,有的抹浆糊,有的剖枞光,剩下的就看热闹,指手画脚。互相攀比制作技艺:竹制支撑环要销得细且坚固,纸的叠加处尽可能少用米汤糊或浆糊,挂枞光(松脂木)的铁丝要尽可能细,枞光的挂钩万能紧挂在铁丝上……,所有的制作技巧都是为了孔明灯飞得更高。
有个小半天,孔明灯就做好了。大家围聚一起,几个高个子牵起孔明灯顶部的角,老师傅(放孔明灯经验足的人)捏拿底部竹箍并点火,火候到了,他的一声令下,都放了手。只见孔明灯在他手上跃跃欲试,他一松手,扶摇直上,一阵欢呼!有的老师傅会计算时间,点火时在孔明灯下方挂一联鞭炮,鞭炮引线上绑一根香,上到最高点时,鞭炮炸响。那时看到的人无不赞叹!
村里村外,几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些飞上天的孔明灯上,有时可以看到好几个。先是可以看到枞光燃烧的火光,接着只能看到一个小点,然后小点飘飘摇摇,又变得越来越大。看看风向,全村大小朋友们放肆开跑,要去捡掉落的孔明灯。因为我们那里是山区,那真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呀!小时候的人都能跑,一般都能捡回来,遇到被别人占了先机,只要看着有人追来了,还是会让出来,极少因此打架的。当然,也有跑空的,赶到之前就被人捡走了。落在山上,树上,菜园的都好捡,如果是在水田中央,那也有脱鞋脱袜、跑到田中央去把孔明灯接住的,那可是刺骨的冷呀!不过小时候玩起来怎么会觉得冷呢。
捡回来了,就继续燃放;丢失或被水浸坏了,就重新做,反正过年都不闲着。有时看着没纸了,回门女婿还会拿出钱来让小朋友们继续去买纸呢。年纪太小的小朋友跑不动,自己做的小孔明灯也驼不起枞光,那就生堆火,把小孔明灯熏上去!也自得其乐,玩得不亦乐乎。
但正月十五例外。这一天夜幕降临或天黑之后,大家都会聚在屋外的空地上,拿出自家的孔明灯和枞光(满含松脂、像瘦肉的松树块)。不管多新的孔明灯,都要放走;不管掉在哪里,都不会再去找回。这代表着带走新年的恶运和家人的病痛。望着消失在天际或山后的孔明灯,每一个人都有一丝惆怅……。
开春上山,经常可以在茅草从中或树上看到掉落的孔明灯,但大人都会提醒不要去动,小心避开,因为那是别人的恶运和病痛等不吉利的东西。
现在环境越来越好,山上的树木越来越茂盛,茅草越来越深厚,人口越来越密集,财产越来越贵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现在已经完全不具备施放孔明灯的条件了。
小时候虽然生活在山区,但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没钱买煤,那时也没有电和液化气,山上的树木和茅草是农村一日三餐的唯一燃料。所以,山上的树木很稀疏,茅草都被割得干干净净,有火源都很难烧起来。况且,孔明灯都很珍贵,小朋友们都会尽可能地去追回来。孔明灯还没落地,一群小朋友已经在下面等着了!还有,施放孔明灯也有技巧,枞光不要简单销个钩子挂在下面燃烧,要剖开点,能够挂且夹在孔明灯的铁丝上,那样即使在空中遇到不稳气流,也不会摇晃下来,这也可以减少引发山火的可能性。
但百密一疏,还是会有火灾发生。记得有次去外婆家,不远处的小朋友们也在放孔明灯。孔明灯上升的时候,掉下一块燃烧着的枞光,正好落在一栋盖着稻草的牛栏屋顶上。瞬间火光冲天,稻草屋顶被烧个精光!旁边有个鱼塘都无济于事。因为我和哥哥都参与了围观,我家好像还赔了点钱。
除非科技继续发展,研究出没有明火的孔明灯,否则,小时候过年施放孔明灯的故事已一去不返,只能是一场美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