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或者肿瘤对骨髓的浸润情况,穿刺部位可选择髂后上棘(臀部)、髂前上棘(腹股沟侧边骨头)、胸骨,常规采集量仅0.2ml(一滴),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无疼痛感觉,除血友病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禁忌外,其余患者均无不良反应。我们科室采用意大利进口穿刺针及活检针,取材成功率达100%,患者不适感更轻微。
骨髓穿刺部位
骨髓穿刺常选骨盆的髂后上棘或髂前上棘,此部位骨性标志清楚,周围无大血管及神经主干,故安全性好。如多次穿刺取材不满意,少数情况下可选胸骨穿刺,只要执行斜行进针(和胸骨成30°~45°进针),不穿透胸骨,也是较安全的。
认识误区
有人将骨髓穿刺误认为“抽脊髓”,即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以为这可引起截瘫。实际上二者不是一回事,穿刺的部位完全不同。腰椎穿刺的部位是脊柱(大脊梁骨)的腰部,即从腰椎骨的间隙进针。实际上只要掌握要领,规范操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非常安全的。
骨髓穿刺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取材不满意”,最多的原因是穿刺针未真正进入骨髓腔,所抽取的内容实为附近组织血管内的血液,或虽进入骨髓腔,但抽取内容物过多,即将骨髓腔内血管损伤,使血管内的外周血液和骨髓液混合,造成骨髓液的“稀释”,俗称“混血”。上述2种情况造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就犹如血涂片的成分。
只要穿刺的操作者掌握要领,包括正确定位、保证穿刺针在骨髓腔内,以及抽取内容物勿过多混血,同时患者在良好的麻醉下,克服恐惧心态,配合操作,绝大多数骨髓穿刺都能顺利完成,并且十分安全。真正发生麻醉意外(过敏)、局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是十分少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