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第七章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自:鼻也,象形字,原意是鼻子,古人常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来表示自己,故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己。如:“自称”,也延伸为“亲自”,“自行”。如“自立为王”。

“自”用作介词时,为“从”之意。如“有朋自远方来。”

“自”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等同于“却”,“可是”。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

束修:束,可以作为量词,如一束鲜花。也可以作为动词,如束发、束腰、捆绑等意。

“修”的意义非常多,可以为“装饰”,“使完美”。可以是整治,恢复完美,如修理、修复等。

可以是“钻研”、“学习”。如修业、修养。可以是“长”的意思,如修长。可以是“信仰宗教,并付诸行动”,如修行,修女。可以是“整理,使整齐”。如不修边幅等。

这章的“修”应该是“整理,使整齐”之意。“束修”就是“束发修身”之意。“行束修”就是“行束发修身”之礼。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2)

在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要行“及筓(ji)”之礼,“筓”就是插在头发上的簪子。男子到了十五岁要行“束修”之礼,就是绑头发和穿衣服开始要有讲究了。

后来女子十五岁就叫“及筓”。男子十五岁就叫“束修”。

有个词叫“束脩”,其中的“脩”从肉,从攸。是“肉脯”,“干肉”的意思,“束脩”就是一捆干肉。

《礼记-檀公》有记载:“脩,脯也,十脩为束。古者相交,必执贽以为礼。”也就是说,“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古人常把它当作见面礼。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3)

“束脩”后来也当作给老师的学费来使用。古“修”和“脩”可以通用,所以很多人会把“束修”和“束脩”混淆。

那么,为什么要用一束干肉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呢?《论语》中有“子张学干禄”的记载,“干肉”和“干禄”读音相近,干肉寓意“早日学成拿俸禄”。

拜师礼物后来有各种演变,比较普遍的是“束脩六礼”: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等组合成的六礼束脩。

“束修”还有约束自己,自我修整的意思。如《后汉书-邓禹记》:“先公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孙,故能束修,不触罗网。”

还有《后汉书-冯衍传》:“使束修守善,有所劝仰。”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4)

未: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棵枝干繁茂的树木的样子,“未”的原意就是繁茂。枝叶繁茂就会遮蔽阳光变得昏暗,因而用作否定词,表示没有。如“未卜先知”。

一般来说,“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来用,如“未能免俗”。

“未”还可以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如王维《杂诗》:“来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南北朝时期,有个叫鸠罗摩什的外国人为我们创造了个词,叫“未来”,表示将来,是个时间概念。

“未来”两字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不过这里的“未来”是一个词组,“还没到来”的意思。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5)

诲:教诲,教学之意。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自十五岁以上,有来求学于我的,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这章内容可以看出孔子“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高贵品德。

理解本章内容的关键就是“束修”两字。“束修”不能跟“束脩”混淆,“束脩”作为学费时,也不能简单刻板地认为就是干肉。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6)

一般来说,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都有寓意的,比如送“芹菜”表示勤奋好学,送“莲子心”表示苦心教育,送“红豆”表示洪运高照,送“枣子”表示早早高中,送“桂圆”表示功德圆满,送“干肉”表示早拿俸禄。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1895—1990,河南南阳市唐河县人)曾于1930年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国哲学史》,影响很大,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

他在写到孔子时,他觉得中西方两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某些方面,孔子不如苏格拉底,比如学费问题:苏格拉底从来不收取学费,免费教育,而孔子竟然公开提出要送十条干肉我才教。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7)

于是,冯友兰认为孔子的觉悟还是差了一点。最后,冯友兰先生似乎还想替孔子开脱,补上一句:“不过,生活总是要维持的”。

早在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朱熹就已经在极力为孔子申辩:“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

意思是说,古人见面都要送礼,十条干肉的礼是非常薄的薄利了。在这里朱熹有种“欲盖弥彰”的感觉,别说春秋时代,就拿现在来说,十条干肉都不能算是薄礼。

如果孔子地下有知,他不会感谢朱熹和冯友兰先生的。事实上,早在东汉时期的经学家郑玄在他的《论语注》中就指出:“束修,谓年十五以上也。”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8)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忧道不忧贫”,所以他不可能势利到公开要求收学费,要不然,他最喜欢的也是最穷的学生颜回就要辍学了。

当然,如果学生们为了感谢老师,主动送点礼物,也在常理之中。相反,学生家里需要帮助时,孔子还会周济他们,比如,公西华出使齐国时,他还让冉求送粮食给公西华母亲。

可以说孔子不算富裕,但也不差钱,他一直都有工作,官至“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法委书记)”、代理国相,甚至在他周游列国时,他也有俸禄,他曾在卫国官学(公办学校)教书,卫国国君给他开的俸禄很高。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9)

另外,他还经常得到官方赞助,比如,他去周地拜访老子时,费用和车马都是由鲁国官方赞助的,他有个“首富”学生子贡也时常给他赞助,所以,孔子并不很在乎钱财。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孔子认为收学生的最佳年龄是十五岁,即行完“束修”礼之后(行束修以上)。

现在有些不良教师竟然主动向学生索取礼物,并理所当然地拿“孔子收礼”来说事,真是荒唐至极。

古人是怎么上学读书的?

自从孔子办私学之后,中国开启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私学教育模式,私学一般指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

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百花齐放,私学教育的方向也多种多样,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私学以儒家思想为教学内容。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0)

私学名称很多,比如学馆、学堂、书屋、书斋、学宫等。私塾先生大多是落榜秀才,比如赵普、蒲松龄、郑板桥等,都是私塾先生出身。

唐代开始出现了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

经过“五代十国”几十年的乱世之后,“公学”逐渐逐渐衰败,于是掀起了私人办学的热潮。

民办的书院开始崛起,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1)

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一般来说,在乡村学馆读到一定水平后,在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进入书院读书。读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

元代教育家程瑞礼(今浙江阳县人),写过一本学塾教育专著,后人称之为《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这本书自诞生之后,很快便成为了全国学塾的准绳,上至皇家、下至村野之学馆,莫不尊奉,深深地影响中国教育达五百年之久,史称“读书工程”。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2)

这本教学日程,以朱子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或有借鉴意义。

程氏所谓的“分年”,就是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岁之前。此为启蒙教育阶段,或者称学前教育阶段。

第二阶段:8岁至15岁。此为小学教育阶段,或者说基础教育阶段。

第三阶段:15岁至22、23岁之间。为大学教育阶段,或者称提高教育阶段。

所谓“日程”,指学生每周、每天的读书学习计划和程序。分日程,是为了落实朱子的“读书六条”中的五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功。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3)

其遵循之原则,可用现代管理学上的语言表述为:分解任务,规划细节,检查督促。

具体而言,即将每一阶段数年的教育任务,层层细分成小目标,建立操作规范,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上;而且对于每个细节,都要进行考核监督。

每天,则划分为早上、白昼、晚上三个单元。早晨、晚上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自习诵读;白昼为授课时间。

学生每人各置一学习进程簿,当天注明各门功课学习的进度及纲要,第二天学生再把日程簿交给教师审阅。

教师则根据平日记录情况,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各门功课的情况,考查学生各门功课的成绩。

另外,学习进程簿还有一项重要作用,那就是便于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设计其学习的进度。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4)

童子开蒙,一般五到六岁开始,到八岁结束。

童子入小学后,每年一般有寒暑两个假期;每个月一般初一、十五两天可以休息;其余,除了一些重要节日放假外,皆需要读书。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有两个任务。

第一、识字习字。

古人教识字,不像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识;而是直接教孩子读书、背书。

这个阶段所选择的教材,多为朗朗上口的短句韵文,如《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等。

习字,就是照着名家的帖子影写描红,开始时通常专门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全日练习,每天的影写量,常多达二三千字。其目标用程瑞礼的话说:“方能他日写多,运笔如飞,永不走样。”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5)

第二、学习朱熹的《童蒙须知》、程端蒙、董铢的《程董二先生学则》等。

教育之首要目的,是教学生成人;次要目的,才是教学生成才。谚语说:先学会做人,才能做事,也通此意。

而要教人学做人,则需要从童子开始。《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

朱子认为不可大而化之,而是需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他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程董二先生学则》,更是将童子为学做人的规矩,细化为十八条守则,如:“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等。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6)

后来这些守则,大多被清初的李毓秀先生,融入到了《弟子规》中。

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主要的课程安排为:先读朱熹的《小学》,再教读《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掌握了《四书》的要领之后,再读九经,即《易经》、《书经》、《诗经》、《仪礼》、《礼记》、《周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程瑞礼特别强调,读“经书”必须注重四个环节:读、背、思、说。这四个环节做到了,才可称为“烂熟”——信口分说得出,合说得出,于身心体认得出。

另外,为配合学生读背经书、理解经书,还要学习考字与演文。

考字:即是所谓的考据、训诂,学生主要以《说文解字》、《字林》、《六书略》、《切韵指掌图》等为依据,练习研考一些字的准确含义。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7)

演文(初级阶段):相当于辨经。学生以经书为依据,在不破注疏的原则下,用自己的话,逐字、逐句、逐章,阐述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据说,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只读背过《大学》,便不幸赶上了废止读经运动,没顾上在“思”、“说”、“演文”等诸项目上用功夫;所以八十年后他仍不理解《大学》。

其次,本阶段的学习,常常还会加一些他料,譬如加一些算数知识,以满足一些孩子,将来能记账算账。再譬如,明朝的皇太子入学,一般都要学习地理、自然、祖训等知识。

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学生需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经典的理解与贯通上。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8)

第一步:以学习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主;并不断抄读、复习各种经书,以达到“温故而知新”之目的。

同时,继续在“思”、“说”、“演文”上用功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切己体察”,跳出书本,活学活用;还要求用心揣摩圣人的话——“虚心涵泳”,把外来的知识内化。

第二步:学史。史书主要读看《资治通鉴》,旁及《纲目》、《史记》、《汉书》,《唐书》、《唐鉴》等。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19)

第三步:读韩愈的文章及《楚辞》等。

程瑞礼认为,学生在读了儒家经书之后,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才能学史、学文;否则,容易溺于一些偏邪之见,而难以自拔。

第四步:学经世致用之学,如律历,礼乐、兵刑、天文、地理、官职、赋役、郊祀、井田,学校,贡举等项。最终将经、史、文、性理、制度、治道等熔为一炉,一并学习与思考。

第五步:二十岁之后,集中两三年时间,专力学文,以迎接科举考试。

古代人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古人是怎么上学)(20)

学文的规矩为:每一篇文章,先百读成诵,再对之进行细细分析。一般先看其主题,次看其逻辑。

然后将整篇分为大小段,于大段中看“篇法”,于小段中看“章法”,于章法中看“句法”,于句法中看“字法”。

这一阶段学习的宗旨为:学天下第一等之学,作天下第一等之文,为天下第一等之事,做天下第一等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