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先解释下,曹操集团的政治纲领一直是谋士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的对手们说的。

十几路(前文说过不是十八)诸侯们在今河南延津县北的酸枣会盟,史称为酸枣联盟,公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大家整顿兵马,北上杀董。

不过,虽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但各方兵马各有打算。打董卓可以,但更重要的是保存实力,扩大地盘、提高声望。

说白了,“讨董”就像一场政治正确的大秀。

董卓面对关东联军,打又不好打,守又兵力不足,还不能讲和。

为了躲避关东联的锋芒,董卓决定退守凉州大本营。在撤的时候不但带走了洛阳的财物和人口,还把一切都烧毁殆尽,然后拍拍屁股迁都长安。关东联军仅仅只是占了一座废墟。

按理来说,面对西逃的董卓,这个时候关东联军如果全力追杀,是有可以击败董卓,迎回汉献帝的。

可是,诸侯们拿下洛阳之后,便停滞不前。

新三国曹操大败袁绍之后走路片段(曹操追击董卓大败)(1)

曹操此时却做了一件看似愚蠢,却最终让他名利双收的事。

他主张乘胜追击董卓,迎回汉献帝。

这一段,小说家罗贯中是这么写的,曹操道:“董贼弃逃,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

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

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以谋!”遂自引一万兵来赶董卓。

曹操追军西进到荥阳汴水时,遇见了董卓手下大将徐荣,双方交战,兵力之上本来就不占优势的曹操战败,灰头土脸的逃回本队。

而曹操本人更是被箭射中,坐骑也受伤。要不是堂弟曹洪将自己的战马给了曹操,他可能就死在当场了,哪还有日后的魏武帝。

对于西逃的董卓,为何曹操敢追,又为什么要追?

新三国曹操大败袁绍之后走路片段(曹操追击董卓大败)(2)

以曹操的精明,为什么会做这种看似毫无收益又风险极大的事情呢?

大概,这个时候曹操对大汉还是比较认可的。

曹操晚年说过这样的话:“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

意思就是说曹操最初是想做个忠臣的,为国家做事,死后留下一个好名声就足够了。

此时曹操心中“大汉征西将军曹侯”的梦想还没有破灭,自然对于废立皇帝、火烧洛阳、焚毁宫殿、掘帝王陵的董卓还是十分痛恨的。

当然,曹操这个举动有很大的原因,也是为了作秀。

要知道,此时的曹操除了手下的少数军队,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底盘的。

各路诸侯都是地方的大员,比如袁绍是渤海太守,孙坚是长沙太守。

而曹操不同,他从洛阳逃出之前是在朝廷做官的,回到陈留虽然得到了当地大户的资助,但是却没有朝廷的册封。

所以此时的曹操,属于名不正言不顺,如果和这些诸侯一样,醉生梦死,事后就会一无所得。

曹操既然参加联军讨伐董卓,就应有所行动,不然导致的结果只会失去天下名望。

新三国曹操大败袁绍之后走路片段(曹操追击董卓大败)(3)

他需要向天下证明,这次联盟讨董,并非是因为私欲。他要区别于那些碌碌无为的诸侯们。

为了得到朝廷的封赏,为了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有能力。别人可以不追,曹操就必须追击。

事实上,他成功了,虽然中了徐荣的埋伏,损失惨重,但同时也让天下人看到了他的决心和战斗力,付出的代价在后来也有了丰厚的回报。

最重要的体现在招揽人才上。曹操最初在陈留举起讨贼大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来投奔,除了自己的亲戚曹仁、曹洪兄弟,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外姓人只有乐进和李典。

但是这件事情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曹操虽然损失了数千人马,却赢得了天下人心,很快地招揽了大批的人才,比如曹魏五谋臣之中的四位:荀彧、荀攸、程昱、郭嘉。

这四个人在曹操争霸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郭嘉原是袁绍部下,荀彧是袁绍的的座上宾,荀攸,程昱对于袁绍、刘岱的拉拢毫不动心,最后他们都是放弃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袁绍,选择了当时实力并不占优势的曹操。

可以说,在“讨董联盟”这场大秀中,曹操“独自追击董卓大败而回”这场小秀,成就了曹操。让他名气大涨,从此有了更多的人才,最后在公元196年,才能迎奉天子回许县。

说个题外话,看新三国时,高导让孙、曹、刘三家和袁绍、袁术兄弟五家集合,拍了一段孙权庆功(第一个杀入洛阳城),然后曹操败北后,带着刘备来大骂的戏码,虽然是原创剧情,但还有点意思。个人觉得比之前几段的乱加乱改要好。

请和我一起看《新三国》,品演义,聊历史。原创不易,喜欢就关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