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简介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1)

刘欢磊,宁夏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综合部执行制片人,《记住乡愁》编导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春到移民村 情暖贺兰山

离开故土,他们的乡愁是什么?

当这期选题定在了原隆村的时候,这是我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原隆村,是一个只有十年历史的吊庄移民村,村民们从几个相对贫困的地区移民搬迁而来组成了如今这个村庄,它应该是乡愁拍摄八季以来历史最短的一个村子。不过原隆村却用它不长的时间见证了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创造的“减贫奇迹”。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2)

位于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北部的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村民都是从宁夏南部固原市的原州区以及隆德县搬迁来的,所以取名为原隆村。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3)

村子所在的闽宁镇是东西部扶贫的典范,再加上影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让我对这个村子充满了极大的期待。然而当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是有些绝望的。12月的西北,荒凉是主题,进入到冬季后,村民们都渐渐进入过年的状态,很多产业都休息停工。所以,该如何讲好这里的故事,我想还是需要回到人的身上,希望能从他们的故事里,看到这里过去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4)

进入到村中,第一印象就是整齐划一、排列有序的两千多栋院落。村民们搬来的时候就分到了一户两三百平方米的小院,里面的房子卫生间等所有基础设施已经全部建好,绝对意义上的拎包入住。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5)

随着采访的深入,村民们说起现在生活的幸福也是滔滔不绝。村民张彩霞的答案最让我们记忆深刻,她说走在路上都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了踏实感和安全感。而村民刘莉说她终于知道了什么是课本上写的安居和乐业。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6)

但是正如片子里展现的一般,如今热闹的村庄在十几年前其实都还是一片荒滩。政府给奇迹搭起了一个舞台,而村民们正是在聚光灯下起舞的舞者。自强不息,是我们最终给原隆村总结出的精神内核。搬迁以前的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每天就是坐着、等着,如果今年没有下雨,他们只能说,明年吧。但现在原隆村的村民们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活,抓住每一个机会让自己的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7)

刘莉说,他们不是不想进步,而是之前机会太少,现在却不一样了。她现在是一个酒庄的车间主管,十年前,不要说葡萄酒了,刘莉生活的重心都是灶台和孩子。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8)

马燕是一个电商主播,她可以在直播间里口若悬河,也可以大方地为来到这里的客人介绍她们的工作与生活。可在十年前,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电脑没碰过,就连手机直播也是在两年前才学会的。

而她们的故事不是个例,村里三分之一的人就在家门口打工,他们从传统农民成为了职业农民,不停适应学习着新的事物。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9)

现在原隆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一万元,家里有房有车是生活的常态,这背后不止有着政府大量的投入,也有着原隆村民的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的精神特质,他们记得自己的汗水才是幸福生活的根本。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10)

感恩,这个词是在我们的拍摄中最常听到的词汇,也是最令我们惊喜的,这一感受可以说是从村民们口中自然流淌出来的。

比如,村民魏国泰自己建了一个秦腔大院,组织村民吼起了故乡的声音,同时他也在自己的小院里挂起了一幅感谢党恩的条幅。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11)

组织起村里媳妇们一起做电商、卖宁夏农特产品的徐美佳,因为多次往返于闽宁之间而对两地的友谊感受颇深,她说26年不间断帮扶让两方的感情已经刻到了骨子里,福建与宁夏就像“亲戚”一般。因此,徐美佳从去年开始就在直播间里加入了来自福建的产品,她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馈“亲戚”。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12)

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坚信着淳朴的道理:做人需要知道感恩。

所以回到我的第一个问题,这些搬迁的村民们他们的乡愁是什么?我想郭文斌老师的几句话最为贴合:“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前期拍摄结束时,早已进入到春天,站在村子里再看的时候,原隆村的春风正在徐徐吹来。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13)

编辑 | 郦雨婷

贺兰山我们来了(编导手记原隆村)(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