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鸡=难」是简化字中很典型的一个「类推悖论」问题,解释这个问题,牵扯的方面比较多,不但涉及【古文字学】,也会涉及【现代汉字学】,一篇文章写出来可能会有五六千字。

所以,我尽量用将用最简单的话,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分为两篇文章。

对于这个问题,先说一个大结论:

「鸡=难」的类推悖论,不是简化字的失败,是「路径依赖」和「字理逻辑」二者无法两全的表现。

简化字的由来和来历(简化字溯源鸡)(1)

因为「鸡、难」两个字是拥有几百年历史的俗字,已经形成「路径依赖」,另造新字付出的成本太大,只有将「字理逻辑」居于第二的位置。

纠正「路径依赖」所产生的「惯性力量」,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都是一个难题,对于「语言文字」这种有强大路径依赖的事物来说,也会面临这样的难题。

比如:我们今天使用的键盘,其实这个布局并不合理,但是因为路径依赖,谁也不敢轻易改变。

简化字的由来和来历(简化字溯源鸡)(2)

【qwerty】键盘布局

一、无论繁简,汉字都无法完全类推

「类推」不一致,是简化字备受诟病的地方,其中以「又」这个万能符号的简化为甚:

这么多不一样的符号简化成「又」,很明显会产生类推上的逻辑矛盾,比如:经常会被人拿出来反复当经念「鸡」的例子:

「鷄」有一个从「隹」的异体「雞」,「鷄」简化成「鸡」,那「雞」岂不是简化为「难」?

这的确是一个类推的悖论,但这是简化字的问题吗?

不是,这是整个汉字系统的问题,不管简体、繁体都存在这种类推不一致的问题,认为繁体字比较优越的人毛病在于,他只看到简化字有这个毛病。

如果「难=鸡」的类推逻辑成立,那么,繁体字「唯=鳴」「雅=鴉」「雕=鵰」也照样成立?

又比如:

还有位置类推:

所以,汉字能够类推就类推,不能类推就不能类推,不要把汉字当做一个严谨的类推系统,简化字不是,繁体字也不是。

汉字不是一个机构或者一个学者系统化的造出来的,是无数的汉字使用者,在数千年里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渐渐约定速成而来的一个开放系统。

历史上那些汉字使用者,他们在使用、简化汉字的时候,不会考虑什么逻辑类推的。他们是在不影响记录汉语准确性情况下,怎么方便就怎么写,根本不会去考虑汉字的系统性。


二、汉字字理大幅度丢失是在战国秦汉时代

汉字最剧烈的一次简化,也就是战国秦汉时代的由篆变隶,从隶书开始,汉字就完全丢失了大部分字理,就不是一个逻辑类推系统。隶书也就是今天所谓「繁体字」「正体字」的前身。

随便举一些例子,汉字在隶变时候汉字部件符号开始「混讹」和「趋同」:

简化字的由来和来历(简化字溯源鸡)(3)

简化字的由来和来历(简化字溯源鸡)(4)

上图引自【注1】

又比如下列没有简化的汉字:

  • 「期、朋、朕、胖」都有「月」这个符号,
  • 「男、思、福、胃」都有「田」这个符号,

你能不能用「乡无郎,亲不见」那一套解释吗?你怎么分析出类推逻辑?

完全没有办法的,其实,这八个汉字都是在隶变时候讹变导致字理丢失:

  • 「朝、朋、朕、胖」四个字中,只有「期」字中有「月」,「朋、朕、胖」分别是「贝、舟、肉」四个符号讹变而来。

简化字的由来和来历(简化字溯源鸡)(5)

  • 「男、思、福、胃」四个字中,只有「男」字中的「田」,「思、胃」分别是「囟、」讹变,「福」中的「田」字完全是「坛子」象形字的一部分。

简化字的由来和来历(简化字溯源鸡)(6)

还能举出一大堆例子,就不一一细说。

战国秦汉时代的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导致汉字字理丢失?很简单,偷懒简化!

大部分能讲出字理的汉字其实是篆文,但你会写、会认吗?你真的想要那样的写字如同绣花的古文字吗?

总而言之,汉字字理大幅度丢失是隶变导致的,这是汉字简化必然导致的现象,因为简化必定会导致丢失字形特征,冗余信息变少。

隶书虽然字理丢失,但是因为字形较简单,经过约定俗成形成了习惯,强大的路径依赖就产生了。


三,简、繁字理据度的比较分析

有些人只看到简化字,让一些汉字丢失字理,却无视简化字让一些汉字字理增强:

繁体字的「叢、眾」都因为讹变完全丢失字理,简化字「丛、众」字比繁体字更符合所谓的六书。

还有「护、态」象比「護、態」,无论哪一方面都要优越。不是吗?

那整个简化字和繁体字系统,谁的理据度更高?我们不能仅仅用个别字就「以偏概全」,必须做出全面系统的比较,用统计数据说话。

要统计就必须量化,只有诉诸「数学」和「量化」才是科学,所以,谈论这个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现代汉字学】中【汉字理据度】这个概念以及【汉字理据度】的统计模型。【注2】

简化字的由来和来历(简化字溯源鸡)(7)

现代汉字学将汉字的构形分为7类:

  1. 独体表意字,如:凹、凸、丫
  2. 会意字,如:林、明
  3. 形声字,如:肤、湖
  4. 半义符半记号,如:灯、急
  5. 半音符半记号,如:球
  6. 独体记号字,如:山、水
  7. 合体记号字,如:角、龟

这7类汉字:

  • 【1、2、3】是有理据字,可以量化为1
  • 【4、5】是半理据字,可以量化为0.5
  • 【6、7】是无理据字,可以量化为0

理据度的计算公式:

简化字的由来和来历(简化字溯源鸡)(8)

比如现在有10个汉字:

  • 5个有理据字——5分
  • 2个半理据——1分
  • 3个无理据——0分

那么,这十个汉字【实际理据度】是6,10个汉字的【最大理据度】是10,依据公式,这10个汉字的理据度也就是60%。

【6(实际具有的理据值)】除以【10:(最大理据值)】=0.6=60%

我们以【汉字理据度】的概念和模型来衡量简化字和繁体字,我看到三个学者研究结论,一篇期刊论文和两篇硕士论文:

  1. 宣丽娟. (2004). 繁简字理据性比较分析
  2. 吴芳芳. (2009). 《简化字总表》中简化字与其对应繁体字理据性比较与分析
  3. 苗素红. (2012). 繁简汉字字理比较研究

【信息源见:注3、4、5】

我将他们的研究结论统计了一下:

简化字的由来和来历(简化字溯源鸡)(9)

将这三个研究成果表明取了一个平均数:简化字只让大约40-50个繁字体,失去理据变成为无理据字,也就是说简化字只让8%的繁体字失去理据度。

其余92%字,都是有理据的,极少一部分是理据减弱,绝大大部分是理据不变和理据增强。

那么,失去百分之八的理据度,得到了什么?

减少了35%的笔画,原来的平均16划,降到10.3划。【注6】

总体来看,这是十分值得的。


结论

综上可见,汉字进入隶书以后,字理丢失严重,类推的逻辑性被打乱。所以,无论繁、简,都不是完整的逻辑类推体系。这主要隶变导致的。

有些人总以为简化字将所谓的「正体字的逻辑系统打乱」,这是毫无根据的以偏概全。通过上述量化分析的比较,可以完全颠覆了这类感性认识。总体来看,简化字相比繁体字优势十分明显。

明白了以上的前提,下一篇文章也就是谈论:「鸡、难」类推悖论的根本症结是:语言文字的路径依赖惯性。


参考资料:
  1. 裘锡圭. (2013). 文字学概要(修订版). 商务印书馆.89-90
  2. 苏培成. (2001). 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页71、页81-83
  3. 宣丽娟. (2004). 繁简字理据性比较分析. 语文学刊(教育版)(1), 71-74.
  4. 吴芳芳. (2009). 《简化字总表》中简化字与其对应繁体字理据性比较与分析. (Doctoral dissertation, 河北大学).
  5. 苗素红. (2012). 繁简汉字字理比较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东师范大学).
  6. 陈明远. (1981). 汉字的简化字和繁体字. 语言教学与研究(4), 138-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