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以脑出血和重型颅脑损伤者居多,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多数不能经口进食,经鼻胃管进食流质饮食(鼻饲)成为患者最主要的进食方式,然而看似细细小小的一根管子,操作不好却极易成为“索命”管,下面来看案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鼻饲管为什么晚上换好?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鼻饲管为什么晚上换好(不要让鼻饲管成为)

鼻饲管为什么晚上换好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以脑出血和重型颅脑损伤者居多,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多数不能经口进食,经鼻胃管进食流质饮食(鼻饲)成为患者最主要的进食方式,然而看似细细小小的一根管子,操作不好却极易成为“索命”管,下面来看案例:

刘某,女性,27岁,神志浅昏迷、无躁动。于11:20在其父亲自行鼻饲流质时,患者出现呕吐,呼吸困难,立即通知值班医师。查:患者昏迷,面色发白,立即予吸痰,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心电监测:HR 152 次/分,R 4 次/分(控制),Bp 65/42mmHg,SpO2 70%,请麻醉科予气管插管,呼吸气囊支持通气,予地塞米松10mg静推,立即请ICU会诊并转ICU治疗,后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亡。据了解:是患者父亲偷偷给患者喂中药共3副,发生误吸时喂的是第三副中药。

误吸,即异物吸入,是指进食(或非进食)时,在吞咽过程中食物、口腔内分泌物或反流物进入到声门以下的气道,包括鼻咽分泌物、唾液、胃内容物、细菌等,是鼻饲饮食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关性肺炎,严重者可致死,有研究显示,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误吸率高达38.30%。

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都极有可能导致误吸,更何况是没任何经验的家属呢,案例中这个年轻的女孩就因为家属操作不当发生误吸最终是去生命,所以医护人员一定要给患者家属反复讲解私自鼻饲的危险性,并经常巡视病房,彻底杜绝患者家属私自鼻饲的危险行为。实际操作前医护人员一定要认真评估患者的体位、鼻饲量、频次(单次注入量﹤200ml,每日注入总量和频次根据医嘱和患者反应调整)、鼻饲滴入速度(先慢后快,前15min15d/min,无不适调至医嘱速度)、胃管是否在胃内等,对容易引起误吸的高危患者心中有数,满足以下四项以上即为误吸高危患者:1、高龄;2、GCS评分﹤9分;3、床头抬高﹤30度;4、胃残留量≥150ml;5、患者处于呕吐状态;6、使用镇静、肌松、抗胆碱能等药物;7、存在食道及胃肠疾病;8、有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

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应从以下七个方面预防误吸:一是使用鼻肠管替代鼻饲胃管、增加鼻饲管置入长度(55cm-65cm)、确保鼻饲管位置准确、保证鼻饲管通畅及妥善固定;二是每次鼻饲前回抽胃内容物,持续泵入营养液的患者应每4h或4-6h监测胃内残留量情况;三是喂养方法、速度、温度、量及时机,目前临床中鼻饲喂养主要有3种方法:注射器推注、重力滴注、胃肠泵持续泵入,其中胃肠泵是普遍推荐的方法。鼻饲泵持续泵入更利于减少误吸发生,鼻饲过程中应遵循鼻饲速度循序渐进、鼻饲温度适宜(40℃)、鼻饲总量个体化、尽早开始鼻饲(12-24h)等原则;四是喂养体位选择:半卧位对预防患者误吸有积极作用,可避免胃对膈肌及肝脏组织的压迫,促进肝颈静脉回流,尤其在脑水肿急性期,对促进脑血液循环也有一定帮助,患者鼻饲后应保持半卧位一段时间,避免立即更换体位;五是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引起患者腹内压增加,在进行鼻饲前应完善有利于痰液稀释或排出的各项操作(例如:翻身、拍背、吸痰等);六是保证机械通气患者适宜的气囊压力,在临床工作中应使用带有低压高容量气囊的气插套管和采用最小漏气技术的气囊充气表,定时监测气囊压力(一般每4 h 一次),及时补充或发现异常;七是减少患者口咽及支气管分泌物,根据患者的口腔环境,选择适当的溶液进行口腔护理,每日至少两次。及时观察口腔黏膜状态,防止感染,特别对于呕吐后的患者,更应注意口腔护理,以免引起患者分泌物增多而引起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