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则乱所著的长篇小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头号渣男非大女主盛明兰的堂姐,淑兰的第一任丈夫孙志高莫属。

少年得志,满嘴有辱斯文的孙志高,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斯文败类。盛家宥阳大房,因急于提高门楣,摆脱商人符号,为长女盛淑兰千挑万捡,挑选寒门学子孙志高为婿。

本以为有盛家财帛扶持,孙志高可以安心读书,将来科举入仕,为官作宰,回报盛家。

没想到眼高手低的孙志高,不仅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而且还是个没有感恩之心的极品渣男。不甘其辱的盛淑兰在祖母和堂祖母盛老太太的主持下,和孙志高一拍两散。

知否中淑兰和离时的老太太是谁(知否原著与孙志高和离后生活美满的淑兰)(1)

和离后的孙志高得到了盛家一半丰厚的嫁妆,盛淑兰也再次嫁人,并且很快身怀六甲,为夫家产下了一对双胞胎。

被诬陷没有生育能力的淑兰,和第二任丈夫生育了两对双胞胎,三男一女,可谓扬眉吐气。离开孙志高的盛淑兰,生活遭遇由地到天,禁不住让人发出很多感慨。

对于作者对盛淑兰的人生安排,小编既觉得欣慰又隐隐有些不安:曾经被家族寄予厚望的盛淑兰,和孙志高和离后的人生,真的称得上人生赢家吗?

和孙志高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的盛淑兰,后来的人生真的没有受失败婚姻的影响吗?

答案是否定的。即便社会发展到今天,失败婚姻对女人的影响依然是随处可见的,很多女人甚至因此一蹶不振,要用一生的时间为失败买单,何况是几百年前的宋朝呢?

盛淑兰在两位祖母的操持下,和孙志高进行了体面地和离,即便如此,这件事对盛淑兰后来的人生,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知否中淑兰和离时的老太太是谁(知否原著与孙志高和离后生活美满的淑兰)(2)

首先是淑兰二婚的择偶方向。和离后的盛淑兰很快离开宥阳,被盛家送到了乡下,并在那里找了第二任婆家。

虽然小说中说淑兰的二任婆家家境殷实,但淑兰原本生活在宥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活在城里。

一个城市女人,如果不是因为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她会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将择偶方向转到乡下吗?

笔者这样说,绝没有轻视乡村生活的意思,而是就事论事。中国传统的择偶取向基本是女要高嫁,男要低娶。

盛家对淑兰的二次婚姻,选择方向非常明确——下乡。为什么做这样的安排?并不是盛家不知道城乡差距,而是二婚的盛淑兰择偶方向很窄,这是盛家对女儿的保护,也是无奈之举。

知否中淑兰和离时的老太太是谁(知否原著与孙志高和离后生活美满的淑兰)(3)

其次是淑兰丈夫的人选。

知否的主线是盛家二房盛紘一家,从盛紘一家的生活轨迹,我们知道盛紘对子女的学业抓得很严。即便是墨兰、如兰、明兰这样的女孩子也都是从小就要进学。

盛家大房盛维一家,虽然是商人,但从盛紘和盛维两堂兄弟良好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盛维也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所以,被盛家大房寄予厚的长女淑兰,即便不是才高八斗,肯定也是识文断字的。

淑兰二婚嫁的丈夫是怎样的人呢?对盛淑兰的二任丈夫,知否原著没有特别交代,只是说对此人的性情和品格,盛家进行了严格的把关。

原著对淑兰的丈夫有一句评价——和气又憨厚的汉子。但对这个第二任丈夫是否有文化,有知识,没有交代。

知否中淑兰和离时的老太太是谁(知否原著与孙志高和离后生活美满的淑兰)(4)

我们只能从淑兰丈夫所处的乡村环境,大胆推断,淑兰的丈夫个性敦厚,品行良善,但目不识丁。

虽然二婚的淑兰生活无忧,但从小生活在城里,眼界开阔,有知识,有文化的盛淑兰,经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只能嫁到信息闭塞的乡村,和目不识丁的土财主生活在一起,内心又怎能没有苦闷和落寞呢?

第三,再嫁的淑兰在婆家站稳脚跟,靠的不是人品,而是肚子。

再嫁的淑兰能够让盛家人津津乐道,并跟倒霉到底的孙志高对比,有一个大梗,那就是二婚的淑兰肚子争气,一举生了两对双胞胎。不仅为自己正了名,还以此在夫家牢牢站稳了脚跟。

在繁衍子嗣上开了挂的盛淑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自然是她的幸运,但从女权角度上说,这又何尝不是女性的悲哀呢?

知否中淑兰和离时的老太太是谁(知否原著与孙志高和离后生活美满的淑兰)(5)

​婚姻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人生在世,谁也不知道在旅途的哪一段会遇到人渣。笔者不知道男人和女人在遇到人渣的概率上有没有差别,但从受伤害程度上,女人肯定要大于男人。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距,除了女人比男人更敏感易伤,还源于社会氛围对女人和男人不同的衡量标准。

社会环境已然如此,短时间也不会改变。作为女人既不要迎合,也不要激烈抗击,而是努力淡化漠视这种氛围。

要知道,无论何种伤害和瑕疵,只有自己觉得是瑕疵,才能够成为瑕疵,进而伤害自己。如果自己不在意,把所谓的瑕疵和别人的看法远远抛开,就能够轻装向前。

知否原著与孙志高和离后,淑兰看似生活美满,细思却让人如鲠在喉。但那是数百年前的事了,这样的事,什么时候能够真正不再发生了呢?

知否中淑兰和离时的老太太是谁(知否原著与孙志高和离后生活美满的淑兰)(6)

想了解更多精彩,点个关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