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以来,氮化镓在消费电源领域的应用就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到了2021年,氮化镓作为重点项目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更是标志着整个产业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上游到下游,入局氮化镓快充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产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氮化镓充电器成了数码厂商追逐的新焦点。
然而从全球消费类电源产品销量报告来看,虽然这几年氮化镓充电器的市场规模在不断增长,但呈现出来的是“小步快跑”的态势,尚未迎来大范围的市场普及。
作为当前市场热度最高的新型半导体材料设备,氮化镓充电器为何至今未能成为人手一件的主流产品呢?
需求决定市场
首先要明白,需求决定市场是不变的定律。
我们知道,数码设备随机附带充电器一直是市场常规操作,因此在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里,充电器是一件不需要单独购买的物品,这就导致用户对于充电器的重视程度有限。
在这种现状下,充电器是用氮化镓还是传统材料,其“选择权”主要落在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主件厂商手上。
然而,就生产成本来说,氮化镓的成本远高于传统的硅基材料,用氮化镓充电器作为标配,意味着手机整体成本的增加。要知道,这两年整个手机及电脑行业都面临着成本上涨的压力,把氮化镓充电器作为标配充电器,短期内还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中低价位的数码产品。
市场认知还有待提升
氮化镓作为一种充满迭代性质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其市场认知的培育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
想要让消费者接触到氮化镓充电器,必然离不开手机品牌商以及头部数码周边厂商的推广。
可惜的是,2020年小米等厂商在带火氮化镓的同时,也让氮化镓充电器这一新生产品提前进入到了价格竞争阶段。很多品牌商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卖货PK上,因而没有足够的精力或资金去针对氮化镓进行产品推广,从而导致氮化镓充电器的用户认知程度受到了限制。
产业链处于磨合期
从整个产业链现状来看,氮化镓充电器在生产、使用标准方面还缺乏一致性,上下游还处在一个“磨合期”,很难与产业链成熟的硅材料相抗衡。
在供应链层面,氮化镓器件尚未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很多工程师对于器件的设计和调试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甚至有不少厂商还在按照以往硅基的标准来做可靠性把控,导致质量和良率不稳定。
在下游应用行业,氮化镓充电器的制造技术和工艺还处于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在产品体积、温控水平、成本控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氮化镓快充成大势所趋
虽然氮化镓在充电领域的普及还面临一些困难,但其爆发已基本成为行业确定性的趋势。
这几年随着笔记本、超级本等数码产品的普及和充电功率的提升,用户拥有的充电头越来越多、体积也越来越大。多个设备加上各自的充电头,无论是携带出门还是居家使用,都给用户造成了一些不便,这也是多口充电器兴起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近两年苹果、三星、魅族等厂商在新机上采取不标配充电器的举措,让很多消费者开始思考自己是否需要一款支持多种设备的充电器,这也为多口充电器带来了市场机遇。
一款多口充电器想要满足笔记本、手机等多种设备的充电需求,其功率至少要达到笔记本标配功率。如果依然采用硅基材料,充电头体积就会做得很大,这必然与用户追求便携的消费需求相悖。
毫无疑问,能带来更高效率、更大功率密度的氮化镓器件,成了多口充电器的最优选择。
纵观国内快充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氮化镓在高端电源、多口充电领域的加速渗透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近两年,数码充电TOP品牌绿联借助氮化镓黑科技在多口充电领域进行深度布局,从入门级的30W,到主流的65W、100W,再到即将推出高端140W、200W产品,做到了多口充电器的纵向覆盖。
在横向覆盖上,绿联基于氮化镓等技术推出智充魔盒、智充排插、多口充电宝等创新产品,丰富了多口充电的产品线,为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提供了更具实用性的产品。
氮化镓与多口快充的深度融合,为用户创造了更好的充电体验,也让绿联快速占领国内大功率充电器市场,这也将成为氮化镓市场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利刃”。
除了多口充电的趋势,5G时代带来的高耗电量,USB PD快充标准的全新升级,也必将推动氮化镓在充电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数据,全球氮化镓快充市场规模将从 2020年的23 亿元增长到2025年600多亿元,在绿联、小米等主流厂商的积极布局下,氮化镓快充已然站在了行业风口上,在数码充电领域迎来爆发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