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重庆3月2日电(董小玉、叶灿)近日,开年大戏《人世间》正在央视热播,本剧改编自作家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以一个北方普通家庭视角,讲述了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家庭伦理和手足亲情。剧中周家五口人的生活缩影,展现了50年来普通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奋斗经历和至善至情的人间烟火气。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对话。

青春的向往奋进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平凡的温情)(1)

↑《人世间》剧照

握紧苦难的刀柄,一路披荆斩棘

研究生叶灿:“我想讲一个故事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这对他们的人生有帮助。”《人世间》同名长篇小说的作者梁晓声曾这样解释他创作的初衷。作为一部父辈们的奋斗史,您如何看待《人世间》展露的这份艰苦卓绝的奋斗?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首先,《人世间》里的奋斗不仅是属于父辈们的奋斗,更属于时代中每一个人的奋斗。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下海、走穴、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这一切既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命运共振,也是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光荣与梦想。

梁晓声从生活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底层人物入手,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娓娓道来,描绘出一幅坚韧不拔、生机勃勃的奋斗画卷。作为周家的小儿子,年轻时周秉昆受父母兄姐庇护,长大后生活中的苦难如潮水般涌来。姐姐被抓,母亲精神受创卧病在床,他一个人既要照顾瘫痪的母亲,又要照顾姐姐寄养在家的小外甥女,一时间独木难支。养子周楠好不容易到美国留学,眼看就要出人头地,却遭遇枪击,英年早逝,噩耗传来,周秉昆夫妇悲痛难抑。在与骆士宾发生冲突,失手打死对方之后,周秉昆更是被捕入狱,在庭审时发出哀泣:“我大儿刚死,我媳妇也没有工作,家里边还有一个小儿子。”可是,“觉得苦吗?”周秉昆自问自答,“自己嚼嚼咽了。”苦难就像一把刀,但握紧了刀柄却能披荆斩棘。以周秉昆为代表的小人物,他们的人生未必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心理的韧性却让生命在不断奋斗中得到延伸。

其次,《人世间》的奋斗也是属于梁晓声的奋斗。梁晓声出身于贫苦的工人家庭,在家中行二,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一家人长年住在一个阴暗的、地窖一样的小屋。在散文集《人间清醒》里,他这样描述童年:“四壁和天棚每天起码掉下三斤土,炉子每天起码要向狭窄的空间飞扬四两灰尘”。但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上山下乡期间,梁晓声成为一名兵团战士,由于他爱读书、爱学习,被兵团推荐到复旦大学学习。毕业之后,梁晓声先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后来被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梁晓声成为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文学写作与欣赏”,2019年,梁晓声凭借《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读书不仅让梁晓声的人生轨迹得以改变,更让他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文学事业。

埋下读书的种子,积攒精神的力量

研究生叶灿:周家老三周秉昆成绩平平,初中没毕业就进厂当了工人,被街坊邻居们称为“最没出息的老疙瘩”,但后来,他通过读书拥有了独立的思想和意识,慢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请问,您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转变?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周家老大周秉义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仕途坦荡;老二周蓉同样毕业于北大,先是成为家乡重点大学年轻的副教授,后又旅居法国十余年。唯有老三周秉义,初中没毕业就成了酱油厂的小工人,领着微薄薪水度日。值得庆幸的是,周秉昆的头脑中有一颗“读书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倾听哥哥姐姐谈论文学的孩童时代埋下,又在参加工作后如饥似渴的阅读中生根发芽,开出一朵坚韧朴素的花。从在厂里的文艺汇演中凭借自身文采策划出精彩节目,到为了写出一篇满意的稿子埋头苦读,写作至深夜;从干体力活儿的工人变成了手握笔杆子的报社编辑,后来又成为代编辑部主任。生活打上贫穷的烙印,他吞下贫穷带来的苦难,而书籍成为他最大慰藉,也给周秉昆带来了工作上的转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写作技能,让他在踏过千重浪后,无惧白发苍苍。

这种变化也发生在他的工友群中。唐向阳一有空就掏出数理化教材认真自学,吕川也总是推掉聚会,抓紧时间提升自我,最终他们都考上大学,分别成为公司副经理与副司级干部,翻转了自身命运。正如作家雨果所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周家的三个孩子,老大老二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早早走出了贫民区,不断追求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老三周秉昆虽然走过弯路,但他用阅读作为养料,不断开拓视野,积极改变自己的命运。“当你觉得为时已晚时,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开始读书永远不晚,它会在你被生活打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将自己打捞起来的精神力量。

世间总有风凉,风凉里包裹着至爱

研究生叶灿:《人世间》从家出发,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为个人这艘渺小的孤舟扎下锚点,而亲情、友情、爱情、邻里情则如灯塔,为孤舟指引着回家的方向。请问,您如何理解这份人世间的烟火气?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凡人世间,必有烟火。”《人世间》展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却充满烟火气,浓郁而温暖。周家兄妹无论身在何方都始终牵挂着这个家,纵然有百般矛盾,但骨肉亲情总能形成一种向心力,深沉而浓烈。与兄姐不同,老三周秉昆是典型的普通人,他历经风雨与社会变迁却毫不动摇,次次碰壁却仍笑对生活,以一种温良笃实的人格力量温暖家人,更温暖观众。他留守家中陪伴母亲,耐心地为不识字的母亲读信;他不慕虚荣,即使大哥是省长的女婿,他却从不麻烦大嫂帮忙;他更具男人的担当,在母亲突发脑血栓卧床不起之后,怕影响兄姐工作,他一力承担,未曾诉过半分辛苦。“不管时代和环境如何改变,善良与勇敢永远是最简单、最重要的品质。”周秉昆能与发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也会对生活困难的郑娟生出恻隐之心,给予一份长久的帮助,所以在周母卧病在床时,他的朋友带着家属轮流去帮忙,郑娟更是毅然住进周家,日夜帮忙照顾老人孩子,为周秉昆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世间总有风凉,但凉风里包裹着人性的温暖和生活的烟火。”正因为有这份至情至善的人间烟火气,平凡的生活才会变得独特而甜蜜。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人世间》有力地刻画了时代变迁,尤其是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他们一再向我们发问:人可以是什么样?人应该是什么样?”在泥沙俱下的命运洪流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但有奋斗的力量和平凡的温情。

来源: 新华社

,