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三千六百多天,不管刮风下雨、烈日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在昭通市绥江县向家坝水电站库区,总有这样一群人天天与碧波相伴,或巡逻执法,或清理垃圾,他们是绥江县库区综合执法大队成员。十年“守护”,只为“母亲河”,这只是绥江县守护长江上游的两岸青山、一江碧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一个缩影。

云南昭通赤水河(云南绥江县十年)(1)

2012年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发电后,绥江县境内形成了130多公里长100余平方公里的库区湖面。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筑牢长江上游生态保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12年底,绥江县就整合公安、生态环境、水务、渔政、海事等部门力量组建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专职负责长江禁渔、污染防治、库岸生态保护等工作,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守护好这一潭湖这面山,确保一江清水出绥江。

“县上有大队,沿江的各个镇有中队,配备执法船(艇)、车辆还有无人机,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人防和技防相结合,24小时专人值守,实现了对库区水域的全天候、无死角监管。”绥江县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介绍。

“十八号水域发现有人违规垂钓,请前往查处。”在绥江县禁捕智能监管平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监管平台预警发现疑似违规垂钓人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至渔政执法大队。辖区执法人员仅用5分钟就赶到现场,对违规垂钓人员进行了处理。

云南昭通赤水河(云南绥江县十年)(2)

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绥江县率先在全省建立禁捕智能监管平台。该平台采用雷达、热成像、激光云台等光电设备实施固定点位布控,配合无人机、执法艇等移动执法设备实现金沙江(绥江段)流域全天候、全覆盖执法监管,为执法人员装上“千里眼”,织密织牢禁捕监管网。截至目前,绥江县已建设34个高清视频监控点位,明确34名网格责任人,禁捕执法网格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非法捕捞案件同比下降80%,实现禁捕水域“四清四无”目标。

“那里有段木头,你们过来,我们一起打捞上来。”在那澄碧如镜的江面上,有这样几只船一群人,他们一年当中有360天与碧波相伴,每天将树枝、泡沫等漂浮垃圾从江面打捞清运上岸,再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他们被绥江市民亲切地称呼为“湖面美容师”。

“平时我们是20人,两只船作业,汛期是40人,四只船作业,每年打捞1000吨左右的垃圾。”清漂队队长杨小利说,2013年,绥江县成立了江面清漂队,他就加入这个队伍,已经8年多了。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湖水更清生态更美。

云南昭通赤水河(云南绥江县十年)(3)

保护母亲河,湖面保护是关键,库岸保护是保障。绥江县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落实河长制,设立县、镇、村三级河长132人,将库区沿线300米范围列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流域控制单元管理体系,实施河长主治、源头根治、综合防治、全民群治和水陆共治,确保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污染得到全面遏制、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生态得到显著修复。

10年来,绥江县完成了金沙江(绥江段)“一河一策”编制,将绥水二级公路以上200米到库区湖面划为湖滨生态带,引导人口和产业逐步退出湖滨区。完成了53艘渔船退捕、97名渔民转产安置,分类分批推进新滩镇鲢鱼溪1823口网箱拆除。湖滨生态带内1556户人家房屋逐步拆除,进城入镇安置,现已实施库岸滑坡影响区生态搬迁402户1724人。

云南昭通赤水河(云南绥江县十年)(4)

同时,严格项目准入,对沿江码头进行整治规范,严格采砂监管,从严管控湖滨生态带新增建筑。沿江2个垃圾填埋场完成竣工环保验收,建设垃圾中转站4个、热解处理项目2个、垃圾房771座,垃圾处理收费率80%以上,板栗集镇污水处理厂投用,启动县城及沿江3个集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户厕改造3359座。智慧水利项目即将完工,投资13亿元的金沙江生态修复PPP项目正在编制“一方案两报告”。

此外,绥江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9个排污口常态监管,聘请58名河长制社会监督员,库岸沿线无害化卫生户厕实现全覆盖,关闭矿山2座,增殖放流鱼苗61万尾,金沙江2个国控断面(南岸倒流子、会仪黄沙坡)达到I类水质。

云南网记者 沈迅 通讯员 谭平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